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社群」 服務「大民生」
——城鄉社群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調查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一支素質優良的專業化社群工作者隊伍,推動管理重心下移,推動服務和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社群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提升城鄉社群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胡組織化程度,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群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和發展情況如何,存在哪些短板?圍繞上述問題,2023年7月至10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黨校基地調研組,前往北京、上海、長春、杭州、成都等地的代表性社群進行了深入調研,並就社群工作者隊伍高品質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萬盛街道萬北一社群城市花苑小區,社群工作者正在收集群眾訴求。曹永龍攝/光明圖片
當好居民群眾的「貼心人」
小社群,大舞台。走進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棗子巷,「棗子巷」三個字的復古牌坊映入眼簾,精致而古樸。漫步在880公尺長的街道,穿梭於社群特色廊道,歷史韻味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真沒想到我們這些老舊院落,如今會這麽吸引人。」在棗子巷13號居住了30多年的何勇說。過去棗子巷還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如今從空間改造到場景營造,「原生態+新業態」疊加煥新,棗子巷成為新晉商業特色街區,白天熱鬧非凡,夜間流光溢彩,讓人流連忘返。
棗子巷社群由亂到治、由治到興,離不開社群工作者的用心用情。「我們社群兩委9人加1名社群黨群服務專員,還有11名網格員,在老舊院落改造過程中,走遍各家各戶,講盡千言萬語,僅召開各方協調會就上百次,一遍遍解釋,一次次疏導,最後很多居民由開始的‘要我改’轉變成‘我要改’。」社群書記陳世榮說。棗子巷社群利用街巷的「閑暇」空間打造「金角銀邊」,剛建成的「幸福樹下」公益驛站,成為轄區居民的休閑地、外賣快遞小哥的歇腳地、誌願服務的集合地和「蓉漂」青年的交流地,豐富充實了15分鐘便民服務圈,讓居民群眾真正體會到了「家門口的幸福」。
小崗位,大作為。「‘樓下書記’專治家長裏短煩心事」,成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桐君街道南門社群居民的「口頭禪」,附近社群的居民碰上鄰裏糾紛,也會慕名前來求助。「南門社群6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60%,隨著高齡黨員增多,我們探索組建了老年黨員協調隊伍。因協調隊伍成員大多是社群基層黨支部書記,辦公地點就設在社群一樓,所以被居民親切地稱為‘樓下書記’。」南門社群黨委書記羅秋英說。近五年來,「樓下書記」收集有效社情民意2800余件,調解的案例多達400余件,受到社群居民的廣泛認可。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丁蘭街道五會港社群,社群工作者和小朋友一起制作中秋福袋。周方玲攝/光明圖片
調研發現,各地社群工作者積極發揮「樓下書記」、物業網格員、「銀齡互助」等力量,帶動離退休黨員幹部和社群退休黨員建立臨時黨支部,圍繞除險保安、矛盾化解、扶老助老等工作,全面參與社群治理,積極當好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民情「聯絡員」、暖心「服務員」、發展「參謀員」,實作心手相連,守望相助,和諧共處。
小妙招,大治理。老舊小區治理是基層治理的痛點和難點。據統計,全國房齡超過20年的老舊小區有17萬個。北京市大興區黃村西裏社群書記王黎在老舊小區一幹就是20多年:「選擇到社群工作的初心始終沒有變過。為居民群眾服務,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不是做樣子,而是做出樣子。」她帶領社群「兩委」,以黨建引領撬動基層治理,著力解決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停車難、管道堵塞等問題,把「問題社群」變成「幸福社群」。
「2023年,我參加了三期王黎書記舉辦的‘治理茶空間’交流活動,圍繞社群治理難題,王黎書記給我們分享她的‘法寶妙招’,非常受益。」興豐街道三合南裏社群書記魏然說。據北京市大興區社工委民政局社會建設科科長劉沖介紹,「王黎書記工作室」是北京市首批成立的社群書記工作室,以「名書記工作室」為平台,提出並打造社群治理的「六大空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社群規劃與治理空間、專業素養提升空間、突發事件應對空間、經驗交流分享空間和心理減壓空間,豐富了社群黨建工作的新內涵。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禦景社群,社群工作者開展中醫藥知識宣傳。趙飛飛攝/光明圖片
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的發展與突破
社群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數量素質雙提升。據民政部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共有60.7萬個,其中48.9萬個村民委員會和11.8萬個居民委員會,擁有超過400萬社群工作者。也就是說,平均一個社群約有7名社群工作者,每個社群工作者服務的居民數量超過300人。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社群工作者意識到,掌握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和方法能更好地提升為民服務能力。「我已經連續4年報考社工師,2023年終於考上了助理社會工作師。」北京市康馨園社群服務站工作人員白坤說。近五年來,全國社工證考試報名人數呈爆發式增長,2018年社工證考試報名人數為42.45萬,2022年報名人數約89萬。2022年,全國共有16.5萬人透過助理社會工作師考試,2.8萬人透過社會工作師考試。
為提升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的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水平,補齊短板弱項,激發社群治理人才效能,全國各地在政策支持、培養措施、職業認同等方面不斷發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素質優良、適應社群發展的社群工作者隊伍。
政策支持顯著增強,激發幹事積極性。自2020年起,全國各地相繼出台了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的管理規範和激勵辦法等,旨在構建「進出有通道、待遇有保障、考核有標準、發展有空間」的社群工作者職業體系。建立健全鏈條式配套工作機制。2022年浙江省、河南省、山東省、甘肅省等多地相繼出台了社群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完善社群工作者的職業界定、選任聘用、激勵保障、教育培訓等機制,破解招錄、培訓、管理、考核等環節中的瓶頸問題,一體化推進選、育、管、用。
加大從優秀社群工作者中招錄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力度。為激發社群工作者幹事創業熱情,推動優秀社群工作人才進得來、幹得好、留得住,各地拿出一定名額面向優秀社群書記、專職社群工作者定向招錄(招聘)街鄉鎮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人員,暢通其發展渠道。山東省要求縣(市、區)補充街道機關公務員時,一般應拿出不少於補充總數20%的名額,面向優秀社群黨組織書記招錄;連續任職滿兩屆、表現優秀的社群黨組織書記可招聘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培養措施推陳出新,專業能力明顯提升。提升社群服務能力的關鍵在人。社群黨組織書記是社群治理的「領頭雁」,透過「頭雁」傳幫帶作用,加速整個「雁群」的成長。2019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出台了【北京市優秀社群書記工作室規定(暫行)】,從2020年開始,全市每年打造50個北京市社群書記工作室,充分發揮「頭雁」的示範引領作用。「以社群書記工作室為點,以點帶面,放射線帶動其他社群黨組織學習交流,提升全域社群工作者社群治理的本領與能力。」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社群黨建工作處李立更說。各地不斷聚焦社群工作者需求導向、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力求在培訓實效上下功夫。吉林省長春市2019年率先在全國創辦社群幹部學院,推進社群幹部「雙線培訓、全員培訓、專業培訓、定時培訓」。「我們堅持內涵式發展,統籌師資庫、課程庫、教材庫、教學基地庫‘四庫建設’,推進高素質專業化社群幹部隊伍建設。」長春市委組織部組織二處邊匯軍說。
選樹宣傳先進典型,職業認同感顯著增強。2019年,中央宣傳部與民政部共同評選出十名「最美城鄉社群工作者」,並制作特別節目播出,引起廣泛社會反響。2022年,民政部評選出200個「全國先進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496名「全國優秀城鄉社群工作者」,激發城鄉社群工作者幹事創業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這些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宣傳,對全國城鄉社群工作者隊伍的蓬勃發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向全社會充分展示了社群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近年來,各地利用社會工作宣傳周、「社工節」等,大力弘揚社群工作者時代擔當和敬業奉獻的精神,進一步展示社群工作者專業風采,增強社工歸屬感和榮譽感。
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短板尚存
供需發展不匹配,區域發展不平衡。調研發現,由於各地社群工作者招錄大都不設專業限制,社工所學專業五花八門,直接與社群工作相關的專業學歷背景的人數極少,社群所需的具備群眾工作、溝通協調、資源整合、動員組織等能力的社群工作者占比很小。由於地區經濟條件差異較大,不同地域或同一城市不同地區的社群工作者待遇都存在明顯差距。一些薪資待遇較低的地區難以吸引素質高、有經驗的社群工作者。城鄉之間社群工作者素質不均衡,相比街道,鄉鎮的社群缺少高層次人才和社群帶頭人。尤其是新建社群、回遷社群等社群工作者缺乏社群工作經驗,制約其迅速有效開展工作。調研發現,在北京市城鄉社群工作者中持有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比例差別較大,部份街道持證率能達到50%~60%,而一些鄉鎮僅為10%~15%。
培訓體系不健全,針對性不強。目前社群工作者培訓分為初任培訓、崗位培訓、社工師資格考前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性、前瞻性、針對性和覆蓋面。由於整體的統籌規劃欠缺,對「誰來培訓、培訓什麽、培訓誰、怎麽培訓」等缺少體系化設計,各地結合自身情況開展非週期性培訓,培訓內容連貫性不足,培訓物件多集中於社群書記正副職,普通社群工作者培訓機會較少,這種碎片化、零散化培訓很難有效提升社群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和能力。此外,很多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學用脫節問題。社群工作者培訓一般由屬地、區級、市級相關部門制定,對社工實際培訓需求關註不到位。調研發現,現有培訓還不能提供差異化、個人化方案,未能實作按需供給,存在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需要不夠貼合,培訓覆蓋面不夠廣泛,培訓物件不夠精準,培訓方式不夠靈活等問題,導致效果不甚理想。
社群「領頭雁」缺乏後備軍,面臨人才斷層。作為社群黨組織書記「領頭雁」,要能夠對社群工作者思想上「領」、經驗上「傳」、業務上「帶」、生活上「幫」、難題上「破」,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發展與創新,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組織優勢。調研發現,成長為社群帶頭人,需要有至少10年以上的社群工作經驗,組織培養和自身努力缺一不可。目前多數社群三分之二的社群工作者在社群工作時間為5年左右,「領頭雁」後備人選儲備不足,表現突出、有發展潛力的年輕社群黨組織書記較少。傳幫帶機制只有在部份地區的街鄉鎮能夠實行,很多地方仍然缺乏能帶隊伍的優秀社群書記。
激勵保障措施不足,難以持續激發人才活力。為解決社群工作者「幹與不幹,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各地建立了激勵制度和考核機制,相繼出台了從優秀社群黨組織書記和優秀社群工作者中定向招聘公務員、事業編人員工作方案,暢通社群工作者職業發展通道,破解社群幹部成長的「天花板」問題。然而,調研發現,各地社群工作者考編制政策標準不一,有些省市事業編和公務員報考資格人員僅限定社群書記,尚未給表現優秀的普通社群工作者以一定比例的報考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為提高社群工作者專業能力,各地均鼓勵其考取社會工作師資格,然而,大部份地方對持證社群工作者獎勵力度不夠,其薪資待遇與未取得該資格的人員每月僅差200元左右,由於薪酬差距不大,社工考證熱情不高。此外,對於在社群任職滿30年、有突出貢獻、群眾認可的社群工作者,多地尚未出台特殊補貼等激勵辦法。
多措並舉推動社群工作者隊伍高品質發展
聚焦社群治理需求,下好隊伍建設的「先手棋」。一是加強統籌規劃,確保全域發展「一盤棋」。著眼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發展需要,制定完善全域社群工作者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按照年齡結構、學歷層次、專業要求等指導性指標做好需求測算,探索將不同類別社群工作者人員配額與居民區實際需要掛鉤,確保基層人員力量和工作體量精準匹配,使社工隊伍既適應當前需要又面向未來發展,既滿足一域需求又兼顧全域最佳化。二是最佳化公開招聘機制,引進專業人才。結合基層治理實際需求科學設定人才招聘及引進計劃。透過招考、選派、聘用等方式,有針對性引入社群所需社會工作、物業管理、養老、心理、法律等不同專業領域人才,充實社群工作者隊伍。
打造全周期培訓體系,提升隊伍專業化能力。一是配置優質資源,搭建培訓平台。推進建設針對社群工作者培養和繼續教育的「社群學院」,因地制宜設立社群工作者示範教育實訓基地,系統設計教材,加強對全體社群工作者系統、長期的實務培訓和理論提升。二是創新培訓方式,註重評價反饋。用好用活三級社會工作服務平台資源,創新「專業社會工作者+社群工作者」模式,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力量,鼓勵透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具有專業能力的社會組織承接營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支持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參與並督導社群最佳化公共民生服務,實作社會工作者與社群工作者的雙向賦能。
發揮「頭雁」效應,做好後備人才儲備。一是深入實施「頭雁工程」,充分發揮社群黨組織書記的傳幫帶作用,打造政治覺悟高、業務素質好、服務本領強等全面過硬的社群「領頭雁」。同時,在社群治理工作中發現和培養優秀社群書記,制定「一人一策」的精準培養方案,鍛造更多的社群帶頭人。二是打造優質後備幹部庫,挖掘專業人才。建立區域社群工作者後備幹部庫,並動態更新管理。註重選拔不同年齡段、具備專業背景和專業能力的社群工作者,納入正、副職後備幹部儲備,針對性安排輪崗歷練,實行階梯式培養,確保社群工作後繼有人。
完善激勵機制,提升隊伍職業化素養。一是最佳化人才激勵和待遇保障措施。完善從優秀社群黨組織書記和優秀社群工作者中定向招聘公務員、事業編人員工作方案,確保公平公正,適當為優秀社群工作者留出一定報考公務員、事業編名額,發揮好各年齡段社工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對考取社工師資格的社工的獎勵力度。鼓勵以考促學,以考促幹,以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持證率提升社群工作者專業素養,帶動提高社群服務整體水平,給予考取職業水平證書的社群工作者獎勵,在年度考核、評獎評優、提拔任用中,優先考慮持證社工或將持證作為基本條件。三是采取多維度評價措施。完善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結合、居民評議和組織考評相結合、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考核評價制度,將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問責追責等結合起來,健全社群工作容錯糾錯機制,激勵社群幹部擔當作為。
(調研組成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龐宇、楊旎、石雲鳴、曾榮、唐維)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4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