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新醫改下一步:聚焦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或進一步擴圍

2024-07-19新聞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燕 郭怡琳 北京報道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據了解,已連續多年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熱門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仍然在今年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高頻出現。事實上,醫療、教育、環境、養老托幼、社會保障、基層治理……既是百姓關切的焦點,也是長期以來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

7月18日,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衛生健康局原副局長、全國知名醫改專家徐毓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說明「醫改還在路上,仍需繼續努力。」截至目前,中國已經進行了十五年的新醫改,大方向上雖有成就,細節上仍需深入反思。比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系統性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還需更大力度最佳化。醫改的下一階段,將努力實作優質醫療資源擴容與均衡布局,加快大範圍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總之,醫改之路,任重道遠。

基於百姓健康需求找準改革發力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出,在開發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公報中同樣提到,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一次公開分享中提到,近些年在健康中國的概念指引下,醫療系統微觀上的效率很高,在某些三級醫院,門診三分鐘可以看一個病人,但從宏觀角度來看,目前中國有1.4億的糖尿病病人,2億的心腦血管病人,且還在不斷地增長,所以微觀的效率和宏觀的效率之間是矛盾的。

在提到醫療系統當下亟須改善的地方時,金春林表示,從全球醫療系統的營運規律來看,絕大部份國家的門診問題是在基層解決的,像英國80%的門診量在社群進行,大醫院多以急診和個別的疑難雜癥門診為主,而中國三級醫院門診量近年來不斷地上升。從分級診療的實際落地情況來看,雙向轉診做得還不夠,單向的比較多,上轉下的比較少。

在金春林看來,提高醫療品質,首先要求醫院在發展模式上從規模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其次是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第三,在資源配置中從註重物質要素轉向註重人才技術,重視提高醫護人員的待遇。

一直以來,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作為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關鍵舉措廣受關註。

首先是深化醫療改革,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和耗材加成,同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以及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助力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其次是深化醫保改革,健全全民醫保制度,創新醫保支付方式,加強醫保基金監管,提升基金使用效益;第三是深化醫藥改革,開展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建立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在醫療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醫療系統內醫保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與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即俗稱的「三醫聯動」的管理模式正在從以結果為導向的粗放式管理向基於臨床過程的精細化管理轉變。

近年來,中國相繼推出了一系列以價值為導向的醫改舉措。面對目前過度醫療、資源浪費和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除了產業界不斷創新叠代外,醫改政策的支持力量同樣不容小覷。

二十大進一步強調了「要進一步擴大高品質的醫療資源,並且平衡醫療資源的配置,改善基層衛生的能力,並且能夠更好地預防治療疾病,提升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群」,這個二十大報告也為基層醫療衛生高品質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3年,鄉村的500個醫療衛生體系極大地貢獻了醫療服務衛生體系改建,其中基層衛生機構看病人數達到49.4億人次,占總人次的52%。

隨著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以全民健康為目標的國家健康戰略的政策落實,行業內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秩序、新的格局正在產生和形成。

持續破解「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

醫改「第一槍」可以追溯到2012年。長期以來,看病難、看病貴,困擾基層百姓。探索這一難題的解決辦法,攸關千家萬戶。

2015年9月,國務院提出到2020年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這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舉措。

2016年政府出台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7年我們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聚焦群眾主要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啟動實施了15項健康行動。2019年國務院出台了【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從過去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從依靠醫療衛生系統,向社會整體聯動轉變,從註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

2021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其中明確到2025年醫療保障制度將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籌資執行、醫保支付、基金監管等重要機制和醫藥服務供給、醫保服務管理等關鍵領域的改革任務。

在整個醫療制度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醫保制度作為醫藥行業的支付方,對其進行的調整同樣牽涉著行業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從全世界範圍來看,醫改也都是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醫保制度是完美的。即使是醫療保障水平相對較高的國家比如英國、日本、德國等,也都面臨著籌資難題。

對於醫保的結構性改革,目前社會關註度最高的無疑是整個制度結構統賬結合關系的再調整。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麽?首先是建立門診共濟,類似於門診統籌機制,逐步將多發病、常見病、普通門診病納入門診統籌的支付範圍,覆蓋全部參保人員,政策範圍內支付比例50%起步。

支付管理也是大眾一直以來較為關註的話題,特別是把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處方流轉、雙鍊結等舉措,對於醫藥零售市場的格局將會是一次重要的洗牌。

從改革重點任務來看,門診供給、個人帳戶改革、待遇清單制度,包括醫保一體化舉措,都會對醫保資源配置形成深刻影響,既有存量最佳化,也有增量改進,值得所有醫藥行業從業者重視。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社會戰略規劃研究室副主任關博曾在86屆藥交會論壇上表示,「十四五」時期,現有醫保體系從分散於不同職能部門到整合為一個單一的職能部門,治理體系更為集中。此外,從「十三五」時期開始,醫保制度大體形成了「兩縱三橫」的發展模式(職工基本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兩套主體制度分類保障),在此基礎上,無論是大病保險還是相應的一些補充醫療,都積極地發揮作用,形成了多層次多支柱的醫保體系,醫保制度體系也更為完善。

從保障效果來看,整個政策覆蓋面同樣發生了可喜的轉變。「十三五」時期,國家推動了整個基本醫保制度結構和待遇清單的整合,實作了兩套制度真正地合二為一。比較典型的一個結果性數據就是2019年居民醫保人均費用增長18.8%,享受待遇人次增長34%,這表明在兩保制度真正結構性合二為一之後,大量農村居民的合理就醫需求得到了釋放。

2021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7.68萬億元,其中社會衛生支出為3.39萬億元,醫保基金支出為2.4萬億元,這意味著醫保基金占社會衛生總費用比重已經達到了70%以上,直接反映了醫保基金對於全民健康保障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關博看來,醫保基金在「十三五」末、「十四五」初階段實作了從被動支付者向戰略性購買者的轉變。作為整個醫院體系的最大購買方,它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於整個市場供給側的導向,對於醫療衛生服務和藥品耗材配置具有一定的制衡能力。

健康是人類永續發展的基石,它也是實作其他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手段。

見習編輯:鄧舟羽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