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以工立國!中國制造不斷創造奇跡

2024-10-01新聞

無縫鋼管從零起步

中國制造在「死亡之海」創造奇跡

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中是「進得去,出不來」的意思。2024年春天,這片「死亡之海」在歡呼聲中迎來奇跡。中國制造的無縫鋼管一馬當先,繼續向地下11100公尺超深層掘進。

無縫鋼管,被譽為「工業的血管」。盡管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已經出現,但時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無縫鋼管全部依賴進口。1949年,不僅無縫鋼管產量為零,所有的鋼產量僅夠建造一座鳥巢,還不夠全國每戶人家造一把鋤頭。

沒有工業的強大,就沒有國家的強大。從新中國建立開始,中國人就開啟了大規模工業化的逐夢之旅。

第一個五年計劃

新中國工業化的奠基之作

夏收時節,張建宗他們研制的YT6668型大型收割機,即將進入實地收獲測試。這款產品打破了國外產品在市場上的壟斷。

對標、追趕,是這家成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企業,烙在骨子裏的使命。

1953年,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建造的156個建設計畫為標誌,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

在「一五」計劃熱火朝天的五年裏,新中國曾經一窮二白的工業版圖上,平均每天都有一個計畫開工或者竣工。這五年工業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

波瀾壯闊建三線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工業筋骨升級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面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國家作出了影響深遠的「三線建設」重大戰略決策。

四川省綿陽市躍進路,至今留存著「三線建設」時期的四家工廠舊址。當年,抗美援朝老兵林家和,與70多位戰友脫下軍裝換上工裝,轟轟烈烈參與到「三線建設」中。

「三線建設」為原本薄弱的西部地區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經歷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56個重點工業計畫、六十年代「三線建設」布局、七十年代的兩次大規模技術引進,中國基本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中國制造業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長,快速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一舉成為「世界工廠」。2010年,中國時隔一個半世紀後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位置,並在此後繼續高歌猛進。今天,制造業總體規模已連續14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剛剛到中國履職一年多的土耳其駐華大使伊斯梅爾·哈克·穆薩,就是中國制造的「忠實粉絲」。

國門口有群「擺渡人」

開新車出國 坐公交車回來

霍爾果斯公路口岸,全國最大的汽車出口陸路口岸。李紅河正駕駛國產新能源汽車前往哈薩克,協助完成「整車出口」的流程。新能源車出口的火爆催生了「汽車擺渡人」這個新興職業。

2023年,中國汽車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九年穩居全球首位。

在上海南港滾裝船碼頭,1888輛中國制造的新能源車正在列隊裝船。碼頭一派繁忙的背後,是長三角形成的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

斯洛伐克駐華大使彼得·利查克認為,電動汽車具有良好的增長潛力,‍中國已經抓住了這一機會。

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今天的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讓中國制造擁有穩如磐石的根基與底氣。

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這家企業找到了「密碼」

山東包攬了全國輪胎近一半的產能,僅濰坊市的橡膠輪胎出口額就突破百億元。

一家企業胎圈鋼絲市場份額全球第一。2023年初,法國輪胎巨頭米其林提出想和企業擴大合作,但前提是產品原材料中使用可回收鐵比例要達到45%。

要打入高端市場,就必須跨越更高的門檻。團隊吃住都在辦公室,玻璃墻成了演算技術路徑的草稿紙。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山東省持續推動「萬項技改、萬企轉型」。2023年的一場技改對接會放到了濰坊,正是在這次對接會上,竇衍君他們找到了突破口。

透過技改,原材料可回收鐵比例達到60%,遠遠高出米其林的技術要求,贏得12000噸鋼絲的大訂單。眼下,這家企業經過持續不斷努力,可回收鐵比例還在不斷提升。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至7月,中國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9%。工業投資是當下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以「技」強身,技改「改」出了發展新天地。

廣深佛莞強強聯手

鏈起「滿天星鬥」 匯成「璀璨星河」

廣州市黃埔區的一家企業,最新研發成功的電主軸剛剛組裝完成。

企業負責人程振濤介紹說,他們的產品平均叠代時間在兩三年,比國外快了近三倍。企業的壓力來自廣深佛莞智慧裝備產業集群裏旺盛的需求。

70公裏外,在東莞一家專門從事數控機床研發生產的企業,程振濤他們生產的電主軸正在接受實戰考驗。

最新款電主軸,幫助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了新品研發的最後一個關隘,成功推出了更先進的數控機床。

今天,廣深佛莞打造萬億級智慧裝備產業集群,支撐廣東16萬億元的工業生產體系。為了實作更好地融合發展,四地成立了跨政府的工作領導小組,促進機構也應運而生。

中國已擁有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覆蓋了制造強國建設重點領域。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經濟迎來高品質發展的機遇期,2013年到2023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7%,增速換擋但結構最佳化、質效提升。2023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達到31.7%,工業經濟以完備產業體系和強大規模優勢,為國民經濟增長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