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波蘭學者湯瑪斯·勃勞恩:中國年輕一代越來越自信丨洞見中國

2024-10-06新聞

來源:媒體捲動

直新聞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直新聞推出特別策劃【洞見中國】全媒體產品,與來自奧地利、南韓和波蘭的海外學者面對面談話,剖析中國改革和發展不斷取得的成功經驗,洞察中國發展至今的歷史大勢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廣闊前景,為中國經濟社會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提供獨特觀察視角。

直新聞記者對話的第三位嘉賓,是波蘭拉紮爾斯基大學副校長、美國經濟與跨大西洋關系研究所所長湯瑪斯·勃勞恩。勃勞恩教授在波蘭和法國的高校均有任職,並在義大利、英國等國的高校擔任存取講師。作為遊歷過歐美多國的學者,勃勞恩教授發現,如今世界各地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學生及海外華人的身影。從中國年輕一代身上,他看到了什麽?

人工智慧發展前景遠大

政府監管也應與時俱進

湯瑪斯·勃勞恩出生於波蘭,在波蘭拉紮爾斯基大學和法國昂熱高等商學院教授金融法、公司法與經濟法,並在義大利、英國、芬蘭、奧地利、德國、荷蘭和馬來西亞等國高校擔任存取講師。

作為一名法學專家,勃勞恩教授十分關註新技術的永續發展背後所存在的法律與倫理問題。他還曾在不同企業擔任管理職位,在海外律所擔任合夥人時還主導過多次企業並購、清算等重組過程。可以說,勃勞恩教授不僅是一名學者,而且深入到市場實踐之中,在有關新技術套用與治理上,觀察視角兼具宏觀與微觀。

在日前舉辦的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屆國際會議上,勃勞恩教授作主旨演講時指出,在法律和監管層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框架來解決人工智慧的責任問題。各國在人工智慧監管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比如美國、中國和英國都有各自的監管機制,還有一些行業選擇自我監管。他認為, 各國需要共同合作,建立一個靈活的、不斷演變的法律框架,來應對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挑戰。

9月21日至22日,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屆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圖為湯瑪斯·勃勞恩發表主旨演講。(主辦方供圖)

在勃勞恩眼中,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就好比一輛汽車,不僅需要往前沖的「引擎」,還需要可控的「剎車」。

「顯然,(發展與監管)二者必須尋找到平衡。」在專訪中,勃勞恩向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說道:「如果用汽車來打比方的話,它有一個引擎,也有一個剎車,你不能開沒有剎車的車,你也不能在沒有引擎的情況下開車。」

勃勞恩強調,如今人們已經看到了人工智慧這項新技術的前景,但同時,來自政府部門的監管也要與時俱進,從而防止新技術遭濫用。「對人工智慧的監管與對其他方面的監管並沒有很大不同,因為監管的作用是確保我們作為社會成員共同合作、互利共贏,而不是遏制新技術的發展。」

約十年前首次訪華

勃勞恩: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彈指一揮間,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飛躍,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湯瑪斯·勃勞恩接受深圳衛視直新聞專訪

勃勞恩表示,在過去這些年裏,中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制造業水平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且已經在應對氣候變遷等方面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制造業有非常強的依賴,因為‘中國制造’的品質是全球頂尖的,從幾十年前簡單商品的制造,再到如今高技術、高水平、高品質商品的制造,例子數不勝數,電動汽車就是其中之一。」勃勞恩說。

大約10年前,勃勞恩第一次存取中國。他坦白道,以前他對中國的認知,更多來自於西方的政客和媒體,因此當他踏上中國這片土地時,過去的「灰色濾鏡」碎了一地,在中國發生的一切令他非常驚喜。

「個人認為,過去一些我對中國的刻板印象,都在那次旅行中被打破了,有一些說法明顯有失偏頗。」勃勞恩強調,每一個人都有權自己去親眼看看其他國家,去檢驗那些被媒體所建構的不恰當觀念。

「只要他們來到中國,他們的所見所聞都會讓他們愛上這個國家,」勃勞恩說, 「事實會自己說話」。

中國年輕一代

越來越自信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勃勞恩很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在多國遊歷的他發現,在全球各地的大學校園內,他總能看到中國學生的身影。而在當地的生活也給了他與當地華人接觸的機會。他發現,不管是中國留學生,還是海外華人,都變得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為中國感到自豪。他認為, 這恰恰是大國崛起的生動寫照。

波蘭拉紮爾斯基大學

「我有幸能夠年復一年地與年輕一代接觸」,勃勞恩向直新聞表示,「在我所在的大學,以及其他我去授課的大學,總有一群中國學生的身影,中國年輕一代比以前要更加自信,這是非常顯著的現象。」

勃勞恩還說:「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遇到了很多中國朋友,他們的素養、價值觀念、知識水平、經歷背景,都有積極變化,而且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友誼。」

作者丨陳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