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國民黨前黨主席連戰:我支持協商統一,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

2024-07-17新聞

隨著台灣新一屆領導人的出爐,台海局勢似乎正朝著越來越「悲觀」的方向發展。

前一段時間,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

「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果不能以和平方式,那就以非和平方式;如果有人不想要「一國兩制」,那就實行「一國一制」。總之,我們是絕不允許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的。」

盧沙野大使的這番話可謂是振聾發聵,一時間引起了海峽兩岸的廣泛熱議。

雖然他的這段表述只能是「個人行為」,但也不失為一個明確的訊號:中國的統一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台灣島內的「拒統」情緒高漲,願意看到台灣回歸祖國的人其實並不算很多。

在這種局面下,我們一方面要抓緊時間做好武力攻台的各項準備,給對方施加必要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團結島內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一切可能爭取民心。

2022年,一位名叫黃征輝的台軍退休上校提出過一個設想,他認為:

想讓台灣回歸中國沒問題,但必須滿足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保留台灣現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第二是保留台灣現有的軍事力量。

黃征輝的這兩個提議並非完全是異想天開。事實上,大陸方面很早表示過,對於台灣問題,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麽都可以談。

當然,以上這兩個條件能否得到滿足,最終還是要取決於台灣究竟是透過何種手段統一的。

除了黃征輝外,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也提出了自己的「統一」主張。

長期以來,連戰作為台灣島內知名的政治人物,為推動兩岸溝通與交流,改善兩岸之間的關系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與部份國民黨高層一樣,連戰在台灣問題上,始終持堅定的反分裂立場。不過,在如何統一的問題上,他的態度卻始終比較模糊,所提出的方案也有些過於「理想化」。

連戰認為,為了確保互相尊重,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統一後的台灣不僅要保留政府、軍隊和社會制度,還要保留「中華民國」這一國號。

在連戰看來,「中華民國」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部份,它的存在並不只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問題。

目前,大部份台灣人都不希望放棄台灣的「獨立地位」以及「中華民國」的身份。但與此同時,他們又希望透過和大陸的交流和合作,獲得更多的利益和機會。

那麽,當中國實作統一後,保留「中華民國」國號究竟可行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從「中華民國」的來源,及其歷史經緯說起。

「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最初來自於革命團體興中會的誓詞: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平均地權」。

1912年1月1日,「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中華民國」的誕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在推翻軍閥,抵禦外敵,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此後的「中華民國」卻在蔣介石集團的統治下變得越來越專制與獨裁,並逐漸失去了其曾經的「進步性」,最終遭致覆滅。

「蔣家王朝」在大陸的統治結束了,但「中華民國」的故事卻未就此終結。

在台灣地區,「中華民國」作為一個事實上的「割據政權」一直存續至今,而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作為國號也曾差一點就被保留了下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曾一度在正式國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面加上了一個帶括弧的字尾,裏面就有「簡稱中華民國」六個字。

關於是否應該保留「中華民國」國號,中央高層和政協代表還經過了激烈的討論。

有些代表認為,「中華民國」是國父孫中山所建立的國號,老百姓都已經叫習慣了,對它也有一定的感情,可以考慮保留。就連毛澤東主席也認為:

「共產黨是救中國不是亡中國,新中國取代舊中國是新政府取代舊政府,不是新國家取代舊國家, 我們共產黨反蔣不反孫。」

不過,也有代表持截然不同的意見。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清朝進士周致祥和洪門大佬司徒美堂、經濟學家馬寅初等人就認為,「中華民國」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國號,老百姓對其已深惡痛絕。

司徒美堂

於是,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國人民政治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決定去掉「中華民國」的簡稱。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中華民國」的歷史脈絡與法統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從現實層面考量,「中華民國」既是反獨的夥伴,也是促統的障礙。因此,大陸方面在處理與「中華民國」有關的問題時,都會帶有一定的模糊性。

近年來,台灣當局一直以「一中各表」為幌子,試圖為「漸進式台獨」提供理論支持。不過,無論是贊同統一的,還是支持獨立的,「中華民國」都已經成為台灣各政治黨派的最大公因數。

換句話說,「中華民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視為阻止台獨勢力進一步鋌而走險的重要砝碼。

畢竟,「中華民國」憲法總綱第四條規定了「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也就是說,按照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大陸與台灣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而在大陸看來,「中華民國」雖然有可交流的一面,但對它的包容也不會無限期拖延下去。

在國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同時也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只有極少數國家還在承認「中華民國」政府。

在大陸的媒體中,當涉及到台灣的稱謂時,也一概以台灣地區、台灣當局或「中華台北」代替,從來不會出現「中華民國」四個字。

中國政府認為,統一台灣是中華民族復興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隨著島內「台獨」越發猖獗,「中華民國」對反獨促統的意義似乎變得越來越小。在這一大的趨勢下,大陸方面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今年年初,香港政治學者丁學良在【金融時報】上撰文稱:

中國大陸將不再允許台灣繼續借用「中華民國」的頭銜。

雖然這篇文章並不能代表中國大陸的官方立場,但在台灣島內,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在筆者看來,連戰提出的保留「中華民國」國號,比黃征輝所提出的僅保留軍隊與社會制度,實作的可能性更小。

畢竟,關於保留社會制度與軍隊,大陸方面之前還有過討論,但如果要保留「中華民國」國號,那就涉及到主權、法統等一系列問題了。

筆者認為,台灣回歸後,「中華民國」將隨之正式壽終正寢,這四個字也將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最終只會在某些特定的出版物中得以保留。

不過,考慮到島內部份民眾的感受,這一過程或許會比較漫長。

不管怎麽說,在目前這樣的大環境下,像連戰這樣持有「統一」思想的人,還是值得我們尊重與肯定的。

連戰的這一表態,既折射出了當前兩岸關系的高度復雜性,也反映了台灣政界在面對統獨問題時的矛盾心態。

雖然他所提出的保留「中華民國」國號的主張缺乏可操作性,但在祖國統一進入最後沖刺的日子裏,我們還是應該以更為廣闊的胸懷,接納像黃征輝、連戰這樣的進步人士,爭取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代價,讓寶島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