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網評」中國—東協攜手何以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

2024-09-27新聞
本文轉自【中國網】;
中國網評論員 華章
9月24日,第21屆中國—東協博覽會(簡稱「東博會」)在廣西南寧開幕,超過3000家企業齊聚一堂,共同續寫合作佳話,繼續做大經貿投資「蛋糕」。
自2004年首屆東博會以「共註合作之水,啟動時代之鐘」為主題開啟以來,中國同東協的互利合作已歷經近20年,見證了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的輝煌歷程。東博會走過了「黃金十年」和「鉆石十年」,為雙邊貿易的不斷提升奠定了基礎。據統計,前20屆東博會累計舉辦超過1000場經貿活動,吸引了130多萬客商參展參會,推動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從1.0版升級到2.0版,並向3.0版邁進。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與東協國家的雙邊貿易額從2004年的8763.8億元增至2023年的6.41萬億元,年均增長11%,遠超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也由2004年的9.2%提升至2023年的15.4%。中國已連續15年穩居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協則連續4年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如今,東博會迎來了「鑲鉆成冠」新階段的開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東博會力求透過創新與變革,為中國—東協合作註入新的動力。本屆東博會創下多個「首次」:首次舉辦展品評選活動,提升了東博會的品牌效應;首次推出中國—東協青年領軍者成長計劃,為青年交流提供新平台;首次設定戰略新興專題,新增數位技術展區和東協高新產品展區;首次邀請海灣國家參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也首次參展。此外,東博會還首次舉辦澳洲企業廣西行和僑商僑領廣西行等活動。這些「首次」不僅深化了中國—東協合作的內涵,也吸引了更多誌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繪制互利共贏的美好藍圖。
正如印度尼西亞智庫亞洲創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蘇爾約諾所言,中國和東協互利共贏的合作已成為南南合作的典範。雙方合作穩步推進,成果不斷湧現,得益於諸多方面:
首先,雙方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朝著更高科技含量和精密程度更高的方向發展,而許多東協國家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的行程中,對中國的先進技術、產品和資本有著迫切需求,同時在資源和人力方面擁有比較優勢。近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計畫上以快速高效聞名,東協國家在這一領域則面臨顯著短板,亟需中國的支持。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中國出口「新三樣」,也迎合了東協國家綠色轉型所需。
其次,雙方都是經濟全球化的支持者。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始終堅持全球化的發展方向,而東協國家也致力於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貿聯系。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與東協啟動自貿區建設行程。2012年,東協發起【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積極響應,並在8年後讓這一涵蓋全球最多人口、最大經貿規模的自由貿易區成為現實。2013年,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東協成為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如今,東協10個國家均與中國簽署了相關合作檔。
最後,雙方都是維護和平的正義力量。 以美國為首的部份域外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霸權思維,頻頻在南海興風作浪,甚至推動所謂「仲裁」,強行灌輸「中國威脅論」。然而,大多數東協國家對此並不買賬,最近結束的東協外長會重申了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為依據解決地區爭端的重要性,強調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必要性,並歡迎「南海行為準則」談判所取得的進展。顯然,維護南海的和平是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共同期待。
這些有利因素不僅推動了中國—東協合作不斷邁上新的台階,更為雙方建立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標誌性計畫,推動了中國—東協的產供鏈深度融合;東協國家的榴槤、芒果等農產品也越來越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風電、水電、太陽能等領域的合作規模持續擴大;在曼谷、吉隆坡、雅加逹等城市,諸多中國品牌電動汽車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十多年來,中國與東協國家秉持合作共贏的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銘記於心,將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時代使命扛在肩上,走出了一條睦鄰友好、合作共贏的光明大道。
展望未來,中國—東協將以推動自由貿易區3.0版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推動雙方務實合作,攀登新的高峰,為「全球南方」及地區合作打造新的樣板,構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