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孔雀藍」的強軍夢——記軍事科學院「四有」優秀文職人員白曉穎

2024-01-30新聞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題:「孔雀藍」的強軍夢——記軍事科學院「四有」優秀文職人員白曉穎

盧東方、賈啟龍、劉雪濤

人生軌跡的改變,往往始於偶然。

2019年,得知軍事科學院正面向社會廣泛招攬人才,清華大學副教授白曉穎深埋心底的「科技強軍」情懷被喚醒。

是時,她已是軟體工程、服務計算、數據工程、知識工程等領域的知名專家,主持過20余項國家科技攻關計畫、國際合作計畫。

當年底,她作為高層次人才被軍事科學院引進。就這樣,她如願穿上了「孔雀藍」,從地方院校科研人員華麗轉身為軍隊文職人員,投身軍事科研戰場。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白曉穎(左二)帶隊到陸軍某部調研(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我的工作,就是要用數據賦能部隊戰鬥力生成。簡單說,就是讓機器和數據來替我們又快又好地幹活。」白曉穎說,加入軍隊文職人員隊伍,既圓了自己「軍工子弟」的從軍夢,也讓她踏上了一個新的更高更大的科研平台。

為了將數十年所學盡快對接到軍事科研領域,白曉穎一入職就把自己定位為「科技專家+戰鬥員」,迅速開啟「充電」模式,大量軍事領域書籍、學習資料、摘錄筆記等鋪滿了她的書架書桌。

憑著這股子勁頭,她快速更新知識體系,轉變思維方式,迅速了解軍隊資訊化建設與作戰套用方面的需求,梳理出軍事資訊領域亟待攻克的關鍵技術問題,凝練出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軍隊文職人員,無論博士碩士,都要自覺成為新時代強軍事業的勇士。」如今,白曉穎已是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並被評為軍事科學院首屆「四有」優秀文職人員。

對軍事科研,白曉穎有自己的獨到解釋——頂天,瞄準未來,研究最尖端的軍事科技;立地,面向基層,把「實用性」「可靠性」等官兵需求永遠放在首位。

「在這‘頂天’與‘立地’間,有無限的空間可以讓我們發揮聰明才智。」白曉穎說。

在擔任某計畫總工程師時,她帶領團隊深入基層,從源頭著手,逐個核對、修改了數萬條數據,攻克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難題,最終成功實作數據和套用遷移、升級適配的同時,保證業務系統正常執行。

為了驗證某資訊系統的落地適應力,去年春夏之交,她帶隊來到地處戈壁大漠的邊防某部,紮根指揮所、測試站、控制室深入調研,現場解決一個個技術難題。

「基層自身科研條件匱乏、對科研成果需求迫切,兩者的差距讓我們倍感壓力與挑戰。」白曉穎說,離一線太遠是科研工作不得不經常面對的問題,因此她最怕研究方向脫離實際。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白曉穎應邀到武警某部為官兵授課(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為基層部隊網信建設出謀劃策、開展「選單式」服務、打通基層數據升級共享鏈路……近年來,白曉穎帶領團隊一次次深入調研部隊需求、摸準系統使用情況、開展精準對接服務,在了解部隊、融入基層的過程中闖出一條科研成果落地的新路子,讓一項項「數智」成果在部隊落地開花。

「科研成果要有生命力,就得把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一步步落實到科研過程中,研究成果才有落地生根的土壤。」白曉穎說,軍事科研要以備戰打仗為牽引,瞄準部隊建設和軍事鬥爭準備急需,持續加強科技賦能戰鬥力建設。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緊迫感,還是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在白曉穎看來,比起在地方做科研工作,在軍隊搞科研更有「使命必達」的責任感。「現代戰爭,打的是資訊、數據和智慧。我們所擔綱的計畫往往是國家、軍隊重大的科研需求,那種服務國家、軍隊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是高薪買不來的。」

作為多個計畫的主要負責人,白曉穎總能從一堆雜亂無章的資訊中梳理出解決問題的脈絡。而在一個個計畫碰頭會上,白曉穎連珠炮似的提問習慣,也常常讓同事們感到緊張。隨著一個又一個急難險重任務的攻克,同事們也逐漸適應了白曉穎的工作節奏,緊張感也逐漸變成了穩穩的踏實感。

「軍事科研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做事不能憑‘想當然’,也不能說‘差不多’。」白曉穎說,在「數位戰場」,任何一個程式碼出現錯誤、數據發生偏差,都會造成整個系統的崩潰。「要做到大腦有數,電腦也有數,心中有數,程式更要有數。」

在白曉穎所在的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隊伍中,碩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占到了九成。面對越來越充實的科研團隊,白曉穎對軍事科研的未來充滿希望。

「我們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為年輕人盡快實作‘理技融合’‘研用結合’創造機會。現在我們的選題多是‘主動出擊’。」白曉穎說。

白曉穎所在單位的這個院子,曾是錢學森歸國後在軍隊辦公的地方。「從白曉穎同誌的身上,我們看到‘ 兩彈一星 ’精神在新時代科研人員身上熠熠生輝。」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領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