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內有一份學術期刊叫做【火力與指揮控制】,這份期刊的2023年第11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引發境外媒體的重視和轉載。文章題目叫做【新概念裝備軍事需求分析方法與套用】,裏面描述了一種假想的無人機,可以飛行可以潛水,可以深入敵後襲擊固定目標和活動目標,還能用魚雷打擊水面艦艇。完成任務後還能自主返航。於是,有外媒認為,中國在研制「無人007」。
這篇論文的重點其實並不是特種作戰無人器,而是分析研究美國軍方提出的「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這也不是什麽具體型號,而是一種分析方法。
是描述擁有了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的某種作戰平台,將具備前面說的那些能力。
軍非常重視研制新概念武器,包括雷射武器、電磁炮、隱身無人機、無人潛艇之類。這些武器的創新性很強、繼承性相對較少,所以研制的風險很大。#利劍計劃# 為了能夠辨識和減緩風險,美軍提出了「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這樣一個概念。
有很多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武器,用它進行系統分析,就可以判定有沒有可行性,哪些技術現在就已經具備,哪些需要一定程度的開發,哪些需要從無到有地攻關。
另外,美軍這幾年裝備研制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相當多的大計畫遭遇失敗。
比如陸軍的未來戰鬥系統,海軍的朱姆華特級驅逐艦,空軍的一些衛星和通訊基礎設施,不是半路下馬,就是縮減規模。
因此,透過「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來分析新型號方案的合理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解放軍的裝備發展雖然得到了長足進步,但總體來說還是落後於美國的。這種落後不僅僅存在於具體型號,也存在於研發模式。特別是,當我們的工業基礎達到一定水平,可以根據國家安全需求來自主創新武器系統的時候,如何明確需求和設定總體方案,這是需要向美國學習方法論的。
正因為如此,論文的作者選擇了一種看起來極為前沿的武器來進行分析。也就是跨介質飛行器。跨介質飛行器可以在空中飛行,也可以在水下潛航,看起來非常適合執行特種任務。
但是,這種看起來像孫悟空的武器,研制難度肯定相當大。能不能成功,誰也沒有把握。對這樣的新概念武器,正好用「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來做分析。論文就是圍繞這個話題來展開的。
廣泛引發外界興趣的,還與文章中的紅藍對抗想定有關。文章假定,雙方邊界處有一條河流,平均深度30公尺,最深40公尺。紅方的跨介質飛行器需要潛入敵後40公裏,摧毀藍方指揮所和保障基地。
外媒立刻把這個場景套用在了中印邊境上。其實我們查閱雅魯藏布江的水文介紹,發現並不是很符合。中方研究人員只是假定了一套戰場環境,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假想敵。
文章真正的重點在後面。透過對戰場環境和作戰需求的分析,研究團隊分析了作戰流程各個階段的具體任務和技術要求,確定了空中和水下的航行效能指標。經過反復叠代,發現跨介質飛行器執行敵後破襲任務,真正的短板並不是飛行器本身,而是缺乏水下通訊能力。
在潛航過程中,後方無法即時監控它的狀態,也不能發送指令。這與載人潛艇在大海裏遇到的困難很相似,也證明了「聯合能力整合與發展系統」的方法論是有價值的。
所以,國外研究人員恐怕是沒有認真閱讀這篇論文,也沒有看懂,錯誤地把重點放在了無人系統和特種作戰上。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錯誤,可能是因為無人系統最近成為中美軍工技術發展的又一個競爭焦點。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在2023年9月提出了所謂的復制器計劃,要制造數千架無人機襲擊中國內陸。美國海軍也提出,到2035年前後,要讓無人艦艇成為海軍主力的一部份,與有人艦艇配合作戰。美國人當然也會重視中國如何應對無人化浪潮,對於中國科研單位、特別是軍隊科研單位的無人機學術動向,向來是緊盯不放的。
解放軍和國內科研單位會不會真的讓無人機去執行上天下海的特種任務呢?這顯然取決於技術發展的成熟度。目前,中國無人系統與美國差距如何,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但是從外貿產品看,差距非常有限。到2035年,說不定真的會出現一種神奇的特種作戰無人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