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把科學部署落實為實際行動,就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推動體制機制變革,以改革創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能。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自覺透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透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我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進行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都是出於這個目的。
新質生產力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關聯緊密,體現生產力演化能階躍遷,涉及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廣闊、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領域,是科技創新在物質生產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尤其需要與之匹配的科學機制、相適的發展環境。
將改革進行到底,始終是推動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重大課題。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方保護;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只有透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到新質生產力領域,才能加快提升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加速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新優勢。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中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夠強,人力資本支撐不足,尤其是實作科技創新顛覆性突破的領軍型人才還高度缺乏。這就要求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儲備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快轉變人才管理職能和辦法,向用人主體放權,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發揮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
創新主體,要在企業。必須看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最重要參與者和最有力推動者,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永續性具有重要意義。「市場化」關鍵在公平競爭,就是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創新完善招標投標體制機制,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律、法規、規章、規範性檔,破除地方保護和所有制歧視。「法治化」需更註重執行,促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同步發力,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國際化」要對標一流水平,繼續保持對外資的吸重力,支持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從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努力在國際競爭中推動產業體系高品質發展。
環顧國內,一系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已經箭在弦上。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使中國有機會、有條件全面擁抱發展機遇,有望在多個細分賽道取得領先。加大改革力度,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使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我們就能把「有機會」「有條件」「有望」變成實績與實效。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