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質生產力不是「筐」,媒體報道要避免四種趨向

2024-07-20新聞
作者:蔡宇丹
來源:【全媒體探索】2024年6月號
什麽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以來,聚焦新質生產力的常態化報道在全國各級各類媒體展開。佳作頻出的同時,部份報道也暴露出概念化、片面化、速食化、泡沫化等問題。
本文淺析做好新質生產力報道需要避開的誤區和要把握的原則。♫ 新質生產力報道要避免四種趨向 ♪
(一)避免跟風追熱泡沫化 當下,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幹勁十足,但對新質生產力的認知存在兩大傾向:一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一味發展新興產業,什麽熱門幹什麽;二是唯技術論,把新質生產力等同於新技術、新發明。反映到媒體報道中,就是只要和新興產業、新技術沾邊,都往新質生產力這個「筐子」裏裝,使得報道內容跟風追熱泡沫化。
這類認知誤區易導致對「破」和「立」的關系把握不準,忽視傳統產業創變力量。
2024年1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釋出【AI碰撞山東第一大國企,「礦山革命」來了】一文,展現了山東能源從煤礦數位化改造中開辟新賽道,煤礦工人「打著領帶就把煤挖了」的巨大變化。
4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又推出報道【濟南鍛造的這把「基因剪刀」,正在一步步打破農業的「天花板」】,展現了基因編輯技術套用於農業種質資源的創新。這些報道挖掘典型樣本,向社會傳遞明確訊號,山東的「老樹」正在「長新芽」,對喚起傳統產業發展自信、進行正確輿論引導起到積極作用。
(二)避免單點聚焦片面化
生產力變革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要素相互配合、一體化推進。但一些報道只盯著「技術革命性突破」這個單點,忽略「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這個核心要素,對產業深度轉型缺乏洞察,導致報道片面。因此,新聞報道必須摒棄線性思維,以系統性思維呈現新質生產力布局的「整盤棋」。
2024年4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海陽,推出【到海陽去看衛星發射!山東這座縣級市如何無中生有商業航天產業】。海陽成為國內最大商業衛星海上發射基地,和當地自然條件、海工裝備制造能力密不可分,更和地方政府戰略布局密切相關。
從報道釋出後的地方反饋來看,當地很希望把地方產業發展放在全國座標系下透視,把地方戰略謀劃和行動力展現出來,此類深度報道正好切中地方「剛需」。
(三)避免追逐流量速食化
在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比學趕超中,一些地方在宣傳中追逐流量,呈現出資訊碎片化、速食化甚至「標題黨」傾向。這種流量競賽消減了新聞專業價值,更讓新質生產力發展淪為噱頭。
新質生產力報道有特定受眾群體,以黨政幹部、企業管理者、行業專家為主。黨政幹部和企業決策者不僅希望獲取準確資訊,更關註背後趨勢、行業變局、政策方向等。受眾關註點決定了報道不僅要展現技術創新,更要展現技術創新、生產發展和產業升級之間的關聯與相互推進,提煉出方法論,這是新質生產力報道的核心價值。
在「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采訪活動中,南方都市報采用融合報道方式,精準提煉出廣東「以質提新」的密碼,不唯流量,滿足了主流受眾的需求。
(四)避免生搬硬套概念化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一項創新是不是顛覆性的?對產業升級起到多大作用?辨別資訊真偽,是此類報道的一道門檻。一些記者專業性欠缺,高度依賴地方部門、企業提供的資料,生搬硬套,內容材料化、標簽化、概念化,將「探訪新質生產力」變成政績宣傳。
比如,2024年,低空經濟熱度極高,【××市搶抓低空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報道紛紛出爐,呈現出同質化、概念化傾向。對於這樣的熱點需要專業媒體及時介入,厘清事實,做好輿論引導。【財經】雜誌2024年第12期推出封面報道【低空經濟虛實】,深入調研、采訪權威信源,將低空經濟的產業邏輯清晰地展現了出來,以專業態度矯正了視聽。
♫ 把握新質生產力報道的三項原則 ♪
(一)深刻領會新質生產力內涵 從2023年11月起,主串流媒體和理論刊物就「什麽是新質生產力」掀起一輪深度討論,從核心要素、本質特征等各個維度對其內涵進行了深入挖掘,目的就是厘清概念,校準報道「準心」。這是做好新質生產力主題報道的前提條件。
新質生產力報道屬於主題報道,對記者的政治素質、專業能力、技術素養都有較高要求。媒體人要站在時代的「好望角」上,把握時代巨變,洞察時代邏輯,揭示時代精神,記錄時代精彩。
此類報道主題很「骨感」,但內涵很豐富。把握內涵的豐富性,有助於拓展報道思路、深度、視角的豐富性,從一線挖掘出更鮮活的素材。
(二)抓大不放小
新質生產力報道謀篇布局要把握「既要看見細節,又要把握全域」的要義。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主陣地,「抓大」就是在報道中緊抓「主陣地」搭建,展現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動力和其他「裝置」「支架」相輔相成、共同發力的「全域」。「不放小」就是透過多樣方式將硬核概念開啟,做更具象的透視,從而體會新質生產力背後的每一個維度與內涵。
2024年3月,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觀察】系列報道,十幾路記者深入走訪多地,鏡頭對準細節,以現場采訪、直播、評論等融媒形式,將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躍升鮮活地展現在一線操作中。
(三)透過差異化報道展現不同發展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因地制宜。落實到新聞宣傳上,這就需要推出「穩、準、狠」的差異化報道。穩,在於準確把握破與立的「度」;準,在於準確挖掘亮點、找準切入點;狠,在於提煉地方發展方法論時一語中的、切中要害。
2024年4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綠色低碳山東行」系列報道,每篇的切入點都不同。在淄博,抓住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領跑山東這個亮點,展現其在新材料賽道上如何引爆區域產業分裂;在煙台,剖析海陽成為全國最大商業衛星海上發射基地這個點,展現縣域經濟激發的蓬勃力量;在威海,聚焦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72.7%、領跑山東超越蘇杭,圍繞這一「要素巨變」深挖背後產業嬗變;在青島,則抓取青島透過「人工智慧+」發展數位經濟這一橫切面,展現其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的頂層設計能力。♫ 新質生產力報道可用好這些工具 ♪
(一)用好政策分析工具 新質生產力涉及眾多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呈現出「政府主導推動」這一特征。這就要求記者充分了解國家頂層設計的背景和初衷,關註近幾年產業政策走向,在各省、市級實施方案中,點對點地對比分析各地三年行動計劃方案中的目標計劃、配套措施、人才招引、激勵政策的量級和發力點,以此判斷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側重點、推進力度等,釘選報道重點。
(二)用好數據分析工具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誌,要從關鍵經濟指標中判斷地方發展的「質」,比如高新技術企業增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及增速、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高新技術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研發投入增長貢獻率等,同時對比這些指標近幾年的振幅變化,對地方提供的資訊進行有效甄別,用數據視覺化形式對比分析發展速度。
2024年5月,文匯報推出【探路新質生產力】智庫報告,透過熱詞搜尋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詞「熱力圖」,原始數據涉及文章上萬篇,熱詞超過1000個。這種熱詞分析「打撈」出來的亞熱詞、微熱詞等碎片化資訊,不僅有助於把握報道的層次感,更有助於發現新聞點,洞察新問題新現象新模式。
(三)用足用好專家資源、智庫報告
為彌補專業能力不足,媒體可用足、用好專家資源和智庫報告。
比如,文匯報在【探路新質生產力】系列報道中,邀請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專家協同調研。新京報及旗下新京智庫在京召開新質生產力主題論壇,邀請魏建國、徐洪才、趙弘等知名專家分享對新質生產力的前沿認知和洞察,對開拓報道思路、連結新資源起到積極作用,產生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作者蔡宇丹: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本文刊於【全媒體探索】2024年6月號,原標題為【新質生產力報道需避免的趨向和把握的原則】,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