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對話|旅美青銅器藏家範季融:兩代上博捐贈者的傳燈往事

2023-12-19新聞

青銅器收藏家範季融談收藏 采訪 拍攝/陸斯嘉 編輯/陸林漢 陸斯嘉(27:05)

上海博物館內,有一間「暫得樓陶瓷館」的展廳,陳列著上博第一代捐贈者胡惠春捐贈的藏品。「暫得樓」是胡惠春的齋名。民國時期的收藏家、金融家胡惠春(1911-1995)與其女婿範季融(1936-)結緣上海博物館逾70年。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胡惠春先後兩次向上博捐贈陶瓷器359件。2005年,上博舉辦「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展」,品質之高,海內外少見。範季融曾是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1990年代起拜師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多年來,範季融向上博捐贈了商鞅鈹、晉伯卣、秦公鼎等珍貴青銅器,同時他也向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捐贈。

近期,澎湃藝術在紐約采訪了87歲的青銅器收藏家範季融先生,聽他講述翁婿兩代上博捐贈人的傳燈往事。本文配以完整視訊訪談。

在上海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克倫老師的牽線下,澎湃新聞近期在紐約曼哈頓拜訪了華人青銅器收藏家、上海博物館捐贈者範季融先生。

胡惠春(1911-1995)、範季融(1936-)這對翁婿的收藏往事長達一個世紀,他們與上博的姻緣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上博建館之初。胡惠春先生的收藏堂號「暫得樓」,也鄭重地被寫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舍)內——暫得樓陶瓷館。

右起:胡惠春(1911-1995)、範季融(1936年-)

上海博物館暫得樓陶瓷館

金秋十月,紐約中央公園裏,排隊等候泛舟湖上或湖畔午茶的遊客,足有百米。從中央公園南面公寓俯瞰,只有不見盡頭的滿目蔥綠。87歲的範季融,每周兩天,從市郊別墅來到公寓辦公。耗時七年編撰的乾隆【西清古鑒今訪】便完工於此地。

【西清古鑒】由清代乾隆敕令纂修,共四十卷。著錄清宮所藏古代銅器1529件,每器繪制一圖,圖後以楷書系說。另附【錢錄】十六卷。乾隆內府刻本【西清古鑒】傳世稀少,書內雖收錄部份偽器,但因器物均深藏於清內府,為世間所罕見,因而此書對後世的青銅器研究影響很大。

由範季融、胡盈瑩基金會組成的團隊耗時七年搜尋、編目和編輯而成的【西清古鑒今訪】,厘清了【西清古鑒】銅器收藏及流散過程,在故本基礎上,增加了高畫質器物圖、銘文拓片及其它資訊,有助於全面了解【西清古鑒】收錄銅器的前世今生。【西清古鑒今訪】分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卷】【台北故宮博物院卷】和【宮外卷】三卷,共收錄青銅器254件,其中171件為有銘文的青銅器。

采訪約定在工作日的午後。身高一米八的範先生除了聽力略有下降,精神十分飽滿,臉色紅潤。盡管少年去國,前往美利堅,一路攻讀到史丹佛博士,又回香港在中文大學工程學院擔任院長,但聽說範先生平日最喜歡上海阿姨操著家鄉話調理他的上海胃。

他的中國胃也能從對青銅器的情有獨鐘而窺知。範季融與夫人胡盈瑩是上海博物館的老朋友,捐贈的青銅器等文物是館藏珍寶。晉伯卣、商鞅鈹、秦公鼎、【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十二開)】……除此以外,他們的捐贈足跡遍及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海內外文博機構。

西周早期 伯禾憂鼎 胡惠春、王華雲1950年捐贈

戰國 商鞅鈹 範季融2015年捐贈

相比愛好收藏、註重來源、講求品相、看中投資報酬的新一代藏家不同,範季融早早地另辟蹊徑。「我差不多完全受了外國的教育,我只想了解一些中國的東西,所以我是用學習的態度來研究。我不一定要收漂亮的東西,而是收我覺得重要的。」範季融說,「我對這些東西沒有很重的感情。這東西看過、學習過,我就放在倉柯瑞了。我覺得得失都是無所謂的。」

給予範季融這份底氣的正是已故的上海博物館老館長、青銅器鑒定家馬承源(1928-2004)。1975年,範季融和馬館長在紐約相識,之後為辦理暫得樓陶瓷館捐贈之事,他又與上博副館長汪慶正(1931-2005)以及陶瓷部的同仁成為朋友。最初,範季融只知道馬先生是一位知名的青銅器專家。

「1990年7月,我和馬先生一起在香港的一家小古董店裏買到了晉國的鼎。他講了青銅的歷史和這個鼎的意義。」自那以後,範季融用了一周時間,購買啃讀中英文青銅書籍。1990年下半年和次年,他從香港回到上海過周末,當面請益馬承源,學習如何從「器形、紋飾、類別;銘文;制造法和銹的成形」三個方面研究。記者提問範季融先生,普通人走進博物館看青銅器,最重要的是什麽,他表示:「銘文」。幾十年前,馬承源館長也是這樣指導範季融的。「他曾對我說,紋飾和銘文,二三十年就有變更,早晚是可分的。」2005年,在追憶馬承源的文章【師友馬承源】中,範季融記錄了拜師的點點滴滴。

右起 馬承源 李朝遠 範季融

範季融、胡盈瑩捐贈的西周青銅鼎 圖源:上海博物館

範季融、胡盈瑩捐贈的西周青銅鼎

範季融、胡盈瑩捐贈的西周青銅鼎 銘文

馬、汪兩位館長的提攜離不開胡惠春的青眼有加。胡惠春1911年出生在一個銀行家的家庭,父親是被稱為「中國十大銀行家」之一的胡筆江。胡筆江聘請名師在家教胡惠春四書五經,使其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和藝術熏陶。胡惠春在燕京大學攻讀地質學,同時醉心文史和藝術。喜歡陶瓷的他,從大學時期開始收藏。27歲時,父親胡筆江遇難,胡惠春繼承家業掌管中南銀行之余,從未停止過收藏的腳步。1945年,胡惠春被聘為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門委員。1950年,他受聘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將珍藏的200多件文物捐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2年,上海博物館建立,胡惠春捐贈的這一大宗珍貴瓷器,對於籌建當時文物基礎極為薄弱的上海博物館,可以說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根據相關記錄,胡惠春兩次捐贈的陶瓷藏品數量達到359件,「以清代景德鎮官窯瓷為大宗,而清官窯器中的單色釉成對佳品更是其收藏的精粹」。用馬承源老館長的話說,這其中「有許多是不可再得的國家瑰寶」。移居香港後,胡惠春於1960年建立敏求精舍,並擔任了八任主席。敏求精舍至今保持著很高的收藏層次,集中了香港地區品位高雅的收藏家、鑒賞家。

胡惠春 1960年代.

胡惠春 王華雲夫婦

2005年,上海博物館舉辦「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展」。當年的上博資料中介紹:「展出的康雍乾單色釉瓷器作品,一部份取自暫得樓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另一部份來自現存美國紐約、專程運抵上海的暫得樓收藏,共計五十四件(組),品質之高在海內外都十分少見。 展品中的紅釉可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高溫有豇豆紅、郎窯紅、鈞紅,低溫有胭脂紅、珊瑚紅,幾乎包括了當時單色釉中的所有品種。豇豆紅作品中有一對印盒不同尋常,釉色以綠為主,稍帶紅色,在傳世品中極為少見,據傳為乾隆皇帝常用的文具。胭脂紅又名胭脂水,是清宮專用的瓷器名品,展出的一對胭脂水小杯,釉色潔凈嫩淡如盛開的桃花,造型規整,器壁薄勻,是當時最名貴的單色釉作品之一。 康熙天藍釉是一種較名貴的色釉,來滬作品中有一件柳條紋缸和一件水盂,兩件作品釉色均十分潔凈,缸的形制別致而穩重。 暫得樓藏單色釉瓷器中,仿宋代五大名窯作品占有較大比重。此次展出的乾隆仿汝器造型有花觚、瓶、桃式洗、花盆,式式具精。十件仿官釉瓷器中,兩件雍正作品的造型、釉色都十分接近宋官窯作品;八件乾隆仿官釉瓷器,也都是嚴格按照帝王意願仿燒的官窯精品。鈞紅釉瓷器是仿鈞窯變釉瓷器的代表性作品。 此外,青釉瓷、茶葉末釉瓷、爐均釉瓷都是品質極高的精品。其中一對名貴的松石綠釉刻花纏枝蓮紋尊,造型似石榴,刻花十分精細。 綜觀暫得樓所藏單色釉瓷器,可以用‘精’、‘雅’、‘美’三字加以概括,從這些藏品中可以進一步領悟胡惠春先生‘暫得於己,快然自足’精神境界的妙蒂。」

「暫得樓」源於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 。但範季融先生卻說,老子【道德經】裏的兩句話「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意為過分吝惜必定會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在嶽父心裏更重。「他這個人很復雜,我也不敢說他怎麽想法。不過他是好幾次跟我說,收東西不好。有一次我晚上回家,他在我桌子上放了這幾個字。」不過,胡惠春最終被範季融的收藏決心、好奇心和毅力打動,在外人說閑話範季融只是「跟班」跑腿時,胡惠春正色:「我不懂銅器,他(範季融)收是他的魄力,他的眼睛。」範季融說,「這是唯一一次他保護我」。話到此處,範老聲音哽咽,眼眶泛紅。然而出於一位老紳士的矜持,他收斂情緒,繼續娓娓道來。

宋 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胡惠春、王華雲1989年捐贈

清康熙 景德鎮窯蘋果綠釉印盒(一對)

清康熙 景德鎮窯蘋果綠釉印盒(一對)

清雍正 景德鎮窯仿汝釉弦紋花盆 胡惠春、王華雲1950年捐贈

清雍正 景德鎮窯仿汝釉弦紋花盆 底款

說起正在編撰的【寧壽鑒古】【西清續鑒·甲編】【西清續鑒·乙編】的今訪叢書,範季融滿懷期待。這三部與【西清古鑒】合稱為「西清四鑒」,是乾隆時期編纂的記錄清宮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範季融早前與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上海博物館簽訂協定,合作出版「西清四鑒」之今訪。

清 乾隆 【西清古鑒】圖源:故宮博物院

清 乾隆 【西清古鑒】內頁 圖源:故宮博物院

【西清古鑒 今訪】

這是記者第一次在海外采訪收藏家,一件小事令人印象深刻。原定采訪地點是範季融先生中央公園南邊的公寓,然而樓下的裝修聲音,導致不能錄音錄像。記者想「買幾杯咖啡請施工人員休息片刻」,未料範季融先生斷然拒絕「我不可以賄賂他們。」他重作安排,移步至步行約百米的體育俱樂部(Atheletic club)傳媒中心會議室。這是一家成立於1868年的私人俱樂部,建築可俯瞰中央公園,一百多年來見證過美國歷史上的體壇盛事。

體育俱樂部舊照

四十分鐘采訪後,範先生步履輕盈地走出了體育俱樂部的大門。俱樂部正門與廣闊的中央公園之間,行走著一位中國文化的傳燈者。

(感謝陳克倫先生、趙榮毅先生、石建邦先生、周泓宇小姐對采訪提供的協助。本文參考資料【馬承源紀念集】【汪慶正紀念集】和「上海 國寶捐贈者」相關報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