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圈」出家門口的幸福
新華社記者
商務部組織開展的「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節」正在舉行,「百城千圈萬企」聯動,便利居民美好生活。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近年持續走實走深,目前全國所有省份、一半以上地市已經行動起來,試點地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斷「圈」出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盤活資源最佳化空間布局
在福建廈門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群,年逾花甲的居民陳鳳素向記者分享了她的生活時間表:早上到樓下菜市場買菜,上午到中山公園與同伴唱歌,下午把在人防隧道活動空間參加近鄰課堂小主持人課的孫女接回家,晚上到雙十中學操場散步鍛煉……得益於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所有這些都在她步行10分鐘範圍內。
近年來,各地盤活閑置資源,透過調整或相容土地用途,建設社群商業設施和活動空間。鎮海社群透過街道、社群與廈門市國防動員辦公室等多方共建,利用原本閑置的人防隧道打造包含人防科普長廊、近鄰課堂等功能場所的活動空間;重慶九龍坡區民主村社群結合城市更新,提高老舊建築、設施使用效率,實作「一點多用、一店多能」;浙江寧波江北區大閘社群將附近菜市場晚上近100個閑置停車位與社群居民共享,緩解社群夜間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廈門思明區鎮海社群在鴻山人防隧道活動空間舉辦的近鄰課堂文藝匯演(2024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付敏 攝
在重慶南修區西城街道金科世錦城小區旁,「潮汐攤區」幹凈整潔,沿人行步道一溜排開,很多居民在此挑選新鮮蔬菜。
去年4月以來,南修區探索在小區周邊等區域設立「潮汐攤區」,目前已設定攤區31處、攤位2100余個,引導瓜果農、流動菜農、經營攤販免費入位規範經營,實行「攤位+攤主自治」模式,早中晚定時、規範定點、統一管理。「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新鮮瓜果蔬菜,也有助於規範流動攤販管理。」南修區城市管理局局長姚濤說。
重慶南修區金科世錦城小區旁的「潮汐攤區」。新華社記者劉梓桐 攝
多維創新推動品質提升
在寧波明珠社群,多樣的便民活動成為居民生活日常。每年舉辦2次鄰裏節推動文化藝術進社群,將每月10日設為便民服務日集中提供理發、牙齒檢測等服務,每周二的明珠心坊提供免費心理咨詢服務……
「多彩活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而鄰裏中心多元化的場景幫助促進了鄰裏社交、親子互動和居民個人素養提升。」明珠社群居民周先生說。
行走在社群鄰裏中心,朗讀聲、鋼琴聲、打籃球聲此起彼伏。鄰裏中心營運主體寧波萬策商業營運管理有限公司品牌中心總經理金小剛介紹:「除了少兒文教中心、社群型全民健身中心,這裏還有一米菜園、共享廚房等,今年計劃建設屋頂農場,透過更多場景創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寧波明珠社群居民在鄰裏中心社群型全民健身中心打羽球(2024年1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曉潔 攝
重慶將城市文旅計畫引入社群,例如北碚區朝陽街道打造作孚圖書館、社群藝術館等,集便民服務、生活美學展示功能於一體。全國範圍看,商務部去年11月啟動「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節」,部署各地開展各種便民服務活動,品質商品、綠色智慧家電等進社群受到青睞;騰訊升級全國首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囊括300多個城市和40多類便民網點;社群鄰裏節、購物節等在多地輪番上演……
隨著智慧化技術和設施、智慧服務平台的推廣套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便捷水平也不斷提升。例如,浙北大廈集團有限公司參與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智慧商圈建設,發展網訂店取、自動售賣等新模式;杭州紅梅社群建設數位駕駛艙,居民透過手機App可享受公共場所預約、送餐送貨、康復護理等服務。
問需於民補齊民生短板
為更好補齊民生短板,寧波大閘社群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中註重調研,形成「紅、黃、藍」三色清單,分別收集居家養老設施布局意見、居家養老服務內容意見、關於嵌入物業服務的意見,以摸清居民養老需求。社群黨委書記林開芳介紹,2022年至今社群針對清單舉行微協商36次,開展微服務600余次,推動大事小情的解決。
廈門鎮海社群黨委書記黃鈺綏介紹,社群持續開展「近鄰·思民」專項行動和「近鄰茶話會」懇談活動,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針對居民多樣化、差異化需求,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記者走訪過程中,多名受訪者表示,有些老舊社群采取點狀分布的街坊商業模式和條狀結構為主的底商模式,希望進一步加強招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
對此,多地持續探索。例如,廈門將老舊小區改造、城鄉社群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結合,10多個部門在用地用房、財政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撐保障;浙江完善多圈一體化建立機制,推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健康健身圈、快遞服務圈等「圈圈融合」「一圈多能」。
「企業在其中也可發揮作用,打造社群商業空間,統一招商營運管理。」寧波萬策商業營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家輝說。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新增一批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擴大便民生活圈覆蓋範圍,打造更多民生服務計畫,把便民生活節活動延長到春節後的2月底,鼓勵各地結合年貨置辦、廟會燈展、迎春送福等開展活動。(記者張曉潔、謝希瑤、付敏、劉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