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恰逢其時

2024-01-24新聞
原標題: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恰逢其時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其中提出要在更多領域更大範圍實作「高效辦成一件事」,進一步最佳化政務服務,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提升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政務服務是群眾和企業同政府部門打交道最多的場景之一,也是數位政府建設最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過去幾年,「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網通辦」「跨省通辦」等改革不斷推進,使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提升,顯著增強了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並透過最佳化營商環境有效推進了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雖然政務服務得到了持續最佳化,但是不少領域的政務服務還有進一步改進提升的空間。一方面,政務服務效能同群眾和企業的訴求期望還有一定差距,一些政務服務創新還停留在理論上,並沒有真正落地奏效;另一方面,政務服務在地區之間不充分不均衡發展的問題突出,不少欠發達地區還沒有完全實作「一件事一次辦」。因此,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恰逢其時,既可以在此前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力,又能夠將政務服務創新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高效辦成一件事」要求把群眾和企業關心的事情辦成,並且是高效辦成。過去不少地方的政務服務事項實作了網上辦和掌上辦,但受部門割裂、流程復雜和事項碎片化等因素影響,很多事項是各個政府部門各自設立的,主要考慮的是本部門的管理便利性,並沒有關註群眾和企業的真實感受,這就使得其中一些事項不能夠一次性辦成辦好,群眾和企業的辦事效能和服務體驗不佳。「高效辦成一件事」找準改革著力點,聚焦創新「小切口」,讓政府部門更新思維和換位思考,更多從群眾和企業的視角出發,創新業務流程,改革體制機制,推動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把各個部門眼中的多件事打包組合,當作群眾和企業眼中的一件事來辦,這將有效解決群眾和企業多頭跑、來回跑的問題。
當然,推動在更多領域和在更大範圍內實作「高效辦成一件事」,並不意味著所有政務服務領域都需要采取「一件事」的辦理模式,所以改革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指導意見】明確要在個人和企業生命周期的關鍵階段和重點環節發力,並首批確定了包括13個年度重點事項的任務清單。未來可以進一步擴容這份清單,使更多領域的關鍵事項可以納入其中,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擴大覆蓋面。在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服務群眾和企業的同時,也可以將其拓展到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公共部門,並使相關人員從中受益。
此前不少地區和部門都探索了形式多樣的「高效辦成一件事」,而此次透過國務院進一步推進,旨在從國家層面加強跨部門協調,為地方層面做好「高效辦成一件事」提供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導。這意味著,要想做好「高效辦成一件事」,就需要在地方試點的基礎上加強中央統籌,盡可能透過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來提供平台支撐和數據資源,降低政策執行成本和提高改革創新效率。
此外,在政務服務的全流程和各環節會產生、沈澱和儲存大量細顆粒度的微觀數據,如何對這些數據加以挖掘、分析和利用,使其用於精準辨識群眾和企業需求,發現政務服務差距,關系到政務服務的持續最佳化。前不久,國家數據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要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從互聯網的加數效應走向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意味著要進一步釋放大數據在各行各業的巨大價值。可以借此開展「數據要素×政務服務」,加快政務服務數據的協同、復用和融合,推動政務服務效能持續提升,這也將使「高效辦成一件事」能夠更加聚焦群眾和企業需求,並透過數據「畫像」來提供客製化的政務服務。
(馬亮,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