2023年7月13日,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漁光互補」分布式光伏發電計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華社天津2月7日電(記者李鯤、黃江林)幹凈整潔的花園式廠區、智慧高效的鋼鐵生產線、來回穿梭的氫能重卡……走進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綠色清潔低碳的「未來場景」映入眼簾。
「現在的鋼鐵生產車間與以前大不一樣!」在生產一線工作近20年的榮程鋼鐵軋鋼廠生產廠長楊子江回憶,以前的車間不僅粉塵多,而且軋機、風機等裝置執行能耗也很大,連周圍的建築和車子都總是「灰頭土臉」。「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我切身感受到了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益處。」
在面積21.6萬平方公裏、擁有1億多人口的京津冀地區,分布著13座地級及以上城市構成的城市群。居民在享受現代工業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曾忍受著粗放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
產業結構偏重、汙染物排放過多……2013年,京津冀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達106微克/立方米,「霧霾圍城」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成為中國大氣汙染最重的區域。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生態環保成為三大率先突破重點領域之一。
針對燃煤、機動車、工業和揚塵等突出問題,北京市聚焦PM2.5汙染,持續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移動源、固定源「兩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塵共治」,實作了汙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大氣治理被聯合國環境署評價為「北京奇跡」。
2023年10月3日,遊客乘坐海河遊船遊覽天津城市風光。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天津市瞄準汙染「病根」,不斷最佳化調整產業、能源、運輸等布局結構,著力破解「鋼鐵圍城」,2017年以來分類整治2萬多家「散亂汙」企業。
河北壓減過剩產能,提高標準實施工業汙染治理,推進保定、廊坊、張家口等地的鋼鐵產能結束,強力推進設區市空氣品質「退後十」,甩掉了空氣汙染嚴重的「黑帽」。
「三地連續7年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聯合開展重汙染天氣應對,生態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下沈到區(市)縣級。」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處副處長李士軍說,京津冀堅持大氣一體化治理,在汙染減排、執法聯動、標準統一等領域有著諸多創新實踐。
10年來,京津冀三地深入推進生態環境聯防聯建聯治,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2022年京津冀PM2.5平均濃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地表水I-III類水質斷面比例從2013年的45.1%升至2022年的77.5%。
如今,京津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綠色」基調越擦越亮。
「用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2022年冬奧會、冬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期間,這句頗有綠意的口號走向世界。
叫響這一口號的張北柔性直流工程,將河北張家口地區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轉換成源源不斷的綠電,助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實作全部場館綠色電力全覆蓋,不斷地將綠色能源送往京津冀地區。
這是京津冀在實作「雙碳」目標過程中協同發力的生動實踐。作為全國首批開展的7個試點碳市場之一,北京試點碳市場自2013年開市至今已平穩執行10余年,累計交易量超1億噸、交易額超40億元。
「我們積極探索京津冀區域協同,共同研究編制【低碳出行碳減排量核算技術規範】,推動區域碳普惠計畫互通互聯。」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遷處處長明登歷說。
與此同時,天津在全國首創「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用科技賦能12條重點產業鏈綠色發展,助力京津冀區域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一批重大生態工程也在京津冀相繼落地。
近年來,天津改變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相向連綿發展的態勢,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將雙城之間736平方公裏區域劃為綠色生態屏障,向北經生態通道連線北京通州,向西南經生態通道連線河北雄安新區,打通了京津冀區域的生態走廊。
2020年9月2日拍攝的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拍攝的天津綠色生態屏障一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管理處處長韓玉峰說,2023年天津雙城間生態屏障內的藍綠空間占比已達65.6%,水豐、綠茂的生態場景逐步顯現。
在這個生態屏障的西南側,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介紹,近年來,「華北之腎」白洋澱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野生鳥類和魚類分別達到276種和48種,較新區設立前分別增加了70種和21種,再現了「荷塘葦海、鳥類天堂」勝景。而白洋澱旁,雄安新區啟動區塔吊升降、機器轟鳴,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雛形正全面顯現。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張弢說,協同發展10年來,京津冀成功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個,逐漸形成「綠林滿溢、濕地環抱、碧海相擁」的良好生態格局,為綠色城市群建設探路,為美麗中國樹立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