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開始對峙,你看我不順眼,我瞅你不咋樣,由此引發了世界幾十年的兩極格局。
這樣的態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逐漸崩潰,短短幾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全世界人民為之震撼!
蘇聯老大哥不在了,給中國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疑問:我們該怎麽辦?
然而,事實證明,我們順利渡過了那次危機,並且在九十年代創造了高速發展的奇跡,綜合國力大幅提升!
而這一切,和兩個人脫不了關系:鄧小平、江同誌!
1991年,面對世界局勢動蕩,鄧小平教給江同誌關鍵一招,由此改變了中國命運!
在當時的環境下,鄧小平到底是怎麽想的?給江同誌出了什麽招?江同誌又是怎麽貫徹執行的?
要想明白這一切,還得從二十多年前的那次危機說起……
一、世界風雲變幻
二戰後,很多人就發現,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了,但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彌漫,世界各國都受到了影響。
美國開始主導北約,扶植一些反對蘇聯的國家,對社會主義陣營采取敵視的態度。蘇聯則在東歐實行軍事占領,推行共產主義,並且拉攏很多東歐國家組建「華約」,對抗「北約」。
兩個超級大國開始掰手腕了!
之後的幾十年裏,不管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文化上,雙方都在明爭暗鬥。幾十年過去,誰也沒占到多少便宜,保持著一種微弱的平衡。
可是,這種平衡在80年代後期被打破了。
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等東歐國家改變之前的社會主義制度,脫離蘇聯,成為獨立國家,東歐劇變!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訊息頓時傳遍全球,舉世震驚。那時候,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看熱鬧不嫌事大,拍手稱快,走上街頭慶祝,認為蘇聯都倒下了,其余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在話下了。
他們開始聯合制裁中國,很多人變得憂心,擔心中國頂不住,對中國的前途充滿擔心甚至失去信心。有些人非常悲觀,認為大事不好,懷疑紅旗還能不能繼續飄揚。
大多數人開始關心中國的命運,仿徨、觀望、不知所措……所有人都有一個疑問:如何渡過眼前的危機?
二、鄧小平的眼光和戰略
一個卓越的領導人,必須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和宏大的國際視角,鄧小平就是這樣的人!
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直接影響中國的內外政策,影響中國的前途命運。鄧小平在處理日常事務的同時,十分註意國際上發生的事情。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就感覺到世界局勢動蕩,很可能要出大事。
1989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就說道:「我們要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
1990年,蘇聯解體前,鄧小平就預測到,美蘇主導國際事務的情況將會發生改變,認為世界會走向多極化,並且自信地說道:「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
鄧小平的一席話,穩住了大家焦慮的心。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國際局勢錯綜復雜,鄧小平卻非常冷靜。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麽辦的時候,鄧小平卻覺得對我們不會有很大的壞處。
他認為,雖然有一些不利因素,但是也存在有利條件和機遇,關鍵是看我們怎麽把握。
接著,鄧小平耐心地給眾人分析起了局勢。
首先,蘇聯解體後,沒有了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中國減輕了壓力,有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其次,他們的失敗給我們提供了教訓,要從中看到內在的原因。經濟不景氣,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們要更加註意發展民生,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最後,這給了我們發展的機遇;一個和平的環境是發展的基礎,東歐、蘇聯軍工業發達,我們可以趁機學習;他們民生工業比較差,我們可以出口,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
鄧小平種種言論,就像迷霧裏的一縷陽光,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東歐劇變後,1990年初,鄧小平到上海視察,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開發浦東!
鄧小平的戰略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回到北京後,鄧小平胡多名領導人展開談話,告誡他們不要怕,膽子要大一點,不管外界怎麽變化,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經濟。
只要經濟搞好了,老百姓有錢了,生活變好了,國家和民族就會越來越好!
鄧小平的戰略得到了肯定,同年4月,浦東開發便正式開始進行,上海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當時的浦東還非常荒涼,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建築。陸家嘴有一條爛泥渡路,一到下雨的時候就都是積水,水能沒到膝蓋。一些人不禁疑問:「這樣的地方能開發嗎?」
上海已經開發了上百年,可主要都是在浦西,外國人眼中的上海,也主要指的是浦西,基本不包括浦東。浦西已經發展成大都市,有著「東方巴黎」的美譽,可浦東還是一片荒涼。
近百年來,也有人計劃開發浦東,孫中山、民國政府都有過這樣的想法,但都沒能實施下去。如今,鄧小平想要開發浦東,到底能不能行?
不僅是平頭百姓,上海市的領導也有顧慮。另外,世界局勢動蕩不安,改革還要不要進行下去?之前改革開放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理解,現在又要搞浦東開發,能不能搞得下去?怎麽搞下去?
鄧小平勉勵上海市的領導:「你們都年輕,不要怕沒經驗,努力幹幾年就有經驗了,工作自然也能做好了。」
浦東開發後,鄧小平一直關註著那裏的發展,好幾次都和上海市的領導強調:「抓緊開發浦東,不要動搖!」
盡管如此,很多人的心裏還是會有顧慮,東歐各國的教訓近在眼前,還要不要繼續搞下去?我們的道路是正確的嗎?
面對種種質疑和困惑,鄧小平決定用行動來回應。
1991年,鄧小平再次來到了上海,這次他選擇在上海多待一段時間,並在上海過年。2月18日,農歷大年初四,鄧小平沒有待在家裏,而是來到了上海錦江飯店。
當他坐上電梯,緩緩來到41層的旋轉餐廳時,鄧小平俯視著上海,眺望著浦東。看著餐廳裏的上海地圖和浦東開發的模型,鄧小平眼神堅定。
鄧小平感慨道:「不要怕,要有勇氣,做什麽事總要有人是第一個,既然是第一個,難免會犯錯,犯錯了也不要緊,繼續嘗試就好了。」
鄧小平的話堅定了眾人的信心,浦東開發繼續朝前發展。事後證明,鄧小平的戰略是無比正確的,僅僅一兩年過去,浦東就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1993年12月的一天,天空下著小雨,89歲高齡的鄧小平再次來到上海,走上楊浦大橋。看到浦東驚人的變化,鄧小平不禁念道:「喜看今日路,勝讀十年書。」
旁人問他為什麽念起詩來了,鄧小平笑了笑:「這是我的心裏話。」
在國際復雜的局勢下,鄧小平用行動證明:中國將進一步改革開放!
除此之外,浦東開發還有另外一層深意,上海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我們敢於拿出這片地方來推進改革,足以說明我們的決心,也足以打消所有的疑問。
三、鄧小平的破局智慧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帶來的一系列變化,讓鄧小平不得不思考如何應對危局,從而突破、化解危局,而這正體現了他的破局智慧。
第一,鄧小平提出要去走一走,看一看;
坐在屋子裏面,看下面傳來的報告,不會有好的解決辦法。走到百姓中間,實地考察,向各方問計,很大程度上有助於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在1979年前後,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不少人就有疑惑。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前往經濟發展較快的江浙地區,了解這些地方的發展情況後,他的心裏有了底,提出的觀點也更加清晰。
如今面對局勢動蕩,鄧小平依舊是這樣做的。上海就去了好幾次,還有著名的南方談話,鄧小平親身前往各大城市,走走看看,他的心裏對如何應對自然有了底氣。
第二,用事實說話;
不管環境怎麽變,事實擺在面前,謠言、困惑自然煙消雲散。改革開放時,有些省份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遇到阻礙,鄧小平沒有強行推下去,而是讓百姓先看看。
一方面開會討論,一方面讓百姓看看別的省份推行的成果,大家看到確實有利,自然會心甘情願地實行。
1990年前後,很多人對中國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困惑,甚至不太看好。鄧小平面對海內外投來的目光,選擇以上海為龍頭,開發浦東,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
事實證明,鄧小平的舉措沒有錯,中國的發展勢頭非常好!
第三,做好自己的事;
東歐、蘇聯發生的變化,中國受到了很大的外部壓力,自然會影響我們的發展。有的時候出現了困局,自身也有一部份原因。
鄧小平卻用三句話淡然應對:冷靜觀察,穩住陣腳,做好自己的事!
第四,抓住決定性環節,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鄧小平面對混亂的局勢,他找到了最關鍵的問題所在,那就是繼續改革開放,一心一意搞建設,讓十幾億百姓過上好日子!
簡而言之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
不管東歐、蘇聯發生了什麽,我們終究是要生活、要發展的。更何況,我們本就落後了許多,更加要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加快發展。
因此,鄧小平在面對世界局勢動蕩的時候,給下一代領導核心江同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
1992年,鄧小平開啟南巡,進一步堅定了這個想法。對於鄧小平的耐心指導,江同誌牢牢記在了心裏。
在這之後,江同誌是怎麽做的呢?中國又因此發生了什麽變化?
四、江同誌的繼承與發展
1992年1月17日,蘇聯解體不到20天,鄧小平南下,開始了不同尋常的南方之行。南巡結束後,鄧小平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提出要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江同誌深以為然,同年,在黨的十四大上,江同誌向全會作報告,指出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這無疑繼承了鄧小平的戰略思想!
面對世界局勢動蕩,很多人不知道什麽叫社會主義,爭論中國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導致改革邁不開步子,不敢往前闖。
針對這些問題,江同誌給出了解決思路:進一步擴大開放!
為了推進改革開放,江同誌擴大對外開放的地域,沿海、沿江、內陸都加快開放,並且堅持浦東開發,以此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
除此之外,江同誌還提出要辦好經濟特區,把經濟特區的一些政策向更多地方推行,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西部開發也在這一時期啟動,沿海地區發展了,中西部也不能落下,充分調動各地區的優勢,形成資源互補,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江同誌一系列的思想,繼承了鄧小平的理念,導致在90年代,中國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世界為之矚目,稱之為「中國奇跡」!
這一切,正是鄧小平堅持改革開放的關鍵一招起了作用,而江同誌的繼續推動造就了發展的新高度!
在那樣的危局下,鄧小平做出這樣的決策,需要很大的魄力和決心。江同誌的繼承和發展,同樣充滿了獨特的戰略眼光。
繼續朝著改革開放前進,中國這艘巨輪一定會開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