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3年IPO先發募資額下滑近四成,晶圓廠包攬年度前三

2023-12-29新聞

2023年,是A股IPO市場驟暖驟寒的一年。上半年全面註冊制落地,成為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又一個裏程碑事件,不僅市場包容度明顯提升,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快速成長。下半年,繼推出一攬子政策措施後,證監會從當前市場形勢出發,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在監管部門動態調節下,2023年IPO數量與募資規模創近三年新低,略高於科創板開板2019年。據大智慧VIP以及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共計313家IPO登陸A股市場,較2022年428家IPO減少115家,同比下滑27%;先發募資額合計3565億元,較2022年5869億元下滑39%,募資額減少了2303億元。

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之後,2023年先發上市融資的企業,也多以中小型計畫為主,不僅未出現超級大麥克,融資額跨進百億俱樂部的企業也僅有2家。由此,2023年年度IPO榜單競爭程度較低,募資額超過70億元,即可獲得2023年A股IPO年度TOP5的入場券。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度前三大IPO均被晶圓廠包圓。

展望2024年的A股IPO情況,安永表示,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表現將影響IPO發行節奏,預計2024年A股在一定階段內IPO發行節奏仍將保持收緊態勢。

「同時,隨著IPO政策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硬科技’傾斜,IPO行業集聚效應將增強。此外,北交所IPO在2024年仍將保持一定活躍度,有望承接更多科技類企業上市。」安永指出。

德勤預計,2024年A股IPO市場將會錄得260只至330只新股融資大約2670億元至3170億元。預計2024年A股市場新股將會繼續以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常態發行。與此同時,在高品質建設北交所一攬子務實政策的支持下,北京證券交易所將增加動力,吸引更多新股上市發行。

華金證券近日在研報中分析道,2024年大機率延續結構性行情,且經濟修復仍不穩定的環境下本輪政策收緊短期內難放松,明年一季度IPO等規模預計仍維持低位。

TOP1——華虹公司,募資規模為212.03億元

2023年,一眾晶圓廠登陸資本市場,成為A股最吸金的板塊。其中,8月7日登陸科創板的華虹公司(688347.SH),吸金能力最強,以212.03億元的融資額,成為A股年內第一大IPO。在科創板歷史上,華虹公司名列第三,募資額僅次於中芯國際的532.3億元和百濟神州的221.6億元。

招股書資料顯示,華虹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代工企業,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專註特色工藝的晶圓代工企業。根據IC Insights釋出的2021年度全球晶圓代工企業的營業收入排名數據,華虹公司是中國大陸第二大、全球第六大晶圓代工廠。

招股書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2年,華虹半導體營業收入分別為67.37億元、106.30億元和167.8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5.05億元、16.60億元和30.09億元。毛利率方面,2020年至2022年,華虹半導體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7.60%、27.59%和35.59%,公司毛利率呈上升趨勢。而根據今年三季度報,前三季度公司實作營業收入129.53億元,同比增長5.64%;歸母凈利潤16.85億元,同比下降11.61%。

華虹公司的發行價為52元,截至12月29日收盤,股價報收於42.77元,微漲0.97%,不過,仍處於破發狀態。

值得註意的是,2014年,華虹公司就已成功登陸港交所(港股簡稱「華虹半導體」,01347.HK),截至12月29日收盤,股價報收於18.82港元,微漲0.86%。

TOP2——芯聯整合-U,募資規模為110.72億元

芯聯整合(688469.SH)是年內第二家上市的晶圓廠,也是年度募資規模第二大IPO。

5月10日,芯聯整合正式在科創板上市,發行價為5.69元 ,上市首日開盤一度漲幅超20%,最終收漲於6.3元/股,上漲10.72%,總市值達到426.38億元。

芯聯整合是目前國內少數提供車規級芯片的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主要從事MEMS和功率器件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代工制造方案。根據Chip Insights釋出的【2021年全球專屬晶圓代工排行榜】,中芯整合的營業收入排名全球第十五,中國大陸第五。

根據最新一季財報,芯聯整合前三季度實作營業收入38.32億元,同比增長21.26%,凈虧損13.61億元,同比虧損擴大56.48%。

截至12月29日收盤,芯聯整合股價報收於5.02元,微漲0.4%,芯聯整合當前股價仍低於破發狀態。

TOP3——晶合整合,募資規模為99.60億元

5月5日,晶合整合(688249.SH),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

晶合整合是今年第一家上市的晶圓廠,上市時,99.60億元的募資額,不僅是彼時年內最大的A股IPO,也是安徽省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後隨著華虹公司、芯聯整合上市,晶合整合最終名列年度第三大IPO。

招股書資料顯示,晶合整合從事12英寸晶圓代工業務,主要向客戶提供DDIC及其他工藝平台的晶圓代工服務,上述晶圓代工服務的產品套用領域主要為面板顯示驅動芯片領域。

2020年-2022年間,晶合整合營業收入由15.1億元上升至100.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7.79%。不過,晶合整合在【上市公告書】中表示,因生產經營受到行業整體需求變化及周期性波動的影響,產能利用率不足等原因,公司在今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61.33%,為10.9億元;公司營業利潤同比下降128.12%,為-3.8億元。上市後,晶合整合業績出現變臉,根據最新一季財報,前三季度公司實作營收50.17億元,同比下降40.93%;歸母凈利潤3199萬元,同比下降99.05%;扣非凈利潤虧損1.25億元。

上市後,晶合整合股價震蕩下行。截至12月29日收盤,股價報收於17.25元,漲幅為4.29%。當前股價仍低於發行價19.86元。

TOP4——陜西能源,募資規模為72.00元

4月10日,A股交易正式進入全面註冊制新時代,滬深交易所主機板註冊制下的首批10家企業正式上市。陜西能源(688249.SH),就是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陜西能源是陜西省煤炭資源電力轉化龍頭,煤炭資源儲備豐富,參與陜西省內電力市場的在役電力裝機規模位列省屬企業第一,下屬渭河發電是西北地方最大的熱電聯產企業。

陜西能源最新財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41.95億元,同比減少4.82%;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1.95億元,同比增長8.86%。

截至12月29日收盤,陜西能源股價報收於8.55元,跌幅為0.23%,當前股價仍低於發行價9.6元。

TOP5——航材股份,募資規模為71.09億元

7月19日,航材股份(688563.SH)正式在科創板上市。航材股份本次發行價為78.99元,上市首日出現破發,報收於63.64元,目前,仍低於發行價,截至12月29日收盤,股價報收於61.2元。

航材股份是一家主要從事航空、航天用部件及材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分別為鈦合金鑄件、橡膠與密封件、透明件和高溫合金母合金。航材股份是航材院旗下唯一上市平台,同時也是中國軍民用航空飛行器部件的核心供應商之一。值得註意的是,航材股份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工信部、科工局等多個國家級重大科研計畫,是國家「兩機重大專項」關鍵材料及制件研制任務的主要承接單位之一。

11月3日,航材股份釋出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作營業收入21.95億元,同比增長20.52%;實作歸母凈利潤5.03億元,同比增長25.02%;實作扣非歸母凈利潤5.03億元,同比增長24.61%。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