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李世民陷害宰相劉文靜——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實故事13

2022-08-11新聞

前言:歡迎挑錯,但不要空談和跑題,請具體說明,此文哪一句話錯誤。

第一節 兩個宰相的紛爭

我們上一回說到,唐朝在滅劉武周的戰役期間,內部爆發了劉文靜謀反案。這樁謀反案,與仁義之君有什麽關系呢?

後人一直對劉文靜的死很迷惑,議論紛紛。

劉文靜是建唐時的大功臣。隋朝末年時,他擔任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和李淵是同事,是太原起兵的重要成員。後來在出使突厥、入關中、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他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唐朝的法律,就是他主導修訂的。劉文靜被任命為納言,相當於宰相,還與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權。意思就是,除非是謀反,他犯罪可以免死兩次。地位和李世民、裴寂相當,裴寂是兩個宰相的另一個。

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八月,劉文靜抱怨,自己的功勞比裴寂大,但地位低於裴寂,所以妒忌裴寂。兩人產生矛盾。劉文靜在家中與弟弟喝酒,拔刀砍柱,說要殺了裴寂。恰巧家中幾次發生妖祟之事,弟弟劉文起,便召來巫師,在夜間披發銜刀,作法驅除妖孽。劉文靜的一個小妾,失寵了,懷恨劉文靜,就去告發劉文靜。

一個宰相想殺另一個宰相,是死罪。按照劉文靜的特權,他可以免死。但問題在於,小妾不是告他想殺裴寂,是告他要謀反,謀反就不能免死了。按照【舊唐書·劉文靜傳】所說,唐高祖命裴寂,與另一大臣蕭瑀,審訊劉文靜。

審訊結果,蕭瑀認為不是謀反。但是裴寂進讒言,所以唐高祖殺了劉文靜。

裴寂又言曰:「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高祖竟聽其言,遂殺文靜、文起,仍籍沒其家。

裴寂說:「劉文靜有很高的才能,又性格粗魯、喜好冒險,心懷憤怒,說了謀反的話。現在外有勁敵,如果赦免他,必有後患。」

但這是史書偽造的。

第二節 裴寂根本就不在京城

【資治通鑒·唐紀三】對此案有具體的時間記錄。此案是在八月初爆發,八月初六日殺劉文靜。「辛未,文靜及文起坐死,籍沒其家。」

但在此案爆發前,裴寂就已經前往河東(今山西省),抗拒劉武周。

在四月,劉武周包圍了太原,李淵派李仲文去營救。六月,李仲文大敗。年少的李元吉有危險。所以,李淵擔憂,趕緊派第二批援軍,就是裴寂。「上以劉武周入寇為憂,右仆射裴寂請自行。癸亥(六月二十六日),以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討武周,聽以便宜從事。」晉州是山西的臨汾市。

李淵不可能讓他拖拉兩個月,等到八月審理案件後才出發,是馬上出發,最遲在七月上旬。裴寂不是被迫去打仗,是主動請纓,所以肯定是積極迅速出發。

此後,裴寂到達河東的介休,與劉武周的部將宋金剛對峙,並在度索原被打敗,逃到晉州,上表謝罪。唐高祖給裴寂回信,安慰他,還是讓他繼續鎮守河東。這正是,劉文靜案爆發的時候。此後河東局勢不斷惡化。八月十六日,李元吉逃出太原,劉武周占領太原。後來裴寂一直戰局不利,直到十二月,李淵才把裴寂召回長安。「上征裴寂入朝,責其敗軍,下吏,既而釋之,寵待彌厚。」【資治通鑒·唐紀三】。

所以,根本不存在:唐高祖派裴寂審理劉文靜案、裴寂進讒言害死劉文靜。而且,審案有一個避嫌原則,裴寂是案件的相關人,唐高祖怎麽派他去審案呢?

史書顯然是在隱瞞真相。這個真相是醜惡的,是陷害忠良,只可能是李世民幹的,把黑鍋推到裴寂的身上。參加第3回的第二定律。如果是別人幹的惡,李世民不會隱瞞。

李世民具體是怎麽陷害的呢?

在剛建立唐朝的時候,李淵對待大臣,是很親切大度、念舊情的。【資治通鑒·唐紀一】:

上每視事,自稱名,引貴臣同榻而坐。劉文靜諫曰:「昔王導有言:‘若太陽俯同萬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貴賤失位,非常久之道。」上曰:「昔漢光武與嚴子陵共寢,子陵加足於帝腹。今諸公皆名德舊齒,平生親友,宿昔之歡,何可忘也。公勿以為嫌!」

李淵和大臣談事,坐在同一張榻上,自稱名字,不自稱「朕」。劉文靜勸告他:要貴賤有區別。李淵說:你們都是我的平生親友,過去曾共度歡樂,我怎麽能忘記呢?你不要計較啦!

但偏偏就是劉文靜,後來被李淵殺了。他僅僅是酒後發了幾句牢騷話,而且不是針對李淵,是針對裴寂。李綱和蕭瑀都說他不是謀反。連李世民都為劉求情。按李淵的為人,應該是釋放劉文靜,給個降職處分即可。

但奇怪的是,李淵咬定,劉就是謀反,執意殺劉。他憑什麽咬定呢?

第三節 陰險惡毒的第一次展示

我檢視各方史書,忽然明白了,就是因為李世民的求情,所以李淵要殺劉文靜。

【舊唐書·劉文靜傳】:「太宗以文靜義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懸隔,止以文靜為觖望,非敢謀反,極佑助之。」

【資治通鑒·唐紀二】,秦王世民為之固請曰:「昔在晉陽,文靜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懸隔,令文靜觖望則有之,非敢謀反。」

李世民為劉文靜,固執地向李淵求情,強調劉文靜立了大功:太原起兵是劉文靜定下的策略。對劉文靜的策略,史書有具體說明,就是李淵胸無大誌,是劉文靜和李世民策劃,拖著李淵起兵的。

我本來是沒有註意。現在一看,感覺不對呀。李世民這不是害死劉文靜嗎?

我檢視【大唐創業起居註】,發現劉文靜沒有「先定非常之策」。李淵在太原起兵,是他自己定的策,只是在抓捕王威、高君雅(兩人是太原的副留守)的時候,命令劉文靜參與執行。這之前,從來沒有出現劉文靜的名字。李淵掌控了太原大局後,劉文靜才和裴寂一起,第一次向李淵獻策:提議李淵自立為帝。而且這個策還沒有被李淵接受。劉文靜和李世民最先策劃太原起兵,如果是真的有,此書絕對會大肆渲染,不會隱瞞,參見第4回的戰役1)。可見,這是李世民偽造的,吹噓自己。

如果你要為劉文靜求情,就應該實事求是地說:「老劉有從龍之功,此前任勞任怨地幹活,這一次酒後失言,攻擊同僚,請父皇開恩,從輕處罰。」

可是,李世民的說法,劉文靜的功勞是「先定非常之策」。那性質就變了。從龍起兵變為了「駕龍起兵」。

李淵感覺:「好你個劉文靜,啊!我本來不想計較你的酒後失言。可是沒想到,你居然對世人宣揚謠言,是你雄才大略,我庸碌無能,是你駕馭我李淵創立大唐。給人感覺,這個江山應該是屬於你的,卻被我霸占了,所以你懷恨在心,發牢騷。你這不是想謀反是什麽?你是等待時機發動。那我還能縱容你嗎?」

第四節 劉文靜和李世民結仇

那麽,李世民為什麽要害死劉文靜?

如果我們看清楚了,劉文靜的怨氣來自哪裏,就能理解,李世民為什麽要害劉文靜?劉文靜的怨氣,根本就不是來自裴寂,也不是來自李淵,是來自李世民。

劉文靜的怨氣,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之前,李淵給裴寂和劉文靜的官職、獎賞是大致相當的。裴寂的官職是右仆射,爵位是魏國公;劉文靜是納言,爵位是魯國公。右仆射和納言都是宰相,無可再高。另外,兩人都獲得了「恕二死」的獎賞,和李世民相同。其他功臣,只得到「恕一死」的獎賞。

在政治軍事各方面,他都很好地發揮才能。例如:在入關中的途中,他在李建成的帶領下,打敗隋朝大將屈突通。所以,他的情緒應該是非常好的。

可是,高墌之戰後,情況變了。在李世民的指揮下,他被秦軍打得大敗,唐朝危險。李世民聲稱自己當時生病了,把戰敗的責任,推卸給劉文靜和殷開山,導致劉、殷二人被削職除名。後來劉文靜恢復爵位,但沒有恢復職位,被拜為民部尚書,明顯低於宰相。如果你是劉文靜,你會不會恨李世民?

不僅如此,第二年初,劉文靜隨李世民鎮守長春宮,攻打蒲阪,又戰敗。這必然增加了,劉文靜對李世民的不滿:我在大哥的帶領下,就打勝仗;在你這個窩囊廢弟弟的帶領下,就打敗仗。劉文靜後期事業不順,地位低於裴寂,心有怨恨,原因不在裴寂身上,與裴寂無關。原因在李世民身上。

時間一久,劉文靜的情緒表露出來。李世民自然是大怒。越是低能,就越是怕別人說他低能。兩人結仇。

李世民害死劉文靜,還有一個直接的證據:【舊唐書·劉文靜傳】:「貞觀三年,追復(劉文靜的)官爵,以子樹義襲封魯國公,許尚公主。後與其兄樹藝怨其父被戮,又謀反,伏誅。」

殺劉文靜的是李淵,不是李世民。李世民是為劉文靜求情的,李世民登基後,還為劉文靜平反,又把公主嫁給劉文靜的兒子,對劉家很好的。劉家應該對李世民感恩啊。可是,劉文靜的兒子們,卻把殺父之仇對準了李世民,不對準李淵。

很明顯,劉文靜的兒子們知道,是李世民進讒言,害死了自己的爸爸。元兇是李世民。李世民後來對劉家示好,只是欺世盜名而已,把惡名推卸給爸爸,自己做好人。這麽無恥!

這場謀反案,是一場大戰的插曲。參見前文,少年中國龍高奏凱歌,擊退那只大狼和一只野狗,擊斃了三只野狗,嚇止了另外三只野狗。但是,過了半年,那只大狼又來了。上一次擊退大狼,有很大的運氣性。大狼太輕敵自大了,沒有與野狗們配合好,各自為戰,而且手足相殘。這一次,少年龍還有運氣嗎?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