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千萬別學印度!(深度好文)

2024-07-31新聞

千萬別學印度

如果動物光吃不胖,肚子裏一定有寄生蟲;如果百姓勤勞而不能致富,社會上一定有吸血鬼。

——魯迅,【狂人日記】

01

冰火兩重天

印度有一句流行語: 奔馳大賣,摩托車卻賣不動。

完美描述了當前存在的許多現象。

……

今年3月,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小兒子,舉辦了一場「世紀訂婚派對」。

比爾·蓋茲、祖克柏、伊凡卡·川普、不丹國王……來賓不是政商名流,就是國際巨星。

當地媒體統計,這場派對總共花費了1.2億美元。

訂婚都如此了,正式婚禮自然更誇張。

7月12日,安巴尼家族預定了100架私人飛機,接全球各界名流齊聚孟買,在能容納一萬六千人的JIO世界會議中心參與最終派對。

耗時7個月,這婚終於是結完了。

據估算,整場婚禮的總花費高達5000億盧比,約43.5億RMB,占安巴尼家族財富的0.5%。

其實花四十多億還不是最難崩的。

最難崩的是, 這位首富要立刻把花出去的錢再掙回來,所以決定漲電費。

讓全國人都隨份子,沾沾喜氣……

印度人向來視婚禮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據傑弗瑞6月的報告, 婚慶已是印度第四大產業,規模達到1300億美元。

不過最近十年,印度富豪普遍都選擇在外國辦婚禮。

比如穆克什的另兩個兒子,訂婚和婚慶活動就分別在義大利和瑞士舉行。

但今年初,莫迪呼籲本國富豪放棄在海外舉行婚禮, 「將錢留在印度國內」

這次十年一見的豪奢婚禮,很大程度上是響應了莫迪的號召。

一方面是希望借助輿論的力量,將印度打造成全球知名的婚慶目的地;另一方面,自己窮奢極欲的同時,也能分給本國人一些殘羹剩飯: 泔水不流外人田

如此巨大的花費,從婚宴籌備到場地布置,從餐飲服務到娛樂節目,以及人員安排等等,無疑能推進當地的經濟流通。

這聽起來似乎挺好的,錢花爽了,名氣有了,產業也起來了,多贏啊。

但是,這泔水真的能入口嗎?

就在孟買這座城市,名流們在婚禮上享受一百多名大廚精心烹飪的同時,貧民窟「達拉維」中,有一百萬人望著遠處的似近而遠的繁華,蜷縮在一個個破爛棚子裏。

在這裏,平均1500個人共用一個廁所,平均15個家庭共用一根水管,照明基本靠大街上的路燈……

為什麽恒河水都那麽臟了,還是有無數人願意去接受「洗禮」?

信仰是一方面,許多人自己家裏沒有洗浴條件,可能也是一方面原因。

比較諷刺的是,貧民窟「拉丹瑞」被上千家企業包圍著,應該是不缺工作機會的。

亞洲首富所在的城市,同時也是亞洲最大貧民窟所在的城市……

不知安巴尼一家在「安蒂拉」大廈是否睡得踏實。

只能說,得虧這是在印度。

印度本土宗教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極大消弭了底層人面對巨大貧富差距的不滿情緒。

不是因為壓迫不夠殘忍,而是因為宗教告知賤民,苦難是神對自己的今世考驗,是天意。

這些教條,不僅能維持社會穩定,也是如今印度這個國家形態的立身之本。

很明顯,在宏大敘事之下,作為螺絲釘的一個個小人物,他們的故事並不那麽動聽。

02

崛起的代價

據【21世紀資本論】作者湯瑪斯皮凱蒂等人組織的「世界不平等實驗室」報告:

以印度現代資產階級為首的‘億萬富翁統治’,比在英國殖民時期更不平等,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關鍵詞: 比被殖民時更不平等。

上世紀30年代,作為「日不落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印度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占比是20%。

1947年獨立時,這個值降到12.5%(有人潤了);1982年,在甘地政府的領導下,比例進一步下降到6%。

1991年,實行經濟自由化後,情況開始反轉;到2014年莫迪剛上台時,這個數位又回到20%。

當年,莫迪承諾,將新增1億個制造業崗位,提升底層人收入,緩解貧富差距擴大。

但結果是什麽?

到2023年,前1%人的收入占比,居然達到前所未有的22.6%,財富占有比例更是超過40%。

根據【202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 2023年印度億萬富豪人數達到271人,比2022年新增84人。

2014-2023年,印度億萬富豪的凈資產增長了超過300%,是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的10倍。

與之相對的, 全國90%人口的收入都沒有達到人均GDP,後50%人口的收入占比從23%迅速下滑至15%。

3.07億人吃不飽飯,2.24億人受到長期饑餓影響,占全球四分之一。

很明顯,貧富差距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速了。

為什麽這樣?

印度想要改革開放,比中國難得多。

因為它嚴格意義上並不是一個統一國家,中央和各邦政府有涇渭分明的權力分野。

想要搞經濟,必須先集權。

所以10年前莫迪一上台,就以葉爾辛為榜樣,給與自己交好的私人企業優渥的商業貸款,把大量國有資產便宜賣給他們,並給予特許經營權的計畫。

讓他們去壟斷全國市場,不給地方上選擇權。

再然後,就可以推高這些企業的股價。

比如前首富阿達尼,2020年的身家才97億美元,排在富比士榜155位。到2022年,財富一度高達1488億美元,接連擊敗比爾·蓋茲、LV董事長、亞馬遜創始人,登上了世界第二富豪的寶座。

旗下7家上市公司中,三年內最差勁的股價漲了98%,最牛的漲了2121%。

簡直魔幻……

為了讓財閥有更多子彈,莫迪還發起了兩次廢鈔運動,變相沒收地方上和民間財富,倒逼大家把錢存在銀行裏。

時至今日,印度六大財閥,控制了全國三分之一鋼鐵、45%水泥、25%港口、45%以上煤炭進口和近60%電信使用者。

在印度國家證交所上市公司中,最大的20家創造了所有企業80%的利潤。

這完全是吃幹抹凈了。

作為交換,這幾家財閥必須響應莫迪的政策號召,大力搞基建、發展制造業。

至少從形式上,印度中央終於可以掌握地方資源,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但問題同樣很明顯。

就和許多人吐槽國企效率低一樣,財閥壟斷了國內行業後,也不再追求技術叠代,而是醉心於壟斷租金。

為什麽這麽多企業去印度被收割?就是因為要保持自己的地位,不讓外人插手。

至於後果,就是直到現在,GDP已經排名世界第五的印度,全球500強企業依然只有9個,其中找不到科技公司的身影。

所以印度制造的方向,與中國不一樣。

我們更依賴出口;印度則從一開始,就更專註於國內市場,割本國人和南亞其他小國的韭菜。

今年,在大盤下殺的同時,三桶油+四大行+中國移動+中國神華+長江電力日日攀升,儼然走出了成長股的走勢。

這與近十年印度發生的故事,不得不說有些相似。

雖然全世界都在吹印度制造,但印度制造業崗位反而減少了2400萬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也越來越低。

出口規模與只有1億人口的越南差不多,年年都是逆差。

從印度有些畸形的產業結構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正常而言,開發中國家的國民普遍都是不富裕的,制造業/農業才是主流,服務業占比相對較小,主要目的是生產。

但印度GDP中服務業的占比卻高達50%。

大家普遍都窮,你去服務誰?只有頭頂上那幾家神仙,以及他們的外國盟友。

本來佛系的印度為什麽比東亞三國還要卷?這是很大一部份原因。

與很多國人的刻板印象相反,印度打工人不僅不懶,還是全世界最勤勞的。

根據勞動力管理解決方案公司ADP Research Institute的調查數據: 印度工人每周無薪加班的時間高達10小時39分鐘,比中國還多42%。

只能說,越是讓人絕望的環境,人的求生欲越強。

比如大家熟知的印度IT外包行業,大量程式設計師確實是被當做廉價勞動力壓榨,但好歹創造了價值。

比起沒機會、沒能力創造價值的大多數,他們是幸運的。

先進勞動力和底層民眾早已脫節,形成了兩個世界。

03

尾聲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秦王掃六合、逐匈奴、平百越,漢武封狼居胥、開疆萬裏。大爭之世英雄輩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宏大的史詩讓後人心潮澎湃,活在當世的沒有姓名的大多數卻無法與有榮焉。

王侯將相站得太高了,以至於看不見腳下眾生。

今日的印度,大同小異,靠宗教才能凝聚為一個國家,民族崛起是凝聚力持續的唯一動力。

補貼也好,投資也罷,莫迪開啟印鈔機,聊起這些宏大敘事,所有人都要明白: 這些財富,並不是用來全民致富的。

無論經濟走得多漂亮,終究只是少數人的狂歡, 貧富差距必然越來越大、職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勞動力越來越不值錢,絕大多數人必須爭先恐後為少數人當牛做馬。

並以此為榮。

不是能力不夠、不是人口素質不高,只是環境使然。

狼多肉少,少數人固然能夠得到舞台一飛沖天,但大多數人註定永遠無法得到舞台。

沒有舞台,你就沒有價值,若福利也沒跟上,就成了徹頭徹尾的垃圾人口。

顯然,在集團財富越來越多、少數幸運精英卷出頭的同時,大多數跟不上的人並不會與有榮焉,只是打心底裏請求:

走慢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