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1月14日
2025年春運大幕拉開
2025年1月14日,動車組列車在鐵路天津動車客車段動車運用所停車場整裝待發(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2025年1月14日,在深圳北站,乘客準備乘車出行。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改革開放以後
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
春運成為社會關註焦點
1979年
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
為了團圓過年
春運已成為人們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1995年春運期間,在廣州火車站,來自四川的「打工妹」趕早乘火車準備回家過年。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動圖由AI生成
1996年2月24日,成都火車站出現節後第一個春運高峰。新華社記者 熊汝清 攝
動圖由AI生成 40多年來
春運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一張張春運老照片被AI「喚醒」
變成生動的動態畫面
有哪些勾起了你的回憶?
2009年1月22日,在廣州火車站,一名回湖北黃岡過年的旅客(右一)剛剛坐上火車,就趕緊給家裏打電話報信。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動圖由AI生成排隊買票
1979年
中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
「一票難求」成為春運的焦點
40多年間
從通宵打地鋪排隊買票到手機購票
人們的春節旅程變得越來越輕松便捷
2003年1月20日,來自安徽的程勉珍父女一到福州火車站就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新華社記者 丁海軍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05年1月17日,幾名外來務工者在溫州火車站臨時售票處前休息,等待購買回家的火車票。新華社發(盧春雨 攝)
2009年1月2日,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春運臨時售票點,一名排了兩天隊的購票者披著棉被等待買票。 新華社發(張培堅 攝)
2013年1月29日,長沙火車站售票視窗前,工作人員告知一名女士當年2月14號長沙至廣州的臥鋪還有余票後,這名女士難掩喜悅。 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4年12月7日,一名北京市民透過12306手機客戶端訂購春運首日火車票。新華社發(王躍嶺 攝)
2018年2月9日,一名旅客在重慶火車北站的自助裝置上取出用手機APP預訂的火車票。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棚代客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由於受當時運力的限制
鐵路部門在春運期間的客車空前緊張
對於短途路線
只能用裝貨物的棚車進行簡單改造
替代運送旅客的客車
因而車內設施較為簡陋
直到1997年春運
才取消了「以棚代客」的做法
1994年,在濟南鐵路總署「棚代客車」上,乘務員在向乘客講解臨時搭建的簡易廁所使用註意事項。 新華社發 (傅振祥 攝)
1995年1月12日,廣州至成都的首列「棚代客車」在廣州火車站發出。 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檢票打孔
在「硬板票」和「軟紙票」時代
檢票需要人工打孔
鐵路檢票員會仔細驗票
用檢票鉗在票的一側剪一個小口
由於春運客流大
檢票打孔的方式易造成擁堵
此後
從「磁卡票」推出
到刷身份證進站
檢票方式的變化
極大便利了春運路上的人們
2007年2月3日,乘客正在透過北京西站檢票口。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2015年2月4日,旅客在石家莊火車站檢票進站。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2019年1月21日,旅客在鄭州火車站「刷臉」進站。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鉆車窗
由於春運客流量巨大
早期鐵路運力相對有限
列車車次安排難以滿足所有人的出行需求
很多人即使買到了票
也擔心無法上車
所以會出現搶著上車的現象
如今的春運
乘客們自覺排隊候車
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上車
這種變化折射出
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
和乘客文明素質的提升
2007年2月26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火車站,一名乘客試圖從車窗上車。新華社發
2023年1月27日,黔北地區務工人員排隊乘坐G1339次列車從遵義南站出發前往浙江杭州。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送開水
早期的春運
候車大廳、月台、車廂
誌願者或工作人員推著推車
送開水的身影隨處可見
一杯開水溫暖了寒冷而疲憊的旅程
如今
候車大廳和車廂內飲水設施的普及
和站內各式各樣的餐飲店鋪
滿足了人們更多元化的需求
1984年春運期間,在石家莊火車站,工作人員為過往旅客送開水。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泡麵
內建泡麵
沖上就是一頓飯
這是曾經春運火車上的「標配」
那聲「泡面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
如今已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現在旅客只需在手機上
一鍵挑選各色美食
熱氣騰騰的飯菜可以直送座位
2011年1月19日,旅客在合肥火車站候車室吃泡麵。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23年1月19日,餐飲服務員為預定餐食的旅客送餐。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摩托大軍」
十幾年前
浩浩蕩蕩的摩托大軍從珠三角地區出發
沿著國道
向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騎行返鄉
成為春運的獨特場景
頂峰時期「摩托大軍」多達百萬之數
2013年以來
「摩托大軍」數量逐年下降
並逐漸結束歷史舞台
2013年2月3日,在廣東打工的周克兵帶著家人騎行回老家廣西靖西,這是一家人在廣西藤縣短暫休息。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2017年1月19日,在廣東佛山務工的廣西籍務工人員陳一鋒、徐麗寧夫婦(前)騎行在回家過年的路上。 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動圖由AI生成「大包小包」
隨著城鄉差距的縮小和物流系統的完善
過去常見的大編織袋、超大行李箱
已逐漸被輕量化的行李取代
北方人南下「取暖」
南方人北上「貓冬」
人們的團圓方式也更加多元
春運路上
少了沈重的行囊
多了幾分輕松愜意
2009年1月8日,一批準備返鄉過年的務工人員在長沙火車站。 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2010年1月30日,在江西南昌火車站,一位背負著超大行李的母親懷抱孩子匆忙趕車。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2013年1月25日,下了火車的「小候鳥」沈毅跟著媽媽從浙江杭州回重慶秀山縣老家過春節。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24年2月17日,旅客從天津西站南出站通道出站。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春運路上
還有送別的擁抱
不舍的淚水
車窗上的「保重」
相視一笑的默契
……
這些不變的溫情
化解旅途的疲憊
溫暖你我的心
2005年1月25日,一對情侶在濟南火車站月台戀戀不舍地擁別。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2010年1月30日,在上海火車站站前廣場,一對候車的情侶一起分享音樂。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2011年1月18日,一名在寧波工作的男子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11年1月24日淩晨,田仕彬(右)和鮑琴(左)走在寂靜的湖北恩施市街道上,準備天亮後找車回鶴峰縣。他們歷經火車的擁擠、山路的顛簸,經過一天一夜艱辛旅程後,才終於到達家裏與親人團聚。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動圖由AI生成
2019年1月21日,一對夫妻在杭州火車東站接受「幸福照相館」的免費合影服務。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2024年1月26日,在內蒙古工作的李振南帶著兩個兒子在沈陽站中轉,準備回黑龍江佳木斯市過年。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2025年1月14日,在西安站候車大廳,小朋友和家人準備進站乘車。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從綠皮車到動車「陸地艦隊」
從泡面、饅頭到「舌尖上的中國」
從「摩托大軍」到自駕新能源汽車
……
變化的春運
印證著時代的步伐
也映照著人們不變的團圓情愫
未來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春運還將繼續發生變化
但無論如何改變
那份深深的鄉愁和對家的向往
將永遠都在
制作:蔡湘鑫 邱少煜 楊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