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部份中國人痛苦的家庭關系的根源是什麽?

2022-03-21新聞

苛求養兒防老,不去「愛」,卻要求「孝」。

我跟我家上小學高年級的女兒有過一次這樣的談話。

我:「你覺得你爸愛你嗎?」

女兒:「愛是愛,就是我沒感受到。」

我:」為什麽這麽說?「

女兒:「每次我考不好就說說說,不過就是沒上90嘛,搞的好像我不及格一樣,教又不會教,就會說。」

我們家孩子爸是典型的不會關心孩子,但很會指責孩子。

在家庭關系中,最忌諱的就是你沒有給孩子陪伴,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愛,你卻不停的去指責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這樣,孩子只會離你越來越遠,因為跟你在一起她有負擔。

他還特別喜歡這麽跟孩子說:

「寶貝,你看,這些都是爸爸一大早跑老遠去給你買的,以後爸爸老了,你會不會也給爸爸買好吃的?」

咋一聽,這話好像沒什麽問題,但潛台詞就是:我買這些給你吃,希望以後我老了,你也能這麽孝敬我。

「還不都是為了你,不然我那麽累幹嘛?你就是這麽對我的?」

潛台詞:我這麽累都是因為你,你就必須要做到我的要求,做不到就是不孝順。

給孩子的感受就是:原來,你愛我都是有條件的。

你是不是還聽過下面的話?

「以後老了靠你靠不住啊!你看誰誰誰家孩子每個月都給她媽媽多少錢,帶她去旅遊,你這自己都養不活,怎麽辦啊?」(指責孩子沒能力)

「要不是因為你,我早上班去了。」「要不是因為你我早跟你爸離婚了。」(原來,爸媽不開心,不幸福,都是因為我)

……

可謂是穿街走巷時,時常都能聽到父母教育大小孩子的話。這些話,除了打擊了孩子們的自信心,並不會給他們帶來什麽幫助,本來生活、學習的壓力,就已經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了,回家卻還要被父母重磅一擊。

家應該是講愛的地方,讓孩子學會「愛」,「孝」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如果把上面那些話改成這樣,會不會好點兒?

「寶貝,你不是喜歡吃這個嘛,今天呀,我特意給你買的。」(只因為孩子喜歡)

「爸媽辛苦一點兒沒關系,能讓你過的好,我們很開心」(愛孩子所以願意付出)

「別人家孩子賺多賺少的,都是別人家的事兒,咱過好自己就行,你呀,只管好好努力,爸媽是你堅強的後盾。」(讓孩子不要有負擔的拼搏,家不是負擔,是避風港)

「媽媽暫時不上班,是想更好的照顧你,因為對媽媽現在來說,照顧你比上班更重要」(這只是一個哪件事情更重要的選擇)

「爸爸媽媽離不離婚都跟你沒關系,無論爸爸媽媽在不在一起生活,都同樣愛你。」(無論家庭是否完整,給孩子的愛是完整的)

愛是一顆種子,當你從小就把愛種在孩子心裏,何求孩子長大了不會愛你?

愛也需要傳承,如果父母沒有愛孩子的能力,那麽孩子長大了也不會愛,總是需要有人做出改變,那麽家庭關系才能因此而改變。

大家生活當中都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情緒,持續的負面情緒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生活狀態和身體健康,所以掌握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是告別負面情緒最快的辦法。知乎旗下的職業教育品牌「知學堂」 APP 有非常多的心理學相關課程,心理咨詢師老師們提供了多種自我療愈的辦法和途徑,內容簡單易懂,具有非常強的可行性,幫助你快速度過情緒低谷,看見生活中的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