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第一個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正式落地。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ecurities,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簡稱SFISF)」,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為抵押,從人民銀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視情可進一步擴大操作規模。
10月10日早間,央行宣布即日起,接受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申報。
據接近央行人士介紹,互換便利期限不超過1年,到期後可申請展期;抵押品範圍未來可能會視情況擴大。有業內專家表示,透過互換便利操作,非銀機構可以將手裏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替換為國債、央票,便於在市場上回購或賣出融資。互換便利采用「以券換券」的形式,從國際經驗看,美聯準次貸危機期間推出過類似的TSLF(定期證券借貸便利),對金融市場迅速企穩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互換便利工具是強力托底工具,大幅提高非銀機構潛在加杠桿能力,有助於穩定市場情緒,但實際操作中仍取決於非銀機構融資成本、互換便利費率成本、對股市未來走勢的預期等綜合因素。
央行此次創設的互換便利工具,對A股投資者而言相對較為陌生。互換便利采取「以券換券」的形式,從央行9月24日介紹看,互換便利操作可以分為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符合條件的非銀機構可以將股票ETF等資產抵押給央行,換入流動性更好的資產。第二個環節是非銀透過將換入的資產賣出或抵押等方式在二級市場進行融資,獲取的資金只能投入股票市場。
互換便利如何提高機構潛在加杠桿能力?適用於機構的自有資金還是受托資金?能夠給A股帶來多少增量資金?美聯準的TSLF又是如何運作的?
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團隊9月27日研究報告曾對央行互換便利工具和美聯準TSLF進行過對比。TSLF為「以券換券」模式,支持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相對較差的證券或商品作為抵押,用於交換高流動性的國債,其後金融機構可賣出高流動性的國債、或作為抵押品向其他市場機構換取資金,起到了流動性紓困的作用。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TSLF階段性用量較高,初期規模就擴容到1000億美元,峰值達到2000億美元。不過,相對於再貸款的直接資金,TSLF的操作較為繁瑣、且資金獲得相對間接,後期逐漸被TALF所替代,且在2020年疫情沖擊後並未重新開機。
「基於中國的法規要求和操作現實,TSLF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該研究團隊認為,本次互換便利采取「以券換券」的形式,與美國的TSLF類似,但又有不同。中國互換便利的資金只能投入股市,而TSLF是為一級交易商提供流動性救助,不限制具體用途。互換便利的抵押品預計主要是股票類資產,TSLF抵押品可以是債券、票據、ABS、股票等。
有市場交易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尚沒有官方細則出台,未明確非銀機構可以抵押的股票等資產是否必須為自有資產還是亦可為受托資產。「如果僅為自有資產,規模相對受限。」該人士稱。
互換便利工具適用於自有資金還是產品戶?對此,華泰固收團隊推斷,或主要用於自有資金。「目前公募基金產品和保險資管產品等都有嚴格的投資指引,如果給產品戶,將突破現有投資制度和杠桿要求,因此大機率是給自營資金/資本金。」該團隊分析稱。
以券商為例,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證券行業自營業務規模6.14萬億元,而券商自營盤股票倉位占比約為7%-8%,債券占比為65%-70%,由此估計券商自營可互換的資產規模可能在4000億~5000億左右。
互換便利如何提高機構潛在加杠桿能力?據上述團隊分析,股票ETF的質押率通常在3-6折,而國債的質押率在9折左右,截至2024年初,股票質押總規模在2.5萬億左右,而央行手中的國債就超過2萬億。該團隊認為,互換便利工具顯著提高了非銀加杠桿的能力,但是保險等機構目前面臨的問題更多是缺資產,而非缺資金。但毫無疑問,互換便利是強力托底工具,助力市場穩定。
央行互換便利工具最終能給A股帶來多少能量資金,還取決於非銀機構自身的情況和市場預期等多重因素。
「如果機構將換入的國債或央票在二級市場進行質押或賣出後,非銀能夠從二級市場獲得資金,且這一資金只能投入股市。對於非銀而言,這一行為等同於用股票資產加杠桿,繼續投入股市,但是否有意願加杠桿,顯然取決於自身資金狀況和對股市的走勢預期。」華泰固收團隊認為,回購和互換合約都有期限,到期後需償還資金/歸還債券,需要考慮期間的資產價格波動和資金成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