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據科技日報報訊,人類可安全容忍的溫度在40℃—50℃之間,對於不同個體溫度變化人類新陳代謝有哪些影響?

2023-07-10新聞

關於這個話題,搜到一篇挺有意思的論文,這裏簡單列舉一下

這是2004年發表在【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雜誌上(IF2.7)的論文:Extremes of human heat tolerance: life at the precipice of thermoregulatory failure

作者先舉了一個幹熱的環境的例子:

1994 年,一位名叫Mauro Prosperi的馬拉松運動員,在摩洛哥沙漠舉行的 160 英裏馬拉松比賽中在沙塵暴中迷路,他憑借著不到一水壺的水存活了9天——當然,他找到了一座廢棄的神廟作為藏身之處,並吃掉了在神廟中捕捉到的蝙蝠,還喝了自己的尿液——當時的環境氣溫是46℃。當他獲救時,醫生發現他的體重減輕了33磅,需要16升靜脈輸液來補充流失的水分。他的腎臟幾乎無法發揮作用,肝臟也受損,無法消化食物。(以上內容援引自Kamler醫生發表的一個論文集)

作者進一步總結了暴露於幹熱條件下的生理補償機制——出汗降溫。

有論文記載的最高出汗率為1984年奧運會馬拉松期間長跑運動員Alberto Salazar,透過監測他的體重變化情況,發現其出汗率為3.7升/小時;而非官方記錄則來自Robert Murray博士的一項研究:職業網球運動員在實驗室環境中的出汗率可以達到5.6升/小時。

之後,作者回顧脫水可能帶來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 人體缺水的安全極限是體重的7%

接下來,作者列舉了真·濕熱環境的例子——泡熱水澡:

作者參照了Ashcroft著作的圖書【Life at the Extremes: The Science of Survival】中的結果,認為普通人在46~47℃的水溫下,最多只能浸泡3分鐘。

小日子似乎有特殊的適應能力,可以在40℃的水溫中浸泡60分鐘。

再接下來,作者匯總了一些分析「 承熱時間 」的研究,結果如下圖所示:

橫座標是透過幹濕球溫度計算出的體感不適指數,公式為0.75*濕球溫度+0.3*幹球溫度(氣溫)

縱座標是可以忍受的時間;黑圈是運動狀態,白圈是安靜狀態。

直接舉個例子好了:

快要下雨前的桑拿天,氣溫(也就是幹球溫度)37℃,相對濕度60%,換算可得濕球溫度為30.1℃。

由此可計算出不適指數為30.1*0.75+37*0.3=33.675℃。

這種情況下,運動時間最好別超過1小時,不然就可能有中暑風險。

最後,作者討論了 體溫調節失靈 可能帶來的風險。

傳統意義上的中暑標準,為直腸溫度超過40.6℃;而身體核心溫度超過42℃,則被認為會有致命風險。有記錄的身體核心溫度46.5℃。該患者在氣溫38℃,相對濕度44%且不通風的環境中做飯一整天,於是就中暑了。等醫生趕到時,測得的直腸溫度為42℃——那是體溫計的上限;等到達醫院,並且進行了25分鐘的降溫後,測得直腸溫度46.5℃……

我敢打包票,這個記錄絕不是故意打破的,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不小心……

所以,別和自己過不去,因為真的會熱死人。空調風扇該開就開,覺得不適隨時就醫,別拿自己身體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