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姚明:等待種下的「種子」,在遠方慢慢開花

2024-10-16新聞
今年是姚明退休的第13年,退休之後的日子裏,他把很大一部份精力放在了姚基金的公益事業上。
從2012年的首屆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計畫開始後,6512人次支教誌願者走到了全國近30個省份的4661所學校。他們為孩子們帶去了新的球隊、書籍以及外面更大的世界。
現在姚基金幫助的孩子們,大多都在姚明退休之後才出生。新一代的鄉村孩子們,站在賽場上時,不再畏畏縮縮,反而放松、享受比賽。孩子們的這種狀態,是姚明最想看到的。
以下是新京公益與姚明的對話。
姚明、葉莉和孩子們開心聊天。圖源:姚基金
從「抱團取暖」,到享受比賽
新京公益:籃球、足球這種團隊體育活動,帶給孩子們能量是巨大的,不僅在於身體的強健,更在於隊友之間的信任與配合。你能分享一下為什麽姚基金這麽多年來一直推動著團隊體育活動的發展嗎?
姚明:我覺得在一些相對資源缺乏的地區裏,更適合發展團體體育活動,因為它可以快速地把更多人聚集到一起,大家一起「抱團取暖」。
我們誌願者去了鄉村學校裏,不管是教籃球還是教足球,他一個人就能帶動起來一整個學校,把大家「攏」起來,而且組織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我覺得這是集體運動的一個特性,它不是發起者和參與者的一個單向的交流,參與者與參與者之間也會互相學習。
而且這幾種球類團體運動從規則上有天然的優勢,它好玩,對人有吸重力。每一個團隊經歷了各種艱辛的磨煉之後,得到一個結果,也許是證書、獎牌,但給孩子們帶來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感覺應該是當你在把自己推到極限時,隊友伸出的一個援手,每一張肩並肩作戰的淌滿汗水的臉龐,這些將是填充這塊獎牌、填充證書最有價值的材料。
新京公益:姚基金從2012年開始做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今年已經是第13屆了。這13年裏,你從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什麽樣的改變?
姚明:我發現,現在參賽的孩子們在籃球方面的技能越來越熟練了,他們站在場上的時候,更自信了。同樣的,這種改變也發生在鄉村學校的支教老師身上,雖然每年都是新的一波支教老師,但他們明顯更開放了,不像以前面對陌生環境時那樣拘謹。
就像寫毛筆字一樣,你熟練了之後,創作出來的東西更灑脫更有意境。我覺得這些放松的老師會影響到孩子們的心態,大家在場上展現出來的情緒更像是享受這場比賽,而非一味地追求第一。這就是我們想帶給孩子們的感覺。
新京公益:競技體育總有勝負,你如何看待失敗?
姚明:我10歲左右剛接觸籃球沒多久,罰球技術很爛。我記得教練為了讓我罰中兩個球,罰了半個小時還不止,一直罰到母親來接我。母親也堅持必須讓我罰中才能回家,他們兩個人一邊站一個陪著我,一直到最後完成。罰到後邊越罰壓力越大,因為我的進與不進直接決定了母親和教練能否完成一天的工作。
最後我罰進了,因為我突然想到,自己已經付出那麽多代價了,我沒有理由去放棄。體育比賽就像人生一樣,你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沒有實習的機會,沒有彩排的機會,比賽過去就過去了,你必須面對這個結果,哪怕你已經付出了所有努力。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是,我們面對這個結果的態度,態度決定命運。
不過我覺得大家參與體育運動,肯定還是希望去贏。我們不要去避諱「贏」這個話題。必須要讓孩子做好兩種準備:勝不驕,敗不餒。當贏了的時候,我們要給他很好地對待,讓他能夠得到心態上的成長;如果失敗了,我們也希望他能夠往前看,繼續走下去。
我覺得只要知道自己後面還有一步要邁出去,就比較容易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了。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心態變成「不在乎」。我們要知道怎麽在各種情況下繼續在乎。
姚明在場邊鼓勵場上球員勇於做自己。圖源:姚基金
讓留守兒童不再「孤零零」
新京公益:你之前提到過留守兒童手機成癮的問題很嚴重,這應該是鄉村體育教育的大問題了,你認為未來應該怎麽做?
姚明:我發現如今孩子們玩手機的情況很嚴重,尤其是鄉村的留守兒童們。我們原來可能想象的是孩子滿山遍野地跑,像個小鹿一樣,但現在不是這樣的,很多孩子一回家就找祖父母要來手機玩。我們甚至觀察到很多農村孩子很少有戶外活動,他們的基本的運動能力,比如速度、耐力、力量並沒有比城市的孩子更好,而協調性、柔韌性、平衡力可能會更差。
手機給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性,最終我們是生活線上下。父母不在身邊,孩子的成長需要怎麽樣去管確實是個問題。我覺得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面對的問題,希望我們社會組織能提供一些幫助,讓孩子們覺得自己身邊有很多人,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可能會好很多。
像我們「體育益未來」體育公益共建的幾個合作基金會裏,也有註重把家長帶上運動場的計畫,讓更多家長明白誰都取代不了他們的作用。我覺得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新京公益:你希望姚基金的「支教誌願者」具備什麽樣的素質,能給孩子們帶去什麽?
姚明:我們從2012年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開始到現在,已經有6512人次來自師範、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在校大學生成為支教誌願者。最初的幾年裏,他們很辛苦,有的誌願者為了去到偏遠的鄉村,坐飛機,倒火車,然後是大巴車甚至是馬車。
我還記得最初一些誌願者他們到了邊遠山區,為了上籃球課,必須一點點把場地搞平整,把一塊塊石子扔掉,還要把籃球場的線畫出來,可能為了一桶畫線的油漆,都要來回趕幾十公裏的山路。好在現在鄉村道路好多了,政府和社會組織也給不少鄉村學校修建了新操場,新加入的誌願者們也不用受那麽多苦了。
想象一下,經過兩個月的支教之後,當誌願者們回到了自己的原來學校,這些希望小學仍然有機會利用誌願者留下的教材繼續鍛煉。等待著自己種下的種子,在遠方慢慢開花,這是一種什麽感覺?
我想很多誌願者未來可能會入職一個條件相對好的學校,但這種支教的經歷對於他們來說很重要。因為這段經歷告訴了大家,我們的國家那麽大,其實有很多地方是不那麽受到關註的,而我們希望籃球季和足球季的誌願者也能夠不停地向四周看,找到那些不被關註的地方,把大家拉進來。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編輯 楊海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