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粉註定要糟心

2024-01-01新聞

劇版【一閃一閃亮星星】播出時,我就情真意切地寫過劇評,真心覺得這個小成本分賬劇用心創作了,值得支持。因此,電影版我也早早買好了票,第一時間進了電影院。

但是,電影前一個小時,我基本是全程地鐵老人手機臉,雖然後面還是有熟悉的高概念「平行時空」和「時間倒流」的設定出現,還是個雙穿越「雙向奔赴互相拯救」,但我此時已經失去對這部電影的耐心了。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海報

其實,我非常理解主創團隊在電影創作上,所面對的兩難選擇,一方面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幾乎是純被劇粉熱情給催出來的計畫,所以滿足粉絲的觀影訴求很重要;但另一方面,作為一部院線電影,自然要考慮「破圈」,考慮更廣泛的、沒看過劇的觀眾群體,如何讓他們無障礙地看懂這個故事。

「既要又要」是人生常態,但這種算盤落空也是人生常態,現在電影版首映後迅速登上熱搜的「難看」二字,就是對這種「算盤」的回應。因為僅就這部電影而言,作為粉絲電影的創作方向,與作為大眾電影的創作方向,本身就是矛盾的。

劇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照

如果【一閃一閃亮星星】,主要是作為一部粉絲電影來進行創作,那麽它首先要滿足的是粉絲對於劇集的遺憾,這個遺憾不僅僅是「最後給林北星撐傘的是不是張萬森」。

粉絲遺憾的,是在這個24集的青春故事裏,兩個人從沒有真正在一起戀愛過。那些少年時的暗戀、害羞、笨拙、誤會當然動人,但愛情故事,觀眾永遠在期待相愛相處的細節。劇版囿於高概念和青春群像設定,是缺少兩個主人公的戀愛戲的,當然,這也成就了劇版含蓄、青澀的氛圍魅力,但是既然要做續集電影......你就該撒糖啊!

撒糖要技巧,撒糖之前你吊胃口也是應該的,這次電影總該撒它個漫天飛糖了吧?什麽下雪場,我要的是下糖場啊!結果電影來了,嘿!下的是冰棍吧!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照

從觀劇心理的角度講,在劇版之後,劇粉當然期待的是故事、危機的升級,人物的新成長和人物關系的新變化,結果呢?再來了一次穿越到高考當天,兩個主人公又來了一次「限時拯救」,這不就是原地踏步嗎?

從一部大眾向愛情電影的創作來說,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建置和情感的共鳴。在短短兩小時的時間內,迅速有效的建立人物、人物關系、情感共鳴,有兩種方式是久經驗證有效的。

第一種,現實細節,用極其真實的人物設定、人生狀態、生活煩惱來連結廣大觀眾,讓他們覺得人物「親切」「真實」,人物的人生狀態和階段「我也經歷過」,人物的煩惱「我也有過」「我見到過」。成功例子很多,比如【前任3】【致青春】【後來的我們】,這些票房取得大成功的青春/愛情電影,當然不見得在藝術上是成功的,但確實都用某種「現實語境」去讓人物和故事迅速連結到了他們準確受眾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照

第二種則是危機設定,在很多有著奇幻、科幻等高概念設定的青春/愛情故事裏,天然的,其「真實感」會有所減弱,用真實情景、現實語境連結觀眾較為困難時,就要用強危機和強任務的建置去勾住觀眾的好奇和緊張,讓觀眾為主人公的命運擔心。

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裏面,雖然做了男女主互相拯救的戲劇動機,但沒有做出這一拯救任務的危機感,相反是將拯救的原因後置,在前面劇情已經完成拯救任務後,才在後面劇情中告知觀眾們:前面男女主的某個戲劇動作是為了救愛人的命,危機在你們觀眾還不曉得的時候就已經解除啦......

用很簡單的邏輯想想,觀眾也不知道一個人會死,你默默把危機解除了,然後告訴我,你解除了,你希望我作為觀眾給你什麽情緒?我完全沒有空間為他的生死命運緊張心懸,更不會期待另一個角色會用什麽方式去拯救他,你做了把「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鋒,我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我現在只能給你個面無表情啊。

也許主創們認為,這部電影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看點不是互相拯救的危機建置和過程的一波三折、生死一線,愛情片嘛,主要還是談戀愛......可你也沒讓男女主談戀愛啊!

前一個小時幾乎就是各種片段式的蒙太奇,MV式的唯美鏡頭,對於男主角到底是怎麽愛上女主角(畢竟這是全新的張萬森和林北星,咱們劇和電影各論各的),女主角怎麽喜歡上男主角,全片裏,交代男主角的戀愛動機是幾個童年鏡頭,交代女主角戀愛動機是幾個學校鏡頭......

你可以說「愛的萌發就是一個瞬間」,但這不能說服觀眾,要說服觀眾相信一段愛情,愛情的好奇、動心、發展、深刻、痛心甚至麻木的全過程,都需要準確的呈現,呈現不好,觀眾代入不了,就不會為這段愛情心潮起伏。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照

當然,如果主創們認為,這部電影的看點甚至也不是愛情,而是科幻設定,是反轉,是懸念揭開後:啊,男女主角原來是「雙穿越」「雙向奔赴」「互相救贖」,一場科幻版的【麥琪的禮物】!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假如2023年了,電影創作者還覺得一些老掉牙的高概念設定和反轉能讓閱全球電影無數的觀眾驚嘆甚至買賬,那你實屬想多了。而且說真的,劇透都不會影響這部電影的懸疑和反轉的觀看體驗,因為它懸念和反轉的設定基本是無效的,整部電影的懸念和危機設定真的很別致,主打觀感是一個「平平淡淡才是真」。

有個點更是把我逗笑了,因為女主角怕男主角說出自己的名字(設定是男主角說出自己名字,女主角就會回到自己的時空再也見不到他了),於是選擇逃避男主角,不接電話不見面不回簡訊,但是拼命打工賺錢,想用男主角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作為她的「告白」。你有一萬種方式提醒或者暗示男主角不要說自己的名字,但你偏偏選擇逃避不見他,而你不見他的原因是怕再也見不到他......這是什麽降智加強行be的繞口令?

最後男女主角終於互相知道一切,相對又哭又笑,說:

「這一次,我們算是好好度過了這個暑假。」「原來,我們這個夏天,在做同一件事啊。」

當這兩句台詞,由演技相當不錯的屈楚蕭和張佳寧說出來時,我真的哭笑不得。

電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劇照

每個人都會長大,在社會裏打滾,糟心事兒裏打磨,心慢慢變硬變冷,青春走了,那個念著「遺憾」的開關甚至都關掉了,每一天焦慮著當下,憂心著未來。而在一片冷寂的灰燼裏,曾經真誠的、純粹的(無論對人對事的)心動就格外醒目,但那點光和熱,已經是來自億萬光年外已熄滅的恒星了。

所以,為什麽青春愛情會有非常穩定和龐大的觀眾基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其實是:人們為什麽無法割舍青春?劇版【一閃一閃亮星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那個「回到過去挽回遺憾」的設定,但這「遺憾」在電影中僅僅局限於「沒有結果的暗戀」。明明青春夥伴散落天涯、學習怠惰未能考上理想學校、曾經的夢想沒有實作、想做的事情沒有成功......這些在劇中都有所體現的「遺憾」,匯總成了一整個必將逝去的青春,這才是劇版最動人的「遺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