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思琦 符暢 文藝 薛江華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1月24日上午,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18位元廣東省政協委員圍繞「百千萬工程」、創新驅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關鍵詞」展開熱議,為推動廣東高品質發展建言獻策。
助推「百千萬工程」跑出加速度
當前,廣東正以「頭號工程」的力度紮實推進「百千萬工程」。多名省政協委員圍繞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各抒己見、集智聚力。
省政協委員、民進省委會副主委、江門市副市長周佩珊建議,廣東依托特色資源,推動「山」「海」共進。她認為,一方面要念好「南嶺」經,全力打造嶺南特色「土特產」品牌,全域推動和美鄉村旅遊。另一方面,念好「南海」經,完善貫通沿海交通網路,強化提升沿海港口設施,打造沿海鄉村現代化新廣東,做大做優做強海洋文章,為海洋強省建設註入新活力。
省政協委員、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余惠勇把目光投向廣東豐富的水果資源。「廣東擁有40多個水果品類,超過130個水果單品。然而廣東果業依然面臨結構單一、品種老化的問題。」他建議,要進一步最佳化品類結構,升級優良新品種,如結合自身優勢,推進小品類品種種植,重點發展差異化單品如米蕉、新品種如泰國金柚、小單品如藍莓、地域性單品如黃皮等。
增強創新活力 驅動產業發展
「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對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意義重大。」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韓恩厚提出,新型研發機構在起步後如何「活下去、活出彩」值得進一步探討。他建議,強化在戰略和前沿領域的集群式科研攻關,推動產業鏈薄弱環節及「卡脖子」技術「集群式」突破。加速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協同發展。構建高品質人才引育生態,持續做好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和激勵。
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趙心竹提出「大力推動廣東民營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建議。「數位化轉型是廣東民營企業貫徹新發展理念、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實作高品質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趙心竹建議,完善全鏈條政策保障,搭建全要素支撐體系,打造全流程配套服務。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省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歐壯喆建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增添新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如何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塑造傳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形象?
省政協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吳學明認為,要充分發揮青年生力軍作用,向世界展現一個進入新時代的大灣區。為此,他提出廣東要加強與香港、澳門的合作,共同推出促進青年交流的「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行」計劃;發揮青年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將緊貼時代的創意構思融入傳播內容中,以豐富多元、與時俱進的傳播形式講述「灣區故事」。
省政協委員、澳門日報總編輯崔誌濤認為,要加速推進琴澳一體化發展,增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動力。他建議,要推進產業發展,健全完善「四新」產業政策支撐體系,持續引導更多優勢資源進駐;加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聚焦澳門居民關心關切,以點帶面創新突破,推進與澳門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有序銜接;構築就業創業新空間,加快營造合作區優質宜居宜業環境,吸引更多澳門居民在合作區生活就業。
推進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必須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作為外經貿大省,廣東應積極發展‘海外廣東’,進一步提升廣東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省政協委員、省知聯會副會長李青表示,廣東已深度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但尚未在全球產業鏈、國際標準和規則體系中掌握足夠的話語權、控制權。新的國內國際形勢對廣東對外開放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李青建議要推動構建「以我為主」的新發展格局,做好「海外廣東」戰略布局。
擴大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離不開法治護航。「近年來,廣東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較快,但也要看到,當前涉外法律服務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省政協委員、台盟廣東省委會常委潘蘇建議,進一步完善制度機制,在提高涉外法治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加強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培養,加大力度支持廣東省律師事務所和法律服務機構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