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超級中國縣|福建清流升級記

2024-02-01新聞

清流城區圖 供圖 陳汝輝

一批氟新材料龍頭企業拔節而起,二期、三期工程紛紛上馬建設,百億產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微改造」計畫讓荒廢的公共區域重新成為兼具實用性功能性的場所,過去民宅的背街小巷暗角也成為敞亮地帶。

城市煥發出新的生機。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走進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觀察一座縣城的「自我升級」。

解決民心問題

2011年,盤活資產成為清流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為化解歷史遺留問題,近幾年來,清流縣政府核算處理此前的土地樓盤需要的金額,將還沒有開發的土地資產分塊,依法拍賣。收回的土地出讓金統籌解決證件辦理、消防、稅務、基礎設施等遺留難題。

「先解決民心問題。」慢慢的,清流縣北山一帶的店面又重新開張營業,居民有了信心,商貿服務也逐漸繁榮起來。化解問題的過程中,也倒逼著清流,不靠房地產,將城市建設的重心轉向產業。

2010年之前,清流氟化工產業的重要性還未凸顯出來。透過梳理自身地方的經濟基礎、資源優勢,清流將各個產業進行分析,氟化工從此作為清流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此後,清流歷屆縣委縣政府一以貫之,持續將氟化工作為招商重點,並有選擇性地做下遊深加工與精加工,提高資源的轉化率和附加值。

「土地財政不永續,縣域經濟的發展離開了產業,寸步難行。要強力抓產業,把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實體產業尤其清流自身特色的氟新材料產業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流螢石礦儲量810多萬噸,遠景儲量3000萬噸,是全省儲量最豐富的縣。資源換產業,擁有資源優勢,如何利用好更為重要。

由於早期工業沒有成規模,清流當地以采礦為主。近些年來,從最初的采礦、賣礦、粗加工到精細化加工,從低附加值往價值鏈高端步步延伸。一塊小小的礦石,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的氟材料,套用在電子、醫療、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產品。近年,清流氟新材料企業的氟精細化學品及新型電解液材料等一批計畫陸續開工投產。

做大做強氟新材料產業

東瑩化工、中欣高寶等氟新材料龍頭企業,均在清流增資擴產,正建設第二期或第三期。

作為浙江三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東瑩化工在兵工廠的舊址上建設起來,利用山形建生產線,一整塊用地約300畝。2010年左右,總公司準備將業務往制冷劑方向延伸,一聽到這個訊息,清流縣委縣政府趕到浙江拜訪,工信、應急、環保等部門也積極對接。

然而,清流在山區,沒有交通優勢,彼時,鐵路未通。下遊客戶也不在福建,清流只有原材料這一優勢,但做制冷劑的原材料除了氫氟酸,還需要氯化物,也需要從外省采購。在優勢並不明顯的條件下,清流用快速的流程與接洽服務的誠意打動了三美化工,最終計畫成功落地清流。

2017-2019年連續三年,制冷劑行情較好,東瑩化工抓住風口,成為三明市首家納稅超億元的民營企業,後續進一步推動電解液相關計畫,往下遊高端的產品擴充套件。2019年,東瑩化工籌備擴建500畝土地,相當於規劃企業規模不止翻一番。

「也是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點。從投資和發展的角度,500畝土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前提就是對清流政府有足夠的信心。因為這是需要真金白銀的,從開啟建設到現在投資至少已經五億元。」東瑩化工的計畫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東瑩化工工人在環保型制冷劑生產線上做巡檢。供圖 吳火招

在清流縣委縣政府的鼓勵與引導下,東瑩化工不斷改進工藝、投入安全環保設施、提升智慧化水平。目前已形成年產5萬噸無水氟化氫、4萬噸環保型制冷劑五氟乙烷(R125)、3萬噸環保型制冷劑二氟甲烷(R32)的生產能力。

在清流快速發展、增資擴產的典型案例還有展化化工。2003年,展化化工創始人高堂順,帶著5人不到的隊伍,從福清來到清流,在膠合板廠舊址上,開啟創業之路。

「廠房經過改造後,迅速投產第一條年產2500噸過硫酸銨電解生產線。」從一條、兩條電解生產線開始,到現在的二期計畫建設完成的26條電解生產線,展化化工增長迅速,過硫酸鹽(過硫酸銨、過硫酸鈉、過硫酸鉀)產能達75000噸。過硫酸鹽作為乳液聚合引發劑、電子路線板蝕刻劑、金屬表面處理劑、土壤修復劑和地下水治理氧化劑等廣泛套用於各工業生產和工程建設計畫。

「這些年在研發、技術革新上投入上非常大。我們已實作技術叠代,實作了全自控自動化生產。」展化化工總經理高龍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政策的幫扶支持下,展化化工高速發展,已成長為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評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級單項產品冠軍、國家級綠色工廠,躍升為中國過硫酸鹽行業的領軍企業。

「清流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意識,會讓我們覺得長期投資、擴大投資是沒有問題的。對待企業和對待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與理念,一直在延續,這才是他真正有魅力的地方。」高龍強說。

2022年展化化工產值達3.4億元,其中出口占比約30%,現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過硫酸鹽生產企業。

山區也有金鳳凰。福建雅鑫電子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雅鑫電子」)2018年落地清流,短短幾年已發展成為能生產先進制程高端芯片所需的超凈高純G5級別(國際最高級別)的電子化學品企業。雅鑫電子專註生產服務於高端芯片的現代電子化學試劑,是研產銷一體的營運商,也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

雅鑫電子航拍圖

由於銷售端周期漫長,清流政府班子常與雅鑫電子一同接待客戶,開拓市場。「清流幹部很務實,對我們這些投資商也很支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非常努力。」公司負責人表示。

雅鑫電子總投資18億元,其中一期計畫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億多元,已有G5級別的電子級硫酸、氫氟酸、硝酸、氨水被廈門聯芯、華海清科、重慶萬國等知名芯片生產企業批次使用。

為了讓企業以後的發展生存更穩定,清流依據東瑩化工、展化化工等幾家龍頭企業所在地,建設了園區。近幾年,重點提升基礎設施,集中供水供熱供電,搭建汙水處理、危化品停車場、事故應急等設施,設定消防隊,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

產業發展支撐教育,教育反哺產業

教育與產業相互支撐,系統性地帶動清流「活」起來。

過去,清流傳統產業以農業為主。豆腐皮、鮮切花、黃羊、溪魚等產業容納了清流80%以上的農民。氟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為清流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力。2022年,規上工業中70%的產值和62.5%的稅收來自氟新材料相關產業,從礦山到下遊加工,也形成了其他產業鏈的分支。在產業上的努力,使得清流擁有了相應的財政保障,來支撐更多的民生事業。

然而,清流地處山區,也面臨人口外流的問題。2020年底,七普的戶籍人口15.4萬,常住人口11.8萬,意味著3.6萬人口流出。清流縣委書記吳鐘民一直在思考,如何減少人口的外流。2021年開始,依托自身產業,清流發展特色職業教育,減少年輕人外流的同時,也反哺著氟化工產業,形成良性的系統迴圈。

作為清流的主導產業,氟新材料相關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產業工人培養、技術支撐等需求。為支持產業更良性發展,圍繞氟新材料,清流2021年出台了職業教育發展相關政策,並配套出台人才政策,細化從招生到就讀、生活補助、獎學金及就業住房的待遇等,從政策和財力上給予保障。

2020年,清流開始施行二元制辦學,氟化工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邊工作邊學習提升學歷。與本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定位清晰方向明確,清流職高辦得紅紅火火。截至2023年9月,職業教育在校生1098人。從2019年的445人、老師要組織小分隊到各個鄉鎮入戶做工作獲得生源,到現在考生需要考到較高的分數才能入校,近兩年清流職高打出了自己的名氣。2022年,與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黎明職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合作提升學歷名額的報錄比達10:1。

與此同時,為解決員工考技術等級證書需要去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既影響工作又增加成本的問題,清流縣委縣政府多次往返省應急管理廳,申請特種專業考培點,2023年成功獲得在清流職高設立考培點的批復,考培點將於2024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屆時將覆蓋南三龍(南平、三明、龍巖)地區。清流爭取了1.06億元的政府專項債,從硬體、基礎設施上承載職業教育的發展。

「職高免費給我們工廠初中畢業的技術工人連續上了兩年課,把他們從初中文化程度提升到高中,而且對接職業學院,部份工人的學歷從高中提升到大專。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高龍強說。

清流的氟化工企業也設定了實習基地,學生可以進行社會實踐。「一到畢業季,企業主動到我們這邊來要人,我們的學生畢業根本不愁就業,供不應求。」清流縣教育局局長鄒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立足於自身的產業特色,清流將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名片來打造。解決人口外流問題的同時也為企業發展提供勞動力、技術的支持,並進行高校資源的嫁接。「企業透過我們可以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華僑大學、三明學院等高校進行聯系,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工藝問題或發展瓶頸問題,都可以與這些高校交流。作為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為當地企業發展服務,為他們提供智力支持。」鄒雄說。

微改造,小切口大提升

歷史遺留問題不僅倒逼清流主抓產業,也使其開啟了「微改造」計畫。

城區邊角地的配套基礎設施急需提升。然而,當時財政的重心難以覆蓋城市細微處的建設。「居民頭疼,而從財政的角度,也是不允許大投入的。特別是爛尾樓盤本來是開發商的職責,政府難以完全兜底,但民生的訴求又非常強烈,只有透過共建。」清流縣委文明辦主任黃瑜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除了樓盤的配套設施問題,另外還有很多民宅的背街小巷,存在違建、養雞、種菜等現象,也需要改善。

「用腳步丈量文明」,透過走訪調研發現問題,再發動各方、系統治理。清流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小縣大城關」的發展戰略,聚焦「燈不明、路不暢、管不通」等群眾急難愁盼事,出台共建方案,由文明辦牽頭協調各部門開啟人居環境「微改造」。

黃瑜俊的「得意之作」,是清流縣一處荒廢十多年的樓盤公共地帶,正處主路入口顯眼的位置,原先泥巴裸露,居民已經入住,財政資金難以介入,只能透過「微改造」共建的平台,發動愛心企業。最初方案60多萬,最後總共花了108萬,是目前微改造計畫中體量最大的一個。

清流縣金鼎建築公司援建的北山小區大樓梯改造後。受訪者供圖

清流縣金鼎建築公司援建的北山小區大樓梯改造前。受訪者供圖

這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最早設計方案是做停車場,到後期住戶提出來還是希望做成一個小廣場,但這樣造價也會相應提高不少。

「開始建設的時候,說做停車場,很多住戶說協調下,最好做廣場,我就去找主任說,馬上就答應跟金鼎公司溝通,第二天上午企業就過來了,所以我們都很感動,務實而且效率很高。」一位住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居民也頗具智慧,送了一面錦旗給企業家,企業得到百姓的認可,獲得感非常強烈,也滿足了居民的需求,改成一個廣場並增加了一條路。做完這個計畫後,企業覺得很有意義,2023年又認領了一個計畫。

早期,民宅區域蓋得分散,很多原本規劃為道路的區域被違章搭蓋。清流縣龍津鎮政府對面原來一片區域搭滿違建、菜地、雞窩、柴火間等。縣裏與鄉鎮、居委會密切配合,從2020年開始前期溝通,花了三年的時間,逐個點位推進,啃下硬骨頭。

清流縣龍津鎮宏福巷至宏祥巷公路養護站周邊改造後。受訪者供圖

清流縣龍津鎮宏福巷至宏祥巷公路養護站周邊改造前。受訪者供圖

「我們這裏原先是水塘、雞窩,很臭,又沒有辦法。後來有了政府的微改造計畫,很開心看到這種變化,臟亂差變成有車棚又有休息的地方,主要是實用、符合生活習慣。」小區住戶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微改造」中很多看似微小的手術,背後卻凝結眾多的智慧和勞動。其中,最難的環節,是與住戶的溝通。

黃瑜俊介紹,征求意見這個環節就有村居、專班、掛包單位、縣領導等多層面多輪次參與進去,還發動誌願者、熱心市民以及社群網格員逐一入戶了解群眾需求。

「把點位確定下來,專班提出初步方案,分解到每個掛包單位,掛包單位接了以後,再一次和居民對接,互動溝通違建如何清理,做成休閑的還是停車位、道路,明確後形成施工方案和預算方案,報給專班。意見不統一的話,縣領匯出面,去現場看,與居民溝通,不斷與居民互動。」一個十萬元的計畫,工期兩三周完成,但前期計畫論證及互動的時間可能需要三四個月。

公開、實用、透明,是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造計畫的重要原則。改造的每個點位都設定公示牌,接受居民的監督。「沒有做任何花架子,每一個計畫都是實打實的,主打實用性功能性,其次才是美觀。與僅僅拆違的思路不同,我們不僅僅是拆,更重要的是違法的建築拆掉後,做成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場所。」

從開始的抵抗到後來的配合到主動參與進來,住戶看到改造後的效果,也切實感受到政府的為民惠民之心。

「最開始第一期,是我們找問題,後來居民主動來和我們對接,現在甚至變成居民拿錢來找我們。因為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黃瑜俊說。

在科學、透明的工作方式下,小切口,真正做到了大提升,將這座城市過去的瘡疤與暗角慢慢轉變成了民生事業的名片。產業與民生,都升級了起來,並展現出了新的發展活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