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2」號1月13日電(記者周圓)1月的阿蒙森海,風雪彌漫。「雪龍2」號上,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進入繁忙的科考時間。
忙碌是從艉甲板開始的。
「雪龍2」號抵達作業站位。依次檢查完安全帽、救生衣和對講機後,隊員劉陽深吸一口氣,開啟水密門。寒風裹著冰碴迅即灌進艙裏,順著袖口、領口往俗稱「企鵝服」的戶外作業服裏鉆。一些隊員不禁打了個寒顫,原地小跳幾下,就算適應了,隨後徑直走向艉甲板。
台北時間2024年1月7日,「雪龍2」號月池車間,考察隊員在下放垂直網。新華社記者周圓攝 「這個站位,在艉甲板上先是中層魚拖網。」劉陽負責此次考察的艉甲板作業,他指著甲板上多套網具說,接著還要進行磷蝦拖網、底棲拖網。
一聲「起」,開啟了中層魚拖網作業。一個翠綠色錐形拖網被吊架吊向海面,絞機緩緩釋放鋼纜。隊員們或帶纜穩定網具,或確保鋼纜釋放安全,或記錄網具入水深度。沒多久,大夥兒已出了一身汗,灌了一肚子風。
「風浪越大,魚越珍貴嘛。」拖網布放妥當,劉陽如此安慰隊友,也期待著1小時後能有個好收獲。
目光移到舯甲板,月池車間內,溫鹽深儀回收作業正在進行。
「這裡海況復雜,我們要隨時關註周圍浮冰和儀器在水下的狀態,確保裝置執行安全。」「雪龍2」號實驗室助理實驗師謝海翔警惕地盯著海面,不時回頭提醒來往的隊員,切勿在鋼纜下方穿行。
鋼纜徐徐回收,圓筒形的溫鹽深儀探出海面,最後落定在甲板上。化學組、生物組、水文組等組別的隊員們已等候多時,他們手持容器和皮管,找到對應的取水瓶,分裝海水樣品。「我們像在擠牛奶一樣」,一句玩笑話,為緊張的作業氛圍增添了幾分歡樂。
一旁,垂直生物網已經掛在纜繩上,又一場作業即將開始。
台北時間2024年1月7日,考察隊員侯繼靈在實驗室內分析海水樣品。新華社記者周圓攝 從月池車間往裏走,就來到了實驗室。13個采樣瓶擺放在隊員王華龍面前,瓶內盛著剛從溫鹽深儀上取回來的海水樣品。
「這是一套多水層的樣品,取自不同的海水深度。」王華龍這次主要研究海水微生物多樣性和病毒豐度,接下來他將利用200微米、3微米和0.2微米的篩絹依次過濾這些樣品。「過濾一瓶需要半小時,完成這些後還要去協助回收潛標。」
實驗室內,有人給磷蝦樣品分類,有人在過濾海水,還有人正抓緊作業空隙合衣小憩。「只要船到站位就幹活,已經顧不上作息規律。」王華龍說。
一個站位,如一個剖面,呈現著全隊上下探秘未知的奮進姿態。
作業現場,時常能瞧見考察隊副領隊王金輝的身影。「不著急」「安全要緊」……句句叮嚀如潛標上的重塊,牢牢錨定住年輕隊員急躁的情緒。
對講機裏,「稍等,我們把水道拓寬些」「船正在移動,去擋住浮冰」……「雪龍2」號駕駛員們徹夜護航,支撐一項項作業。
住艙內,自大洋考察開始以來,大洋隊隊長陳超的對講機一直開著,睡覺時就稍微調低音量,放在床頭。
餐廳內,飯點已過,服務員王新起把飯菜端到保溫櫃上。「在外面凍了一宿,誰不想吃口熱乎的飯呢?」
……
一群人、一艘船,正是如此穿梭於一個又一個作業站位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