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學術圓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

2024-07-16新聞
編者按 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時代。在總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這是一場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論斷,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為什麽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本報約請三位學者一起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感悟思想的偉力。
■主持人:陳瑜 本報記者
■嘉 賓:黃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公龍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
石建勛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長聘特聘教授
本報記者 邢千裏 攝
主持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寶。如何從「兩個結合」的視角去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這一「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所彰顯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黃錕: 「兩個結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首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對過去的簡單否定,而是在繼承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體現了改革事業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同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基本前提是準確把握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認識到中國正處於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種對歷史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體現了歷史自信。其次,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在改革中註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和文明成果,展現了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第三,「兩個結合」也彰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自信。另一方面,改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透過實踐檢驗和發展理論,不斷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石建勛: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新時代改革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科學判斷,創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這是一場汲取歷史經驗、蘊含中華文化智慧的「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為什麽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場涉及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制度框架不斷健全,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彰顯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首先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準確分析和判斷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歷史方位、具體國情、主要矛盾、根本目標和歷史文化傳統,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份、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份。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積極借鑒一切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但一味地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國家現代化的經驗和文明成果,則可能導致水土不服,喪失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文化根基、精神支柱和群眾基礎。因此,「兩個結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寶。
王公龍: 從歷史自信視角看,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就其根源就是中國共產黨自覺遵循「兩個結合」,在改革開放中成功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充分證明,這是一條推動中華大地發生翻天覆地巨變的道路,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保持歷史自信的重要依據。從文化自信的視角看,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創新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化改革是「兩個結合」的重大成果,改革的勇氣和意誌就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中的自強不息、「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品格。
主持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這是中國制度和中國治理的顯著優勢。全面深化改革如何不斷鍛造「中國之制」的新優勢,開啟「中國之治」的新境界?
石建勛: 鍛造「中國之制」的新優勢,就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中讓我們的制度日益成熟。同時,也應該看到,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新發展階段,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激發活力、增添動力上用實勁,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有機銜接、系統整合、協同高效,提升改革綜合效能,達到強弱項、補漏洞、補短板之效能,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開啟「中國之治」的新境界,就是要加快提升國家治理效能。制度優勢不會自發形成治理效能,需要統籌制度建設與制度執行,實作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融合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制度實際執行過程中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制度改革好不好,有沒有效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不斷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在政府體制方面,推進央地關系、央部關系最佳化調整。在宏觀管理方面,推進發揮規劃體系戰略引領作用、強化公共政策落實體系改革。在宏觀治理方面,改進宏觀調控方式,形成新型宏觀治理體制機制。在社會治理方面,營造更加寬松和諧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王公龍: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矛盾是任何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主義制度在理論上擁有資本主義所無法比擬的制度優勢,但這種優勢的充分發揮,需要在不斷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加以實作。全面深化改革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透過改革生產關系層面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充分釋放生產力發展的能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及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都將目標聚焦在完善和開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這是邁向建立更加成熟、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透過不斷釋放「中國之制」的制度紅利,顯著提升「中國之治」的品質和效率,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一步增強社會活力,進一步彰顯制度優勢。
黃錕: 全面深化改革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法寶,也是實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根本動力。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了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戰略性、指導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論斷,引領改革實踐創新,書寫中國改革新篇章。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了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力有序解決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新問題。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了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始終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改革的關鍵一招作用充分彰顯。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促進全社會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湧流的生動局面。
主持人: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湖南考察時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這為我們揭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哪些挑戰?如何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王公龍: 改革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的。鄧小平說過,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之所以是「革命」,就是因為改革必然會面臨各種阻力和挑戰。首先,體制性障礙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資源配置結構失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要素流動機制不合理、協調發展機制不完善等體制性障礙必須透過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其次,利益固化的藩籬。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推進高品質開發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再次,思維障礙。改革本質上是對傳統思維、習慣做法的突破,不突破長期形成的習慣思維和路徑依賴,就無法根本性改變「躺平」的心態,激發出拼搏奮進的精氣神。
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首先,要保持推進改革的強大定力。以更大的決心、更頑強意誌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其次,分好高品質發展的「蛋糕」。在推動高品質發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好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再次,增強對改革的適應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勢必會牽動人們利益的敏感神經、觸動利益關系調整甚至會在一定範圍、一定領域打破既定的利益格局,只有積極引導社會對改革的合理預期,前瞻性預判改革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並及時加以應對和解決,保持社會大局的穩定和各種社會關系的動態平衡,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按照既定的目標和節奏順利推進。
黃錕: 當前,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關鍵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再上新台階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劇烈調整期。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沒有變,但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加大。一是外部沖擊更大,外部環境更嚴峻,國際安全重要性明顯上升。二是內部風險集聚,轉型壓力大,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正確科學地謀劃新發展階段改革的重點任務。在支持、幫助、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繼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真正下苦功夫做強做優做大公有制經濟,改革完善國有企業制度和民營企業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機制,完善創新機制,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有效防範私有制和市場優勝劣汰可能造成貧富兩極分化的有效機制,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和民主監督機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石建勛: 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全面深化改革面臨更強阻力。當前,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價值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在制定推進各項改革措施時凝聚鞏固各方共識、統籌兼顧各方利益的緊迫性和困難程度明顯提升;二是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嚴峻挑戰。例如,如何準確把握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處理好「兩個毫不動搖」之間的關系?如何提升國資國企改革的質效、如何進一步最佳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如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如何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如何依法規範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等等。三是開放發展面臨新問題,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外部嚴峻挑戰。為此,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增強各項改革的系統性、協同性,既在戰略上布好局,又在關鍵處落好子,加強改革前瞻性研究。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從當前存在的問題出發,分析問題的本質和原因,制定針對性的改革措施,以解決問題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問題導向強調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改革開放的「催化劑」。這就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加強調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和群眾需求。
主持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這裏的「統籌」二字有何深意?作為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行程也給世界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市場與活力,這如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世界眼光和使命擔當?
黃錕: 「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蘊含著深刻的理論內涵和戰略考量,體現了改革和開放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改革開放既成功推進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行程,也積極推動建設一個和平、繁榮、開放、包容的世界。首先,改革開放超越了「文明沖突論」,為人類文明交往提供中國智慧。改革開放既立足中華文明發展邏輯,又牢牢遵循現代文明建構規律,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基礎上,以辯證方式處理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堅持文明交流互鑒,展現出鮮明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強大的涵化力。其次,改革開放超越了「西方中心論」,為廣大開發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中國經驗。第三,改革開放超越了「零和賽局論」,為破解人類發展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改革開放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導向,堅持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基本理念,彰顯了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
石建勛: 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是應對復雜形勢、解決發展難題、激發社會活力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越需要統籌好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更好地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一方面,必須以深層次改革為高水平開放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即透過簡政放權、要素高效配置、與國際高標準規則逐步對接等途徑,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為中國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必須以高水平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透過擴大市場準入、提升跨境要素流動性、最佳化營商環境等,推動中國在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等領域深層次改革的持續推進。中國在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一貫主張國際社會要加強和擴大利益合作匯合點,開創合作發展新模式,開展國際產能新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新戰略,在各項合作上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提出並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始終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自身發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
王公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彰顯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生動體現。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就是要將維護中國人民利益和維護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統一起來,實作共同發展、貫通繁榮、共同進步。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將再次成為中國快速發展的發動機,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這無疑將在更大程度上放大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對外部世界的吸重力,增加世界各國企業投資中國的機會,實作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利益匯合、合作共贏。同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中國還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自身的發展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
編輯:陳瑜責任編輯:楊逸淇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