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水果跨境「小創新」,灣區市場「新道理」

2025-01-12新聞
1月10日淩晨,隨著來自智利、厄瓜多爾等國家的1355公斤的車厘子、香蕉、火龍果等水果「原箱加貼標識」經香洲海關監管,透過拱北口岸順利出境。內地進口的國外水果首次實作直供澳門。
內地「先進口」國外水果,然後將水果「再出口」至澳門。這一流程看似煩瑣重復,卻是惠及澳門民生的「實招」:澳門對水果需求量大。然而,受制於進口渠道單一,以前水果主要依賴其他地區拆貨運至澳門,價格高、品種少。新模式之下,水果透過內地進口再出口,大大拓寬了澳門國外水果供應渠道。不僅能進一步豐富了澳門水果品種,更能穩定市場價格。舉措惠民,名副其實。
這「一進」「一出」得以實作,背後卻隱藏著更加關鍵的原因:粵澳兩地檢驗結果的逐步互認、互信。
就在1月9日,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簽署【關於開展進口國外水果檢驗檢疫監管合作備忘錄】。「內地進口水果直供澳門」作為監管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被正式納入。其中提出:對於符合內地要求進口的國外水果,可透過內地註冊的包裝廠供應澳門。
正是粵澳聯合開展進口國外水果檢驗檢疫監管合作,澳門認可內地檢驗檢疫結果,這才實作物暢其流。
不止於此,新模式也為跨境物流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隨著政策落地,以前經銷商們只能供應國產水果到澳門。今後,經拱北關區註冊登記的出境水果包裝廠都可以開展內地進口的國外水果供應澳門業務,貨源拓寬,新的業務增長點也隨之出現。
從水果的「進口」再「出口」不難看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走向細處、走從深處,一個越來越一體化的大灣區逐漸成形。 而在這樣的「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之上,激發了更加多元的制度創新。 暢通無阻的環境才能湧動更多「活水」,創造更多機會,自然是如此,市場亦然。
巧合的是,同樣在1月9日,粵澳兩地相關部門還在廣州簽署合作協定(備忘錄),提出粵澳兩地共同探索試點推進「灣區註冊」服務,推動粵澳兩地企業「跨境通辦、一地兩註」。在粵投資者往澳門辦理商業登記、澳門投資者在粵辦理企業登記註冊手續有望進一步簡化、最佳化。
當前,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意義日益凸顯。而在一次次實踐中,粵港澳三地正在逐漸形成這樣的共識:三地制度雖有不同,但透過不斷的結果互認,互信,就能產生更大的「互利」。這正是一批批滿載出境的果實裏,愈發清晰的道理。
(總台記者 林莉莉)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