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清華大學薛瀾談AI發展:未來需考慮社會生產分配方式變革

2024-11-17新聞

11月15日,2024西麗湖論壇在深圳舉辦。會上,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教授發表了【城市創新發展與AI安全治理】的主題演講。他談到,教育、人才和科技之間的協同發展得益於良好的創新生態。那些在教育、人才和科技領域領先的西方城市,也是其創新生態長期積澱的結果。

根據「創新城市科技(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育(Education)人才(Talent)協同發展評估框架」(即SET框架),SET位居前十的城市依次為波士頓、舊金山、北京、紐約、倫敦、洛杉磯、西雅圖、上海、香港、東京。傳統門戶城市如波士頓、舊金山等,其創新力依舊保持高位;而中國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也位列前十,共同推動全球創新格局的多元化發展。

全球性創新城市要讓多元文化紮根發展

對於深圳這座城市的創新發展,薛瀾教授表示:「過去幾年,深圳在科技,尤其是在創新產業方面的發展,已經積累了非常雄厚的基礎。但跟北京、上海相比的話,深圳城市的底蘊還是有一定的不足。這些年,深圳也在大力吸引高品質的教育資源,並且成效顯著,這要繼續保持。」

西麗湖論壇上釋出的「全球創新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協同發展評估」計畫,顯示深圳的教育資源增長尤為突出,研究機構數量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18%,在被評估的30個城市中位居全球首位;在人才發展方面,深圳的科研人才增速最快,人才的梯隊建設上青年人才占比有優勢; 在科技創新方面,深圳作為技術與產業活躍型的代表城市,高技術影響力專利的增長率在30個城市中居首。

值得註意的是,深圳的科學研究品質也在不斷提升,前1%高被引文章增長率位居全球前列,歸一化引文影響力位居中國城市上遊,這與中國科研轉向高品質發展的策略相一致。

人才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在城市發展的行程中,擁有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意味著擁有更強的創新能力、更高的生產效率以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球創新城市科技教育人才協同發展評估顯示, 深圳在人才引流方面,當前的科研群體中有24%的科研人員來自其他城市的流入,在所有30個城市中位居第一,其科研人才流入率與奧斯丁、聖地牙哥、舊金山同處於第一梯隊。 隨著深圳整體人才品質的提升,深圳引入的國際人才的水平與本地人才的水平差距在縮小,為城市的創新提供了強勁支撐。

薛瀾教授認為,營造更好的創新生態,不光需要資金的支持,還需要營造更好的國際環境,讓國際學者在深圳能夠長期呆下去,除了實驗室,還有他的社會關系需要去考慮。「一個真正好的全球性創新城市,它一定有一個很好的創新生態,多元文化能夠在這裏紮根發展。」

人工智慧時代,未來需考慮社會生產分配方式變革

薛瀾教授還長期關註人工智慧領域的治理問題,擔任人工智慧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和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工智慧的發展突飛猛進,影響面非常廣,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社會去考慮,以一種什麽樣的方式能夠去有意識地調節它技術擴散的速度。

「實際上,政策是可以影響的,就像當年電動汽車的發展,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不會有這麽快的發展。所以技術擴散的速度,政策是可以影響的,這個可能要考慮。」薛瀾認為。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智慧時代,無人駕駛替代出租車司機,人形機器人進工廠打工,AI助手替代文員,人工智慧是否會搶走人們的就業機會,時常成為熱門話題。

在薛瀾看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重新設計整個資源分配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我們的工作時間,以後是每周工作5天,還是說可以倒過來,每周工作2天,休息5天。另外,我們工作的收入是不是可能有新的方式,無論工作與否都有一個固定的收入,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增加。就社會生產分配方式而言,在人工智慧時代需要重新去考慮和研究。」

在工業時代,人類勞動力被機械化所異化。「你必須進入固定的生產線或者說整個社會的生產系統,各行各業都有一個特定的工作崗位。但是人工智慧時代,可以把人類從固定的工作崗位中解放出來,我們可以做更多創造性、交叉性、充滿想象力的工作。 這從某種意義上講,AI把人類從工業化生產的範式中解放出來,但是我們能不能適應,還需要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