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向實作功能全面升級,今年上海兩會上,如何提升上海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成為代表們關註的話題。
根據1月22日釋出的【2023上海科技進步報告】,2023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預計4.4%左右;全市財政科技支出528.1億元,比上年增長36.7%。
對於今年的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重點,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聚焦前沿交叉領域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研究。同時,加快設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基礎研究先行區
上海在全國首設「基礎研究特區」,近年來持續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基礎研究先行區」。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接受采訪時表示,先行區的本質,是把原來對於基礎研究計畫的評審、挑選中過於細化的要求進行升級,更加註重選人而不是選計畫。宋揚說:「這一舉措與上海基礎研究越來越向前沿、向無人區拓展的規律相符合。基礎研究的關鍵還是在於人,希望透過先行區能選到一批有潛力、有能力、有基礎、有情懷、有追求的優秀科學家,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長周期的保障。」
談到基礎研究,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強調了對年輕人的支持。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30歲左右正是一個人出成果的時候,所以更要大力支持年輕人大膽創新,「不能扼殺年輕人的好奇心」。
在24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專題審議會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所務委員、研究生部主任史迅發言時說,如何加強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是加速上海向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邁進的關鍵。
他建議加強對上海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最佳化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強各類創新主體的分工合作和統籌協調。進一步加強圍繞上海市三大產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強化頂層設計,加強未來技術的預判和路線圖研判。加強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扶持力度。
史迅舉例說,以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為例,對基礎研究的起步階段非常重要,建議進一步加大計畫的支持強度,擴大資金面,不斷提升計畫管理的科學性,一定程度上簡化申報材料的要求。在他看來,目前上海企業在基礎研究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太夠,投入偏少,要引導更多前沿領域和新賽道的企業加入,有研究機構和企業聯合成立團隊,幫助解決基礎研究當中的問題,形成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雙軌執行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科研計畫總體布局。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凱捷也參加了上述專題審議會。她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接近了,未來「雙向奔赴」的速度會不斷加快,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產業界向高校、科研院所發出清單、發出問題,然後透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攜手去補上短板。
而對於那些充滿不確定性的前沿領域,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可能需要攜手設立一些具有寬松環境的氛圍,比如不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標要求,不用在三五年時間內要求一定出什麽成果,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允許失敗。「比如這次政府工作報告裏也提到了,加快設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成果轉化堵點怎麽破
將研究成果實作轉化套用,是創新生態中的重要環節。今年兩會上,成果轉化也成為代表們提及的高頻詞。
在上述專題審議會上,趙東元圍繞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發言。「我的科學研究一直致力於把功能介孔材料創制的基礎研究向套用轉化。對我們科學家來說,優秀的論文和實驗室中寶貴的成果,不能讓它們光躺在雜誌上、睡在電腦裏,他們應該走上工廠的生產線,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最終變成讓國家經濟發展的拳頭產品,這才是真的成功。」他說。
他還表示,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已經做了很多努力。然而現階段,連貫性、合理性、真正符合科技規律、可操作性的政策還不健全,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要走的路還有點長,需要的時間還有點久。「科學研究沒有快車道,但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有快車道。要把科學研究上花的時間在科技成果轉化上趕回來。「
趙東元建議,一是要做好法律方面的保障。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繞不開智慧財產權問題。二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政策賦能,市場化執行。因為科技成果轉化也是一門學問,專業性很強,光靠政府機構、高校、科研機構的行政人員來做遠遠不夠,也沒那麽專業。「可以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技術方面的智慧財產權就更加重要,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造成惡性競爭,科創企業甚至無法繼續發展乃至倒閉。也迫切需要營造全民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氛圍,尊重知識、尊重智慧財產權、尊重發明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技術交易所董事長謝吉華對記者表示,雖然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關註度在不斷提高,相關扶持政策也接連出台,但在成果轉化計畫落地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困難。
以專註於天使投資的投資機構為例,首先,這類投資機構對於科技成果的挖掘沒有統一路徑,且對於成果的技術價值及未來的產業化運用存在多方面的困惑;其次,投資於早期科技成果轉化計畫存在報酬周期長、風險程度高的客觀事實,這對於機構的資金募集存在較大難度,直接影響了機構的目標定位與長期發展;最後,扶持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也往往存在申請要求門檻高、手續過於煩瑣的普遍情況,進而大大影響了政策的落地效果。
他在上述專題審議會上說,科技創新是一個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初期投資風險極高。而天使投資作為科創金融體系中的早期資金,在推進上海創新策源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國際上天使投資也是保證科技創新強度及推進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議進一步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創中心的優勢,加大對天使投資的引導和支持。包括但不限於成立科技金融智庫或研究院,從研究與實踐兩個維度推進天使投資對早期科技成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