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理響中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辟人類文明新形態

2024-07-16新聞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也是歷史前進和時代發展賦予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守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發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剛健激越,在賦予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精神力量的同時,開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築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行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從歷史上看,自夏商周開始,華夏民族在中原地區形成的天下觀框架下,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經濟上不斷互相促進、文化上彼此豐富、血緣上不斷融通,在中華大地逐漸形成了四海之內天下統一的民族格局。自新中國成立後,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族在政治與法律上獲得了平等的主體地位,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繼續承繼中華文化大一統傳統,在社會主義的大家庭中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系。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十二個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為各民族共同奮鬥、投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靈魂所系,是文明延續的主體力量,文化的基本特質決定了文明的基本範式。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與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的古典智慧倡導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實作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融合。這種古典的智慧決定了中華文化兼收並蓄、包容開放的基本特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並蓄的特質與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歷史視野克服了西方文明主客對立思維下「傳統」與「現代」的斷裂,以相互契合、彼此成就鞏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準確回答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什麽」「為什麽」「從哪來」「到哪去」的價值追問,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文明結構的平衡有序影響著整個文明有機體的健康執行。在資本邏輯與「主體中心主義」思維的主導下,物質文明被視為文明發展與進步的唯一衡量標準,以至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都隸屬於物質文明。這種文明結構的失衡造成了文明執行的紊亂。因此,在資本主義現代社會呈現的文明景觀中,一方面是物質世界的豐裕,另一方面卻是民主法治被金錢腐蝕、人的精神世界匱乏、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生態環境惡劣等問題日益嚴重。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從而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其中,以新發展理念推動的物質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物質支撐;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制度基礎與政治保障;與物質文明高度契合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智力支撐與思想保障;現代高品質發展的社會文明透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實踐舉措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序前進;綠色永續的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持續發展的自然前提。「五個文明」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在動態平衡中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全面進步。
推動人類文明和諧有序發展
文明形態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文明內部與外部的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往過程中,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範式與話語系統,以獨有的包容性與和平性積極打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人類文明和諧有序發展。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彰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形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長久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肆鼓吹「文明沖突論」,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的劃分置換為文明的差異,將文化與意識形態對抗融入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等領域。這其中既反映了西方社會資本全球擴張的現實需求,也反映了西方社會對於資本主義文明走向衰落的不甘與憂慮。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催生了現代文明,而未來的社會主義文明是在汲取資本主義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上建立的。雖然從歷時性上來看,社會主義文明取代資本主義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從共時性視角出發,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文明又將以不同的態勢長期共存、相互影響。冷戰的歷史證明,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範式並不利於人類文明的健康有序發展。只有放棄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思維範式,才能在認識中揚棄,在學習中超越。新時代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文明的高頻互動、深層互動。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東升西降」的國際形勢變化,立足自身實際,不斷汲取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以豐富社會主義文明,以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為依托,用合作取代對抗、共贏取代獨占、包容取代排他作為交往原則,處理兩種不同制度文明之間的交往,透過文明交流互鑒積極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走進人類文明的中心,持之以恒地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要某一種文明能適應本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能得到本國人民的支持與擁護,就是人類文明結出的璀璨花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以和為貴」「協和萬邦」「求同存異」「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在同世界各民族交往的過程中始終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其他文明,以深邃的歷史眼光關註全人類的根本福祉與命運走向,透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反對單邊主義、提倡多邊主義,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等現實舉措,努力實作世界各民族文明之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胸懷天下,命運與共」是中國共產黨面向世界、倡導不同文化價值觀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寬廣心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相互尊重、兼收並蓄、共同發展,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價值指向。
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真正的共同體」作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交往的前提與必然產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便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給世界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裏,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在人類命運同心同向的時代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應運而生。區別於資本主義構築的「虛幻共同體」,在思維範式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主客二分思維,消解了「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中心與邊緣」等傳統刻板的文明格局劃分,以文明交流互鑒取代單向度的文化輸出;在現實指向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是聚焦於某一個民族或某一種文明形態的特殊利益,而是關註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追求與實作的是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與福祉;在價值追求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並非作為淩駕於全人類以及一切時代之上的終極價值,而是凝聚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價值共識,反映的是全人類的普遍願望與共同心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統籌下,不同文明形態的國家、民族、個人均被視為平等的主體,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實作共生與共榮。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獲得了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人民的「共情」,成為中華文明同世界各民族文明交往的「共識」。
從事實上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與踐行扭轉了長久以來非西方文明因「喪失話語權」而造成的弱勢地位,為各文明交往提供了平等發聲的平台,打破了資本邏輯在文明交往中的絕對統攝力,為解決文明沖突與矛盾設定了緩沖地帶。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以實際行動持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發展,讓人類文明在新形態中不斷開出璀璨花朵。
(作者系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稽核:李建軍
責任編輯:陳茜
網路編輯:王晏清
作者:陳智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7月16日第29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