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廣州造船「威水史」

2024-10-14新聞

在中船龍穴島造船基地高聳的龍門架旁,數艘萬噸巨輪停靠在伶仃洋邊蓄勢待發,百舸爭流隨江入海,正奮力續寫著向海圖強的新篇章。而在北端的扶胥之口,儼然矗立著「海不揚波」的古港牌坊。鬥轉星移,日月乾坤,當兩千年前的海絲「遺風」從兩江兩洋重新劃過南海神廟,「四海雲船臨鳳浦,五洲商旅匯神州」的鼎盛場景宛如再現眼前。

船舶是聯系城市與海洋的重要工具,是城市與海洋的紐帶,造船技藝的水平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城市探索海洋、向海發展的能力。在世界海洋史上,腓尼基推羅城、古希臘雅典等城邦憑借具備高超的造船技術和全面的航海知識,推動建立起一代海洋霸主。廣州的造船業是廣州承擔國家職責、連結全球資源的重要基礎。新時期,加快推進廣州造船業實作技術攻關,提升經略海洋的實力,是推動廣州向海發展的重要動力。

扶胥港前各國商船雲集盛況。圖源:廣州海事博物館藏

一、廣州千年造船史,海絲芳華盛世途

(一)尋天造地設之巧,以舟楫之利通濟天下

廣州城始建於秦朝,選址於五嶺余脈,南海之濱。三江匯,渡千帆,廣州得益於得天獨厚的海陸交通優勢與廣闊的內陸腹地空間,擁有極高的造船和航海天然稟賦。秦漢港市形成後的兩千多年間,南越國都城番禺一直作為中國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城市,海上貿易長盛不衰,賦予廣州「千年商都」的美譽。

先秦百越先民始為舟,漢辟海上航道達遠洋。【南越誌】記載道:「南越王造大舟,溺人三千」,南越舟「其大千石」,是當前文獻記載廣州建造最早的船舶。到漢朝,造船技術有了新的突破,是中國造船史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能建造巨型樓船用以水戰,另外可建造出航行於內河和近岸淺海的陶船,此船前系錨,後有舵,船內分三艙,前艙低矮寬闊,篷頂作拱形,中艙略高,篷蓋圓形微凸,後艙舵樓最高,篷蓋一脊兩坡。漢朝海船已發展有槳、櫓、錨、舵、帆、水密隔壁等設施,但尚未能在遠海航行,往來船舶僅能沿著北部灣海岸、中南半島海岸及印度東南海岸航行。這一時期廣州與徐聞、合浦等地多有海船往來,航線最遠已達不國(今斯裏蘭卡),絲綢、珠寶、香料、礦物等大宗貨物貿易往來絡繹不絕。

漢代樓船

東漢陶船。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選自人民網

漢代運用高超的造船技藝,能建造用途不同的大小船只,時人利用農用小艇、獨木舟等船舶可涉足至太平洋群島從事一些季節性的生產活動。有了船,加上越人習水的特性,海產成為廣州城市的重要食物來源,耕海牧漁也成為了廣州城市生活的傳統。

隨著造船技術提高,到六朝時期,開通了自廣州起航,穿過海南島東部、西沙群島海面而抵達東南亞各國的便捷航線,對外貿易主要港口城市也從徐聞、合浦東移至番禺。【梁書·王僧孺傳】中記載:「海舶每歲數至,外國賈人以通貨易」。自此,廣州成為中國南方海上貿易的中心城市。

(二)千帆之下海絲起,行華夏之舟和合四海

唐朝造船再攀高峰,造就世界著名東方港市。唐朝廣州連通波斯灣、東非、歐洲各國的遠洋航線之多為當時世界之最,稱「廣州通海夷道」,各國客商紛至沓來,海上貿易獲得長足發展,此時廣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南大門,也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海上貿易的繁盛充分顯示了廣州航海技術的領先地位,造船業的高度發展推動廣州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造船中心。這一時期造船技術日漸精湛,能建造出「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柂長數丈」的大型木蘭舟,透過采用先進的榫合釘接工藝,使船體結構堅固、強度大大增加,大型遠洋商船擁有了很強的抗擊海潮風浪能力,可在波斯灣海驚濤駭浪中暢通無阻。

黃埔港前停泊的商船。圖源:廣州市規劃局 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圖說城市文脈——廣州古今地圖集】(2010年1月第1版)

宋朝造船技藝逐漸成熟,海上貿易盛況空前。宋朝造船業快速發展,所造船舶規模大、數量多,時人描繪遠洋船舶規模之巨大,「蕃舶如廣廈,深涉南海,徑數百裏,千百人之命,直系於一舵」。此時遠洋大型木帆船的防水密封性、耐久性與安全性得到極大提升,使遠洋航線從沿岸航行發展為跨洋航行。宋朝劃時代使用指南針作為航海工具,憑借天文地理知識繪制出航海圖,並開始使用羅盤定精靈航。航海技術的重大革新推動了中國在世界航海史走上新的高峰,並由此拉開了世界航海時代的序幕,也推動了宋元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

夷舶往來,海上絲綢之路方興未艾,百貨豐盛,中外人文華彩交相輝映。宋朝中外商賈雲集市,百舸千舟齊競發,正如北宋郭祥正寫道:「屯門鉦橈雜大鼓,船舶接尾天南回。斛量珠璣若市米,擔束犀象如肩柴」,可見宋朝中外商賈雲集市,百舸千舟齊競發的鼎盛之景。

唐宋時期船舶模型展示圖。圖源:廣州海事博物館官網

(三)滾滾長江東逝水,逆時代之流踏浪前行

明清閉關自守平憂患,「廣船」雄風聲名鶴立。明初廣州造船業一改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展導向,轉而側重於內河航運和海防建設。此時建造的「廣船」是中式帆船優秀船型之一,有著巨大的船身、堅硬的材質、巨幅扇形的船帆和采用多孔舵等特征,兼具內河運輸、貿易和軍事防禦功能。

國門重新開機始遇文明更替,時代的潮流仍在奔湧向前。清朝獨留廣州「一口通商」,在明清閉關鎖國期間,西方文明已悄然發生巨變。此時清朝的航海工具仍以「瑛奇」號等遠洋木帆船為主,雖速度不亞於工業革命建造的蒸汽船舶,但由於技術差距巨大,其終究難以抵擋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沖擊。隨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商船和資本迅速開啟了中國的南大門,但也促使了中國造船技術的革新。

廣州「一口通商」港口貿易繁榮之景。圖源:陳建華【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廣州(1840-1949)】

二、中國船業肇始地,「國之重器」強國力

(一)新思潮席卷全國,近代船舶工業發端廣州

中西文化激烈沖撞,西方先進物質和科技文化傳入廣州。戰爭透過強硬的方式推動了中西文化交融,廣州憑借千年通商的基因鑄就了寬廣的襟懷和相容並蓄的品格,不斷吸納整合其中有益精華,壯大自身。鴉片戰爭後來華商船激增,1845年,英國人柯拜在黃埔發展修船業務,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造船企業——柯拜船塢。柯拜船塢地處珠江咽喉長洲島,主要承修大英輪船公司、英國皇家海軍等國際船舶。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廣州船舶工業逐漸興起。1961年建立的錄順船塢,後被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收購,一度壟斷了華南和香港地區的修造船業。

黃埔文沖柯拜船塢歷史照片。圖源: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官網

自強求富強軍固防,百年軍工揚帆起航。歷經兩次鴉片戰爭失敗,晚清時期洋務派主張的「洋務運動」從「師夷制夷」發展為「中體西用」,促進了現代化軍事、科技、文化力量的不斷增強。中法戰爭失利後,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認為「歷年設廠購船,僅開其端,未暢其用」,主張加速廣東水師建設,建立「粵洋」海軍,提出加快配備鐵甲船、鐵甲魚雷船等強軍計劃,但未獲批準。後經多方籌措資金,向香港黃埔船塢公司收購了原柯拜船塢及裝置,於1879年自行設計建造出中國首艘淺水炮艇「海東雄」號,成為中國建造近代海軍艦船的見證。1885年,在已有船塢基礎上建立了黃埔船局和魚雷局,建造出「廣金」「廣玉」等一批鐵甲艦船,開創了廣州造船業的百年軍工歷程。民國初期,僑商譚禮庭於芳村置地創辦廣南船塢,這是一家規模較大的民營造船企業,全廠共包括兩座較大型的船塢,相繼建成四艘千噸級輪船。至1919年前後,廣南船塢已發展成為集造船、航運於一體的企業,是廣州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也是廣州成為工業城市的重要標誌。1925年廣南船塢被當時革命政府收購,改名為海軍船塢,主營海軍艦艇修理業務。

(二)百年基業鑄重器,大國軍工加快崛起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造「國之重器」護國南門。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加快構建國防工業和基礎工業體系,國家在廣州造船業、軍工裝備制造業等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廣州承擔起建造高速護衛艇、反潛護衛艇、常規潛艇等重要任務。在此期間,中央與地方充分互動,多次組織一機部船舶工業局旗下江南造船廠、武昌造船廠和大連造船廠南下設廠,極大地夯實了廣州造船業軍民結合的根基。隨著廣州造船廠、廣州船舶修造廠等船企建立與合並壯大,廣州船舶修造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大國軍工加快崛起,造船業成為廣州承接國家需求的重要產業,廣州也成為中國經略海洋的戰略要地。

1949年珠江航拍圖歷史照片。圖源: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迎改革之風回歸海洋,融央地之勢促造船業多元發展。改革開放後,借助政策先行與區位優勢,廣州造船業從「軍民結合,以軍為主」「修造並舉,以修為主」的方針逐步調整為「軍民結合,軍品優先」「修造結合,以造為主」,在生產經營上以「國內為主,積極出口,船舶為主,多種經營」為發展原則,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造船「國之重器」轉型升級。廣州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建造了在當時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飛彈護衛艦和飛彈艇,積極拓展船舶與海洋裝備制造業,進軍國際海洋工程市場,如1984年交付的「華海一號」是當時全國建造最大的鉆井平台。與此同時,廣州充分利用造船業的優勢促進橫向聯合,推動造船企業從生產型到生產、經營、工貿相結合轉型。

黃埔船廠建造的「中華第一艇」(左)和「華海一號」鉆井平台(右)。圖源:中船黃埔文沖公眾號

深化改革走向國際,廣州造船業穩步發展。促進廣州船舶工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和技術力量的培育。船舶是綜合性產品,原材料、配套機電裝置等品種繁多且依賴國外進口,廣州積極引進國外技術、人才,提升造船能力和相關配套實力。隨著新式工業的發展,廣州作為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至二十世紀末,中國船舶工業推動船企管理體制改革,從股份公司、地方企業轉為央企集團管理。1993年成立的廣船國際,是國內首家在滬港兩地上市融資的造船企業,引領國內船企走向國際。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背景下,船企管理體制進行改革。1999年中央成立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造船業納入全國造船體系,廣船國際、廣州造船廠、文沖船廠、黃埔造船廠均隸屬中船領導,在集團部署下穩步發展。

三、山城田海向南拓,廣州「船」奇向未來

打造華南造船高地,為逐夢深藍保駕護航。2000年廣州發展戰略規劃提出「東進南拓」發展方針,提出南沙港和重化工業基地的謀劃,引導南沙港快速、南沙港區、廣州龍穴造船基地等一系列重大計畫布局。2003年中船集團公司與廣州市簽署協定,在南沙龍穴建設造船基地,為進一步提升造船產能、推動廣州造船駛向深海大洋創造了條件。隨後有序推進船企改制,2018年前後,廣船國際、黃埔文沖先後搬遷至龍穴島造船基地,推動造船業集聚發展。

廣州船舶產品覆蓋貨櫃船、成品油船、滾裝船、客滾船、半潛船、挖泥船、可燃冰開采船等,豪華客滾船、汽車運輸船、支線貨櫃船等產品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產能達500萬載重噸/年,單船造船能力突破30萬噸,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生產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中國船舶黃埔文沖的龍穴廠區。圖源:央廣網

四、珠江潮起風帆勁,向海圖強正當時

新時期,廣州正以蓬勃之勢全力打造廣州海洋創新發展之都。借此重大契機,著力海洋強市建設,加快發展新一代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積極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激發高品質發展的藍色新動能,推動廣州逐夢深藍,向海圖強。

(一)技術引航,造船動能持續加強

綠色、智慧造船成趨勢,各國競逐「雙高」船舶新市場。國際航運脫碳新政趨嚴,推動航運業實作降碳減排和造船業綠色轉型。與此同時,各國競相角逐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市場份額與先導地位,推動船舶制造高端化發展。聚焦「深海、綠色、智慧」國際前沿船舶制造方向,近年來廣州完成多項優勢船型核心技術攻關,「雙高」船型訂單量大幅增長。如廣船國際甲醇雙燃料動力和LNG雙燃料動力船型訂單突破80艘,黃埔文沖可批次建造2400TEU甲醇雙燃料貨櫃船、承接研制25000m³和41000m³雙型氨雙燃料動力LPG/液氨運輸船、完成中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超深水「國之重器」「夢想」號大洋鉆探船、交付全球首艘智慧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雲」號等,有力推動海洋科技實作高水平自立自強。

「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在廣州南沙首次試航。圖源:央視新聞

「珠海雲」號智慧型無人系統母船。圖源:南方海洋實驗室公眾號

(二)產品創新,細分市場優勢突出

國內造船格局地位提升,多項拳頭產品領銜市場。依托廣船國際和黃埔文沖兩家核心船企,廣州持續在造船細分市場發力,船舶拳頭產品加速創新,創造了豪華客滾船交付記錄與在手訂單全球第一、PCTC汽車運輸船在手訂單全球第一等多個國內外之最,穩定保持著廣東海洋經濟生產總值連續28年位列全國首位的亮眼成績。

豪華客滾船「MOBY FANTASY」號。圖源:廣船國際官網

10800車LNG雙燃料汽車運輸船。圖源:廣船國際公眾號

依托新一代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牽引廣州未來多種產業下海。前瞻布局海洋新能源裝備制造領域,先導發展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探、采集裝備研發制造及套用;加速推進海洋牧場裝備制造領域發展;支持壯大海洋資訊及無人裝備領域,牽引大型電子資訊企業下海,打造具有競爭力的「海洋電子資訊+裝備」「海洋電子資訊+服務」等特色產業鏈,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海洋電子資訊工業集群等。

伶仃洋口

千年商都,向海而興。未來,廣州造船應以「科技興海」、「產業強海」發展方針為引領,向深海大洋求發展,加強高端船舶配套產品核心技術攻關,圍繞龍穴島造船基地加快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集群,加強優勢船舶和高端海工裝備制造能力,提升經略海洋的實力,行「威水」之舟奔赴海闊天空,打造生猛鮮活的海上花城。

供稿: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規劃研究中心_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