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奮力譜寫 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2024-07-16新聞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位於廣袤國土之中部,猶如一道「脊梁」。
中部六省,以約占全國1/1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約1/4的人口數量,創造了約1/5的經濟總量,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自200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到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在更高起點上紮實推動中部地區崛起,20年來,中部地區向「新」而行,因變而興,在破立之間闖出新路。
中部之重,不只是中國地理版圖之「脊」,更是支撐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梁」。近日,【中國經濟周刊】派出六路記者分別奔赴中部地區六省,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從科研機構到政府部門,實地探尋中部地區創新驅動、區域協同、綠色發展的奮鬥故事。
挺起中部「脊梁」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道
從空中俯瞰,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像一道挺起的「脊梁」,靜臥在江河之間。
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自2004年3月首次提出至今已20載,中部六省不負眾望,在糧食生產、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和綜合交通運輸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幹政策措施】。會議指出,有關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要切實扛起主體責任,凝聚強大工作合力,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正迎來新一輪高潮。
推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歷史軌跡
中國自200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戰略,一系列重大舉措對區域協調發揮了重大作用。
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從地理方位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全域意義:不僅可以聯動東西發展,打通南北一體化,還可以貫穿長江經濟帶,承接分流「一帶一路」的產業轉移,形成推動中國持續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合力。
合肥市政務新區景色受訪者|供圖
首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放眼全國版圖,中國區域共有四大板塊:東部率先發展、東北全面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黨中央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重大戰略決策,對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相對而言,中部地區發展並不理想,一度陷入全國經濟增長的「盆地」,出現「塌陷」跡象。
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統計顯示,2001—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速分別低於東部、西部地區1.8和0.4個百分點。從人均水平看。1980年,中部六省人均GDP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8%,1990年下降為83%,2003年下降為75%。
「彼時中央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有其必然性。」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開發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高國力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四大板塊中,最早是東部地區的率先開放,後有西部大開發和東北振興。中部地區比較特殊,四大板塊中比較晚提出中部崛起戰略。當中部地區經濟出現下滑,黨中央、國務院經過反復調研和慎重決策,下決心推出中部崛起戰略。」
2004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2006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下發,要求將中部地區建設成為「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三基地、一樞紐」的區域定位就此明晰。
此後,一系列利好中部地區發展的整體規劃、實施意見和具體舉措陸續出台,帶動中部地區各領域各方面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部地區發展。
2012年8月,國務院釋出【關於大力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若幹意見】,提出新形勢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要推動重點地區加快發展、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全方位擴大開放等新要求。
2016年12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釋出,對中部地區的發展定位,在偏重傳統產業的「三基地、一樞紐」基礎上,提出了「一中心、四區」(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建設目標。
「分階段看,2004年—2009年是中部地區崛起的研究謀劃階段,2009年—2019年是實施推進階段。尤其是2019年黨中央要求‘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意味著中部崛起開始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城區段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鄉村公路「互聯互通」。視覺中國
高品質發展成中部地區崛起主旋律
「中部地區發展勢頭能不能持續下去?能不能在先進技術、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更大突破?能不能在高品質發展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019年5月21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的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指出了中部地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這三問,既是給中部地區加快發展出的歷史考卷,更是為中部崛起把脈定向後開出的發展藥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勇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隨後,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區崛起的檔相繼釋出。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著力打造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內陸地區開放高地、鞏固生態綠色發展格局,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
2021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中部,著力推動內陸高水平開放,著力改革完善體制機制,著力增強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著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今年3月20日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的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形成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合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若幹政策措施】,對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作出進一步謀劃部署。
「近5年,中部地區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成績斐然,目前正奮力開創中部地區崛起的新局面。」高國力如是說。
很多人好奇,當前國家為何如此重視中部地區?劉勇說:「中央在中部崛起有大動作,其他板塊也沒‘閑著’。中部崛起、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其實是在同步進行的,都是國家戰略規劃的重要部份,只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了當前階段,需要‘中部’能夠有更多的擔當和作為。只有各部份、各板塊都不斷發力、協調發展,才能促進全國的高品質發展。」
作為區域經濟的長期觀察者和研究者,劉勇是較早關註「中部」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22年前,劉勇在【中部地區發展若幹問題研究】的課題報告中,就對「中部崛起」進行過前瞻性思考。
關於區域經濟發展,劉勇還結合中國經濟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論和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武漢大學張培剛教授提出的「中部崛起的牛肚子」理論,提到過「抓兩頭、促中間」的基本政策措施。「所謂‘抓兩頭’,就是指抓重點發展區域和特殊發展區域;‘促中間’,是指帶動中間地帶的區域,在‘推和拉’的作用下,穩定健康發展。」
如今,中部地區就是被「促」的「中間」。「當前,中部地區崛起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高品質發展正成為新時代中部地區崛起的主旋律。」劉勇說。
中部地區崛起取得歷史性成就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20年以來,中部地區找準自身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在糧食生產、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和綜合交通運輸等相關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
端牢「中國飯碗」的「壓艙石」
6月7日,歷時15天,牽動人心的2024「麥收季」大幕落下。當天,河南小麥大規模機收作業收官,全省麥收基本結束。
「我們這裏小麥收割從5月27日掀起高潮,至6月3日收獲完畢,比常年提前了3~5天。今年麥收期間天氣晴好,收獲進度快,收獲品質高,籽粒色澤鮮亮、容積比重高、品質好,實作了顆粒歸倉。」河南省西平縣宋集鎮宋集村黨支部書記劉香蓮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自去年麥播以來,河南全省小麥苗情長勢持續向好,雖然後期出現了持續高溫幹旱、幹熱風、大風等不利天氣,但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增產與減損雙向同時發力’,積極采取措施有效應對,把對小麥生產的危害降到了最低。小麥收獲期,各方更是通力合作,這些都為把‘豐收在望’變成‘豐收到手’提供了有力保障。」
「河南素有‘中原糧倉’‘國人廚房’之稱。河南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6億畝以上,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小麥產量超過全國總量的1/4,每年外調商品糧及加工制品600多億斤,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可替代。」郭天財說。
除了河南,安徽被譽為「江淮糧倉」,山西是「小雜糧王國」……目前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中部就占了5個(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2023年,中部六省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9.2%,超過東北三省一區26.6%的比重。河南、安徽還是糧食凈調出省份。作為重要糧食生產基地,中部地區成為端牢「中國飯碗」的「壓艙石」。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中部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能源原材料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湖北等地。
500多米深的煤礦井下,巨大的采煤機緩緩移動,礦工手持遙控器就能指揮采煤……2020年,山西陽煤集團、中國移動山西公司宣布,在新元煤礦井下534公尺處開通了中國第一個煤礦井下5G網路,這也是目前地下最深的5G網路。
使用智慧裝置後,采煤工效大幅提升,生產能耗也能降低,智慧化建設的好處日益顯現。山西省能源局數據顯示,目前山西已建成118座智慧化煤礦,全省一半以上的煤炭產能實作智慧化開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八成以上。
「山西堅決扛牢能源保供政治責任,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加快釋放先進產能,推動煤炭行業高品質發展,以煤炭的‘穩’和‘增’為全國大局作出了貢獻。」喻新安表示。
不僅山西,近年來,中部能源基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積極推動傳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煤炭從燃料向原料、材料、終端產品轉變,成為中部能源基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河南省平頂山市以煤基化工為支撐,經過多年產業最佳化升級,與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攜手打造「中國尼龍城」,推動煤化工、鹽化工、尼龍化工協同發展。這座中原煤城初步完成從「一煤獨大」到「一主多極」增長的轉換。
湖北著眼重塑戰略資源結構,下大力氣發展清潔能源,電力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占比提高到65%。
「多年來,中部省份把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擺在重中之重位置,中部能源基地在提升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時,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推廣低碳運輸等,加快構建新型能源產業體系。」喻新安說。
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破繭化蝶
制造業是中部地區的底座,也是中部地區的產業名片。近年來,借助各自稟賦優勢,中部六省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持續發力,推動先進制造業高品質發展。
「看,這層薄薄的高阻隔膜可是高精尖的產品。可別小看這層膜,這是用奈米技術在塑膠上鍍了一層最薄十幾個微米但復合三層的膜,這層膜可防水和氧氣進入,有效替代防腐劑,堪稱一場技術革命!」樂凱華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凱華光」)副總經理王樂躍手持一層看似平常的薄膜感慨道。
王樂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目前這個獨一無二的技術已透過國外一龍頭企業高達230項檢驗標準,南陽造鍍膜已經拿到了全球通關證。
作為中國樂凱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企業,樂凱華光長期紮根南陽,逐步成長為全國膠印版材制造行業「單項冠軍」企業、河南省制造業「頭雁企業」。
類似樂凱華光的企業不少,近年來,河南省將制造業的發展重點聚焦到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上,形成了一批「專精特新」和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助推中部崛起。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7%,電子資訊、裝備制造等五大主導產業增長10.9%,占規上工業比重超過46%。
安徽在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方面也不斷發力。除了首位汽車產業,2023年安徽光伏制造業實作營收超2900億元、升至全國第3位,鋰離子電池制造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增長15%左右。
此外,湖北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加速轉型,2023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7.6%、高於全國2.9個百分點,化工、有色、電氣等行業增加值增長均超過20%。
山西制造業也可圈可點。2023年山西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1%,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9%。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155家,「專精特新」企業達到2392家。
「中部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現代制造業重要基地,在國內乃至世界誕生了頗具競爭力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在推動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值得期待。」高國力說。
不斷加強綜合交通樞紐優勢
淩晨兩點,位於湖北鄂州的花湖國際機場燈火通明,這裏是世界第四個、亞洲第一個、全國唯一一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平均每周迎來80架次國際貨運航班。
570公裏以外,位於河南鄭州經開區的鄭州新絲路國際港務投資有限公司展廳內,寫著「一列火車 同步歐洲生活」的標語,格外引人註目。
即使你沒有專程來過中部的這些城市,也一定曾路過這裏,感受這裏四通八達、路網縱橫,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便利。中部地區以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迅速發展的交通基建,成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河南率先在全國建成「米」字形高鐵網,鄭州機場躋身全球機場貨運40強,鄭州國際陸港具備年開行萬列中歐班列能力。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居全國第二。建設內河港口6個、功能性口岸9個。空港、陸港、公路港、水港、口岸銜接融合的多式聯運大格局加快形成。
湖北高速鐵路網越織越密,4小時可達全國80%的重要城市;黃金水道通江達海,萬噸巨輪可透過長江直達武漢;「空中絲路」暢達全球,亞洲最大的專業貨運機場花湖國際機場今年貨運量預計突破120萬噸,湖北的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湖南高速成網、高鐵成環、樞紐成型的效應放大,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省內兩小時高鐵通勤圈基本形成。
江西成為全國第一個所有設區市通時速350公裏高鐵的省份……
「在交通物流成為經濟重要樞紐型產業的時代,中部地區居中的區位優勢對中部崛起尤其重要。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支持鄭州、武漢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此外,合肥、太原、長沙、南昌等地被確定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這些交通是經濟的脈絡和文明的紐帶,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著特殊重要作用。」劉勇表示。
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中部地區崛起
盡管經過20年的不懈奮鬥,中部地區崛起有了長足進展,但總體而論,中部地區崛起依然任重道遠。隨著今年對中部地區崛起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作出進一步謀劃部署,中部地區發展站到了更高起點上。
中部地區崛起仍存弱項短板
中部地區崛起特別是高品質發展還存在弱項短板。
經濟占比下降。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3、2023年三個節點,中部六省GDP總量分別為:26334.7億元、127427.1億元、269897.75億元,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2.57%、21.67%、21.41,呈減少趨勢。
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中部六省有的發展快,有的發展慢。2023年,中部六省僅湖北、安徽、江西三省GDP全國占比相比2003年上升,河南、山西、湖南均出現下降。河南作為中部第一經濟大省,經濟增速已連續4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各省內部發展也不平衡,省會發展較快,而邊遠地區發展較慢。
中部地區研發投入總體不足。2022年,全國R&D經費(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為2.56%;中部安徽、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西六省比重,分別為2.56%、2.47%、2.33%、2.02%、1.79%、1.07%,多數省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註:2022年數據是2023年9月20日公布,2023年R&D經費未更新)
城鎮化率仍偏低。2023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69%,全國為66.16%,低於全國平均水平4.47個百分點;中部第一人口大省、經濟大省河南,城鎮化率為58.0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08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的‘弱項短板’和不足,既有一定的歷史性因素,也有一定的現實和人為因素,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要有耐心,做長期作戰的準備,還要有緊迫感,有刀刃向內的精神和自我加壓的沖勁、闖勁、韌勁和拼勁。」喻新安表示。
把中部地區崛起放在全國大局中推動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指出,「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融合聯動」。
近年來,中部六省積極對接區域重大戰略,如安徽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湖南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融圈進群」成效明顯。
「總體看,中部在對接其他重大區域重大戰略中,仍存在戰略定位不清晰、比較優勢不聚焦、差異化發展意識不強,以及要素流動不暢、樞紐作用發揮不夠、戰略謀劃不足等問題。在更高起點上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個國家版圖中定位思考。」喻新安表示,中部各省應在更高起點上對自身的產業優勢、生態基礎、比較優勢等進行再梳理再聚焦,提升區域協同水平,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從操作和實施角度,喻新安建議,一方面,要爭取國家支持。如有關方面要支持中部地區聯合建設國家戰略腹地核心承載區;規劃建設京廣先進制造業走廊,推進制造業高端要素最佳化配置;支持探索長江經濟帶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合作新機制,打造中部地區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示範區。
另一方面,推動產業有序轉移承接。中部地區應創新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產業合作機制,聚焦本地產業優勢與科研條件,探索共建科創帶、產業帶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產業飛地等,積極承接東部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研發中心向中部地區轉移。
劉勇認為,中部地區的區位、資源、環境、稟賦得天獨厚,後發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中部發展不僅要更好地「嵌入」全國大局、更多更深更足地借力借勢借智,更加自覺地服務國家全域,還要加強內部之間的聯系,這樣中部必將迸發出巨大能量,展現無限光明的前景。
「中部地區除山西外都位於中國東部第三地形台階上,與沿海地區具有大體相同的同質自然生態環境,其經濟崛起具有明顯的優先地位,也是中國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東西部水平均衡和南北部結構最佳化的關鍵區域。」劉勇說。
此外,中部地區傳統制造業的優勢,也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融合的廣闊地域。喻新安表示:「應結合中部地區實際,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將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2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