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無人駕駛怎樣跑進咱的生活?

2024-07-17新聞
互聯網上一次被「蘿蔔」霸屏,還是在2012年那個夏天,一款叫「保衛蘿蔔」的塔防遊戲橫空出世,只用了半個暑假,就「統治」了整個手遊圈;同樣在那年夏天,網約車「闖」進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國人100多年來的打車習慣。
12年後的2024年夏天,另一棵「蘿蔔」在武漢「紮了根」,貼著網約車的標簽霸榜熱搜、刷屏短視訊,再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讓日常通勤變得奇妙、有趣——從2020年就開始在北京、武漢、重慶、深圳、上海等地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與測試的蘿蔔快跑,終於體驗了一把當「頂流」的快感。
無人駕駛網約車,這個上個月聽起來還「有點遠」的概念,其實早就來到我們身邊。但這一次,它是「跑」著來的。
雨後春筍般「瘋長」
無人駕駛網約車登頂熱搜榜
「現在去武漢旅遊的人,都會把體驗無人駕駛網約車作為一項行程,太瘋狂了!」
說起蘿蔔快跑,平時關註汽車圈的市民陳先生開啟了話匣子:「我有朋友在武漢生活,他告訴我蘿蔔快跑經常要排隊等車,很多人是為了體驗無人駕駛技術。」陳先生的感受不是個例,蘿蔔快跑目前已經成了武漢新的「網紅名片」,隨便開啟一個社交平台,武漢街頭的「蘿蔔」多到數不過來。
蘿蔔快跑到底有啥魔力?這個百度旗下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目前已在全國11個城市開放載人測試營運服務,實作超一線城市全覆蓋。此外,蘿蔔快跑已經開始在北京、武漢、重慶、深圳、上海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與測試。而真正讓這棵「蘿蔔」「跑」起來的,正是武漢。據報道,蘿蔔快跑在武漢已投放超過400輛無人駕駛汽車,放射線面積有3000多平方公裏,觸達人口超770萬,預計2024年將實作武漢全城覆蓋。「百度計劃投入1000輛新一代量產無人車,在武漢實作7×24小時全無人營運」的訊息更是多次被本地媒體報道。
熱議之下,蘿蔔快跑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不少武漢的市民和外地遊客,開啟了人生第一次無人駕駛出行體驗,也讓全國人民「眼熱」。濟南日報記者在近日發出的調查問卷中看到,有70%的濟南市民表示願意主動體驗無人駕駛網約車。
各地出台支持政策
濟南無人公交火速「上路」
「蘿蔔大火」改變了「車圈」商業版圖,更加速了各地推廣無人駕駛出行的腳步——
北京市就【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擬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用於城市公共電汽車客運、網約車、汽車租賃等城市出行服務;濟南、青島劃定了部份路段,用於智慧網聯汽車開放測試……
「我看到新聞上說,咱濟南人很快也能體驗到無人駕駛技術了!」
這則讓市民秦女士感到興奮的新聞,是7月13日在濟南人朋友圈刷屏的「無人駕駛公交車‘上路’了」的訊息——7月13日上午,一輛懸掛「魯A 166N試」臨時行駛號牌的迷你藍色公交車在車上只有一名安全員的情況下,平穩駛進位於歷城區的環華山湖華陽宮站點,濟南首輛無人駕駛公交車「上路」。濟南公交集團技術管理部部長劉珂接受采訪時介紹,該輛公交車全長5.5公尺,高2.7公尺,已實作L4級高度自動駕駛,「該車最高車速可達到40千米/時,同時也是行業內首款正向開發的L4級自動駕駛微公交,技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濟南的行動有多快?「魯A166N試」上路測試這一天,距離7月8日濟南市工信局釋出【關於擬開放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的公示】僅僅5天。
7月12日,濟南又釋出了【關於擬開放智慧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的公示】,擬開放北全福至省立醫院東院區部份路段作為測試道路(BRT專線自動駕駛測試及示範套用),這意味著BRT專線探索無人駕駛也要來了。「咱濟南有中國重汽、濟南二機床,還有比亞迪、吉利這樣的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將來發展無人駕駛商業化營運肯定快人一步!」秦女士對此充滿期待。
「無人駕駛」狂奔
會不會讓安全「裸奔」
「潑天」的流量把無人駕駛推上風口浪尖,也再一次引發人們對於無人駕駛網約車安全性和方便性的思考。
「你走下子咧……」7月11日早高峰,外地兩輛「蘿蔔快跑」無人駕駛車輛在路口「罷工」,造成大面積擁堵,一旁執勤的交警無奈「喊話」卻遭「無視」。網友調侃,「剛上路」的「蘿蔔」有點「慌」,「太講禮貌」的「蘿蔔」更讓人無奈——一位網友曾拍到,一輛蘿蔔快跑在路口一直「禮讓」了10來輛車,才抓住機會繼續開動;還有「膽小」的「蘿蔔」,在滾滾車流裏想要變道接乘客,閃著轉向燈原地等待,在汽車堆裏顯得「弱小可憐又無助」。被各種障礙物「嚇到」不敢挪動,只是基礎操作,還有一輛打著雙閃的蘿蔔快跑在馬路中間一動不動,「硬控」它的居然是一條躺在路上的綠色編織袋。面對這個障礙物,蘿蔔快跑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也不會繞開它,就傻乎乎地停在編織袋前方。最終還是一位看不下去的路人將袋子拿走,蘿蔔快跑才敢動彈。
「前車再慢也不超」「乘客再晚也原地等」「目的地差一米都不停」……這些「氣人」的神操作,都是「蘿蔔」的日常。武漢人漸漸發現,這個「蘿蔔」雖然披著「高科技外衣」,有時卻不怎麽「聰明」,於是戲稱它為「苕蘿蔔」,在武漢方言裏,就是「笨蘿蔔」的意思。甚至在當地有出租車司機直言:「街上看到‘蘿蔔’就繞開走,等不起……」
如果說「苕蘿蔔」還能當個段子博人一笑,相關事故卻讓人不得不警醒——5月上旬,蘿蔔快跑的一輛測試車輛在武漢市經開區正常行駛狀態下,被後方貨車追尾。這一事故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查,認定貨車駕駛員未與前車保持安全距離,負全責,與自動駕駛系統無關;7月7日,蘿蔔快跑在武漢市漢陽區一路口與一名闖紅燈的行人發生輕微接觸,事故發生時,車輛正在綠燈亮起啟動之際。百度方面回應稱,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配合警方處置,並陪同送醫檢查。經檢查,行人無明顯外傷。
有專家表示,在試營運階段暴露出的問題,對產品研發和技術進步是有價值的,「蘿蔔」能否全面上崗,需要營運商多方面考量。重視乘客體驗感這是優勢,交通治理、駕駛安全、人車和諧更不能忽視,建立大數據模型需要時間,但是不能以犧牲公共安全和交通秩序為代價。
新技術逐漸落地
消費者還有更多期待
在眾多體驗過無人駕駛網約車的武漢網友中,不乏能聽到「不繞路」「自由自在」「不會閑聊」這樣的誇贊聲音。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避免駕駛員過度勞累、「隨叫隨到」方便出行、不會產生溝通和矛盾、規範交通參與者行為等,都是大家認為無人駕駛網約車的優勢所在。
濟南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家對於這項新技術還有更多期待——
「我了解到無人駕駛技術透過復雜的傳感器和智慧演算法,能即時感知周圍環境,避免人為的疏忽和錯誤,讓出行變得更加安全。我期待未來每次坐上車,我都能安心享受旅程,玩玩手機聽聽音樂,不用擔心司機疲勞駕駛或者分心看手機。」
「我在短視訊上看到,有些‘蘿蔔’找不到精確的上車地點,讓乘客追著它跑了一站路,我覺得這是需要平台和智慧駕駛系統去不斷改進的。」
「無人駕駛汽車基本都是新能源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能大大減少尾氣排放,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我平時就很關註環保話題,我希望這項技術的鋪開,也能為綠色環保事業助力!」
「既然無人駕駛汽車這麽智慧,能不能根據我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個人化的服務?比如根據我的音樂口味播放歌曲,或者自動根據我的體溫、室外溫度狀況去調整車內溫度和濕度?這樣的出行體驗肯定很有未來感!」
從消費者的期待中不難看出,支撐新技術、新事物長久發展下去,從不能只依靠好奇心,而是要靠不斷最佳化的個人化服務和不斷堅實的安全螢幕障。我們期待,無人駕駛技術在商業營運領域,能帶來更多驚喜。
街 采
受訪者 陳女士
我從事汽車行業,看好無人駕駛網約車,在時間上方便了乘客,可以隨時隨地出發,但也會擔心無人駕駛網約車在擁堵道路上的表現,是否能找到「最優路線」安全準時送達?發生交通事故後怎樣妥善處理、責任又如何劃分等。如果在路況好的地方我會體驗,在復雜路況下更信賴駕駛員。
受訪者 劉先生
我願意感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所以會去體驗無人駕駛網約車。因為既減少了乘車時不必要的交流,也能避免方言帶來的溝通障礙。但是新技術對於不熟悉電子裝置的老年人還不夠友好,而且對行人和非機動車的要求更高了。無人駕駛車輛可以360度無死角收集道路資訊,違章和事故處理更加有理有據。
受訪者 潘同學
現階段我不會體驗無人駕駛網約車,我認為還不夠智慧,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出糗」的無人駕駛網約車,面對人能判斷處理的道路障礙,無人駕駛車輛目前還並不能很好地解決,會耽誤時間還影響交通。我認可「非接觸式」搭乘的安全性,但我不認為無人駕駛網約車會改善我的乘坐體驗。
微觀點
新技術應適配人們的安全期待
紅星新聞
任何新事物的發展在一開始可能都伴隨著疑慮,正如汽車被發明後所帶來的交通事故一樣,自動駕駛也不能確保可以帶來絕對的安全。
其安全性,需要放在一個相對的語境下予以理性審視。比如,基於大量的測試數據,能夠證明安全程度是可控的,或者說發生事故的機率能夠優於傳統的駕駛模式,其實都可以接受。
但是,作為一種代表著技術進步方向的「替代物」,人們對自動駕駛有更高的期待,也應該被理解。同時,測試階段的表現與實際營運可能出現的問題,往往會有差異。這提醒車企和監管部門在開啟大規模營運之前,必須要有足夠的安全冗余考量。所以,一方面要呼籲社會對於自動駕駛的商業化營運有理性的包容,另一方面,針對社會的疑問和對安全的擔憂,從企業到監管部門也應給予充分的資訊披露和相關知識普及。可以說,構建起一套與公眾良性溝通的機制,讓社會對自動駕駛樹立科學的認知,盡量減少初期的資訊不對稱局面,這也是自動駕駛推廣不容忽視的配套工作。
助推原產業就業者轉型
光明網
在無人駕駛之前,AI已經在多個領域實作了對人類勞動力的替代或部份替代。比較典型的是智慧制造業,尤其在汽車制造、電子制造等行業,無人車間已成常態;此外是客戶服務與呼叫中心,聊天機器人和虛擬助理今天已相當普遍,「人工座席」則專門用來解決個別、極端的問題。這兩個領域的相似之處在於,曾經都能大量吸納勞動者,技能門檻都不高,且都可以承接短期、彈性就業者,現在則都對從業者提出了「少而精」的要求。
自動駕駛是大勢所趨。不過這個大勢,理應包括對可能產生的人的問題、就業問題的消化。無論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還是自動駕駛企業,都應該同步考慮如何釋放出更多機會,助推原產業的就業者轉型,至少為就業市場提供更多活水。自動駕駛是高新技術行業,但其中維修、排程、安全監管等崗位,同樣可以比較寬泛地容納就業者。如果公共政策制定者和企業能較早籌謀相關技能培訓、就業引導,AI行業開發中的「代償者」人群就會減少。
神回復
網友@EvanZhang: 加塞、亂調頭、當大爺那群人現在終於有人治了,我願稱無人駕駛網約車「馬路判官」。
網友@無痕先森sup: 既然都是無人駕駛了,那是不是司機座也不需要了,以後前排也3個座位,6個座位都用來坐人。
網友@谷哥: 買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早晨它送我去上班,然後它自己去跑網約車,晚上下班來接我,然後它還去跑網約車,沒電了自己去充電。
網友@冰山孤峰_偏門深究: AI取代大部份重復體力勞動倒計時……
欣視界
消費者不會只為噱頭買單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新事物從誕生到成熟,往往都經歷著被多數人好奇、質疑,被少數人嘗試、完善,然後不斷升級叠代,最終惠及多數人的過程。二十年前的智慧型手機、無線上網,十年前的移動支付、快遞外賣,到現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物聯網,幾乎無一例外。
真正的消費者不會只為噱頭買單,頭頂「高科技光環」的無人駕駛網約車,本質上還是方便出行的工具,盡管這個工具剛開始不那麽稱手,只要肯打磨,成為「好幫手」只是時間問題。發展階段的「炫技」無可厚非,提升駕駛技術,完善突發應對機制,最佳化出行路線和用時才是無人駕駛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服務行業的新勢力,我們不否認「無人」的新奇和「低價」的實惠足夠吸引人,但這樣的優勢能「堅持」多久?當乘客不再對空空的前排好奇,也無法在價格上獲得更多實惠,無人駕駛網約車存在的意義又在哪裏?
當我們感受到未來已至,可能已經身處「未來」已久。如今遍地的新能源車,成熟的車聯網、人機互動,不正是當年讓我們期待的「未來科技」嗎?基於曾經「未來科技」誕生的無人駕駛網約車,也許很快找到屬於自己的新賽道,讓「出門打車」成為互聯網生活中的新享受。
記者:文/圖/視訊 盧宇辰 曹雅欣
編輯:張鈺
校對: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