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圓桌丨新型電力系統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構建相應的體制機制?

2023-12-29新聞

會議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攝

今年以來,中國加快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改革,推動關鍵技術、核心產品叠代升級,可再生能源發展實作新突破,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正加速高品質推進。

當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構建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和市場機制?要如何在安全可靠、綠色低碳和經濟高效三者中尋求平衡?

近日,在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承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支持的「電力圓桌」2023年終會議暨能源政策研究年會上,多位專家就上述熱點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要建立健全與新能源主體地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

當前清潔能源裝機比例已經超過50%,這對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原董事長陳進行指出,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是要建立健全與新能源主體地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對此他提出了四點建議:

第一,要堅持「先立後破」和「安全充裕」原則,傳統能源的結束要建立在新能源發展基礎上、建立在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基礎上,逐步實作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統籌大電網、分布式、微電網建設,增強系統韌性、彈性和自愈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品質。

第二,要大力發展儲能,積極開展儲能新材料、新工藝研發,在統籌傳統儲能和新型儲能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在發電側、電網側、用電側分類套用容量大、效能優、造價低、壽命長的電化學儲能裝置和壓縮空氣儲能等其他儲能裝置,同時,積極探索建立支撐新型儲能高品質發展的商業模式。

第三,推動碳減排取得「實質性」突破,聚焦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CCS、CCUS以及固碳技術的研發力度,著力二氧化碳就地收集就地轉化,生產改性甲醇、制氫,生產化工材料、建築材料、生活用品等產品,推進煤電實作由單一發電功能向風光火儲、生物質摻燒、固廢處理、汙水處理、二氧化碳利用的能源環保綜合迴圈經濟平台轉變,進一步減輕煤電對新型電力系統的經濟負擔,更好地發揮煤電的保供、兜底、讓路作用。

第四,要做到高效協同,透過「雲大物移智鏈邊」等先進數位資訊科技的套用,實作電力系統高度數位化、智慧化、網路化,持續提升發電側、負荷側調節能力和電網側配置能力,實作各類能源互通互濟、靈活轉換,供給側與需求側融為一體,激勵與響應高效協同。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更多發揮市場「無形之手」作用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應該更多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這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基於市場的機制。」

談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變革,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衛斌表示,一方面需要與電力市場激勵相容的市場設計,另一方面需要有針對性的政策發揮作用,兩者之間協同作用,最大程度發揮各種資源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最後高效建成新型電力系統。

林衛斌表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重點實作四個方面的市場機制創新,一是創新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市場機制,二是創新推進煤電轉型的市場機制,三是創新促進儲能多套用場景多技術路線規模化發展的市場機制,四是創新推動使用者側參與系統調節的市場機制。

然而,中國在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中,依然面臨很多挑戰和難點。中國能源研究會雙碳產業合作分會副秘書長張葵葉分析稱,核心是能源保供安全、生態環保,且經濟上能算得過賬,這就不僅需要在相關技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還需要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體制機制,尤其是在電力市場建設和市場機制創新、電價機制創新、相關商業模式創新等多角度思考,從而讓新能源發展更快、更好。

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健也指出,新型電力系統下電力市場面臨三大挑戰:適應新能源大規模參與的市場機制仍需完善、保障電力安全可靠供應的市場機制亟待建立、合理的價格形成與傳導機制有待健全。

李健認為,新形勢下,需要創新引領新型電力體系發展,叠代創新電力市場模式,統籌保障安全、經濟、綠色多元目標的實作。需要堅持系統思維、頂層設計、協同推進,加快市場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保障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順利推進,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建議各方聯合開展研究,著力從服務新能源高品質發展、清潔高效發揮傳統電源安全保障作用、積極促進需求側資源利用,以及價格形成與系統成本傳導等四個方面,加快形成建立一系列關鍵機制和舉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