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金融監管總局釋放權威訊號:中國金融業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2024-01-25新聞

中國正紮實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

1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在香港第十七屆亞洲金融論壇上表示,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他還指出,未來,中國內地金融業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資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為外資提供更好營商環境的方向不會變,金融業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1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也強調,會進一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定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繼續堅定推進金融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在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歡迎各類外資機構和長期資本來中國展業興業。

從數據來看,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內地設有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內地。截至2023年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法人銀行、116家外國及港澳台銀行分行和132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量已經有888家,總資產已達到3.86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境內已經設立了67家營業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2.4萬億元,在境內保險行業市場份額已經到10%。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近年來,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等全球化「逆流」,中國堅定推進對外開放。透過設立上海等多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負面清單」政策舉措經過試驗後推廣至全國,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有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簽署多個對外自由貿易協定,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不斷提高中國對外開放水平。在多項舉措推動下,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吸引外商投資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經濟對外開放的同時,中國主動有序推動金融業開放,大幅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限制,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婁飛鵬認為,金融對外開放增進了全球經濟金融穩定,也惠及廣大居民。

以2021年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的「跨境理財通」為例,其不僅是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推進資本計畫可兌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的重要嘗試。「跨境理財通」試點以來取得明顯成效,2023年底,共有個人投資者6.92萬人參與,包括港澳投資者4.54萬人,內地投資者2.38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4.33萬筆,金額128.1億元。1月24日,新修訂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釋出,從最佳化投資者準入條件,適當提高個人投資者額度,拓寬業務試點範圍等最佳化政策,將在促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同時,更加便利大灣區居民享受優質金融服務。

2023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本要義之一,同時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婁飛鵬指出,未來,中國金融業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有序推進對外開放,研究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形成系統性、制度性開放局面,逐漸與國際規則相融合,不斷最佳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在此過程中,中國也將不斷提升金融管理能力,防止金融風險跨區域、跨市場傳播,增進金融安全,為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