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文化向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高度,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並對「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作出重要部署。社會文明程度是人類社會進步狀態的深刻反映,「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誌」。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不僅要看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更要看這個國家在價值領域、思想領域、道德領域、文化領域的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文化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鮮明標識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產生、變化和發展的背後,深刻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在這一時期對自身、社會、歷史等方面及其相互關系的反思與思考,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離不開文化繁榮發展所迸發的強大推動力。相反,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飛躍也會對文化的生成演進不斷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最終促成文明進步和文化繁榮的良性互動。
一定意義上,文明的高度代表著文化的高度。「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行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行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行程。」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本身就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如果評價一種文化,或授權以把文明作為座標,因為人類文化具有多元性和相對性,不存在絕對的評價座標,文明則具有較多的可比性。但如果要對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發展的程度進行比較,又必須解剖、透視文明中蘊含的文化含量。正因於此,新中國誕生的時候,毛澤東就曾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深層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國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推動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接續傳承,並由此生成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重力。換言之,沒有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強國」。
文明演進往往伴隨著文化轉型的宏大敘事。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及多要素形態的有一定結構的統一體系,且具有動態性系統特征,是文明演進與發展在意識形態層面的深刻體現。而且,在文明演進與開發中,文化始終是最為內核的力量和重要支撐。毛澤東同誌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反映存在又反作用於存在,人類的創造活動及其文明建設成果,都受到歷史上已有成就的影響,因而具有積累性和規則性。這一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決定了文化在文明演進與開發中的作用,即文化為推動文明演進與發展提供思想意識引領、價值觀念導向、思維方式選擇、制度規範等。承認文化在文明演進與開發中的巨大作用,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放射線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主要原因就在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以及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吸重力,這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厚文化根基和道義基礎。同時,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政黨,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經由「結合」而塑造的文化主體性,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我們在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同時,能夠自覺地把文化轉化為文明,把文化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彰顯出更高境界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特別是在把文化轉化為文明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所煥發出的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程的精神特質,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這是以人類的實踐活動作為理解文明的真正基礎,即把文明和人的物質生產實踐聯系起來。正如費孝通所認為,文明、文化都是抽象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雖不同於一般社會群體、社會組織這樣的實體之間的關系,但人們常常有一種傾向,就是遇到文明、文化之間問題的時候,會自覺地把它當作社會實體之間的問題來處理。因此,文化要發揮作用,必須與人們的實踐相結合,與群眾相結合,變成群眾手中的武器。與群眾相脫離的文化,不能轉化為群眾實踐的文化,其作用是發揮不出來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必須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明實踐走深走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立場。「人,本質上就是文化的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容,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的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中心的系統工程,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和要素雖涵涉多方面,但最後還是歸結到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程度。以人民為中心,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文化、傳承發展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遵循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自在規律,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文化立場,是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踐邏輯的深刻詮釋。為此,要把文化供給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因素,把人民文化需要當作民生硬需求、作為「兜底工程」來予以保障;要繁榮文化創作生產,推出更多彰顯歷史自信、反映時代呼聲、謳歌人民新生活的文化精品力作,以高品質文化產品滋養人民心靈、陶冶高尚情操、涵育新風文明,使文化的繁榮發展與社會文明程度所達到的新境界相對稱,促進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以時代精神啟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鬥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我們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決不是回到過去、守舊復古,而是要立足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和偉大變革,透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明基因和思想資源,並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因此,必須重視對中華文明的探源,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透過以傳統文化資源稟賦帶動培育更多的文化傳承發展新業態、新動能,挖掘民族文化資源,讓更多歷史文化遺產和資源要素活起來;廣泛而深入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的凝練,並賦予其新的精神涵義和人文品格,凝聚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偉力。
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的生成與創造來自人民、源於實踐,其發展繁榮的動力亦源於人民的偉大實踐。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加強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常態、長效發展,關鍵在於深化拓展其文化路徑。把準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文化功能定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基層思想文化陣地;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牽引壯大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讓人民群眾既是文化傳承發展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從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積蓄文化活力、汲取文化智慧;把重點放在城鄉社群基層,堅持群眾在哪裏,文化供給就延伸到哪裏,各類文化資源要素就匯聚到哪裏,讓人民群眾在城鄉文化建設融合開發中共享文明建設成果;用好多種文化形式打造特色實踐計畫,把「高大全」的文明實踐主題轉化為富有鄉土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文化實踐,讓人民群眾可感可觸、樂於參與。
(張明海、羅澳軒,作者分別系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湖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