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生態文明|高世楫:把握降碳減汙戰略方向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2024-01-31新聞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室主任高世楫
開欄的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關系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民福祉,必須突破一時一地之囿,謀全域之安、萬世之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我們需要全方位寬領域詮釋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品質發展的深刻涵義,多角度深層次報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理念。中國經濟時報今年開設「生態文明導刊」,聚焦生態保護、「雙碳」目標、綠色轉型、汙染防治等重點內容,進行系統、專業、深入的報道,致力於打造主流、高端、權威的綠色智媒平台。
讓我們陪您一道積極投身於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實踐中,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行程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海楠
過去十余載,圍繞「減汙+擴綠」主旋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扭轉了生態環境品質惡化的趨勢。如今,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正蓄勢待發。
近日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新征程上,必須把美麗中國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對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系統部署。深刻把握和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有助於我們理解從重點抓汙染防治向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遞進過程,認清背後展現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室主任高世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未來十年至本世紀中葉,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把握好降碳戰略方向,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為此需要深耕法治化、科學化制度建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持續取得新進展。
01
十年成就為美麗中國建設
積累了豐富經驗
中國經濟時報:【意見】提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作」,甚至展望了本世紀中葉「美麗中國全面建成」的願景。當前,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有著怎樣的現實基礎支撐宏偉目標如期實作?
高世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域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誌,同時也深刻推動了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第一,環境汙染控制取得巨大成功。過去十余年,人民群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生態環境領域的巨大變化: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幹凈。透過實施一系列專項汙染防治行動計劃、采取一攬子綜合性政策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大幅降低了主要汙染物排放,使中國空氣、地表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創造了環境汙染短期大幅下降的奇跡,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有的。主要空氣汙染物濃度持續下降,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達標比例為64.3%。地表水環境品質穩步改善,重點流域和湖庫水質穩中向好,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升。土壤汙染防治取得初步進展,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
第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中國持續建立健全並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制度以及節能減排考核制度,在政府引導和市場競爭驅動下,推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同時實作減少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汙染和碳排放。全面促進資源循梵高效利用,推動單位GDP能耗、水耗、物耗顯著下降。2012年—2021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26.4%,實作了以年均能耗3%的增速支撐了GDP年均6.6%的增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土地、水和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程度持續提高,資源迴圈和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2020年中國主要資源產出率與2015年相比,提高了約26%。
第三,低碳轉型穩步推進。過去十余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堅持貫徹減汙和擴綠主旋律的同時,也實作了降碳,其中主動實施低碳轉型功不可沒。從「十二五」開始,中國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單位國內生產毛額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振幅列入約束性指標,並采取多種措施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
此外值得關註的是,自2020年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中國就著手構建起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1+N」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也確定了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及相關支撐保障方案。此間一系列來自新能源產業發展和紅利積極釋放。2023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4.5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50%,歷史性超越火電;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其中中國的貢獻率超過了50%。目前,中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電動汽車新增量和保有量等,多年來保持世界第一,等等。
第四,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著力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透過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試點示範推廣相結合等方式,中國初步形成了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個方面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國生態環境領域法治建設紮實推進,不但建立了比較系統的生態文明相關黨內法規體系,而且完善了從【憲法】【民法典】到【環境保護法】等環境保護一般法律和各類特別法律、法規等,並且在強化生態環境司法、行政執法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改變了「環境違法是常態」的狀況。
02
深耕法治化科學化和科技創新
為綠色低碳發展鋪路
中國經濟時報:雖然當前中國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但【意見】也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品質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部份區域生態系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您認為下一階段該如何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目標實作?
高世楫:隨著中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也已進入了以降碳為重要戰略方向,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作生態環境品質全面改善的新階段。要堅持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遷,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取得新進展。
下一步要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彌補短板,在推進低碳轉型過程中,持續深耕法治化、科學化以及加大綠色科技創新力度,用更加科學的決策和對客觀經濟規律的尊重,激發新能源、新技術的產業潛能和紅利,促進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
就法治化而言,我們已經有了比較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嚴格地保護生態環境,依法依規對汙染者問責,依法保護各類主體合法權利,確保汙染防治工作在法治軌域上持續推進。今後要進一步強調以法治化手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從生態文明領域法治建設來看,尤其要強調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監管的法治化,確保以依法監管、科學監管,推進依法治汙、科學治汙,在法治軌域上推進汙染治理常態化、程式化、高效化。推進汙染治理領域的法治化,就是要按照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要求,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環節補齊短板,這也將讓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更加堅實,更加公平高效,同時對整個國家的法治化行程也將帶來巨大推動。
就科學化而言,我們設立排放、督查標準和一系列品質指標均要考慮到客觀性,確保科學性。要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如引入成本效益分析、監管影響分析等,確保環境監管政策符合成本收益原則,並保持與宏觀經濟的一致性。還要更多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確保科學的決策能夠落地實施。比如中國過去十年建立起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技術水平最高的生態環境監測網,形成了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享的一整套監測體系,這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條件。
加快綠色科技創新,不僅能夠收獲綠色新賽道的產業紅利,還能為傳統產業低碳轉型提供新動力,促進經濟社會實作整體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高品質發展。綠色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綠色低碳發展也將成為中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須按照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國家創新體系,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作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發展。
當然要認清,我們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稟賦還存在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經濟效率偏低「三偏」問題,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現實地處理低碳轉型和保護發展的關系,這也將是下一步的重點所在,客觀上也印證了加大綠色科技投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然性。
從中國在資訊通訊產業、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等領域實作產業和技術快速追趕並進入世界前沿的成功經驗看,我們的企業學會了如何面向市場競爭組織創新活動,政府學會了如何推進國家創新體系重構以支持產業創新發展。透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理順機制、加大投入,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巨大的實力,繼續在綠色低碳領域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促進綠色科技創新,以綠色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持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實作高品質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會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公共產品,為共同建設清潔美麗世界作貢獻。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 監 制丨王 輝
監 制丨 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