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美國青年在行走中感知中國

2024-07-15新聞
本報記者 張 妮
編者的話:為進一步落實「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重要倡議,今年6月—7月,多個美國青年存取團受邀來華交流。在「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約500名中美各界青年相聚福州,續寫跨越百年的中美「鼓嶺情緣」;美國青少年「青春同行」交流團的近190名美國師生走進多個城市,體驗北京中軸線騎行,遊覽杭州西湖風光,參加「留學上海」交流會;來自美國塔爾薩大學、哈佛大學的師生則與中國石油大學的師生在北京共度為期兩周的「未來綠色能源領袖」夏令營……在輕松、友好、開放、包容的氛圍下,美國青年在行走中感知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采訪中,他們向【環球時報】記者如此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
在晨間習練太極拳、八段錦,與剛結識的朋友一起打桌球、籃球和棒球,在青年集市體驗中國非遺,在鼓嶺種下中美友誼樹……近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福建省人民政府、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辦的2024「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在福州等地舉行。約500名中美各界青年共同參加音樂會、「茶與咖啡對話」、紀錄片展映等約50場活動,成為今年舉辦的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中美青年交流活動之一。正如「鼓嶺之友」代表、穆藹仁家族後人穆言靈女士所言,「深厚的友誼不一定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建立,有時候,可能一天、一周內,友誼就會發生。」
穆言靈:探尋鼓嶺歷史
福建的避暑勝地鼓嶺見證了中美人民的友誼傳承。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及歐洲國家的外交官、傳教士、醫生、教師等來到鼓嶺工作、生活,增進了中外人民的相知相親。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友人的後代來鼓嶺尋根交流,「鼓嶺之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友誼到底是什麽?字典裏說友誼是一種持久的感情的狀態,包括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與他人共度時光、相互信任,這一切都出現在鼓嶺」。據穆言靈介紹,她和丈夫穆彼得第一次來鼓嶺是2015年,目的是為丈夫尋根。穆彼得的父親穆藹仁1940年從美國來到福州擔任中學英語教師。二戰期間,他加入美國「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戰。二戰後,穆藹仁在美國結婚,1947年他與妻子前往福州,沒過多久生下穆彼得。幾個月大的穆彼得被裝在籃子裏挑上鼓嶺。
「鼓嶺總是有海上吹來的涼風,夏天涼爽宜人。很多外國人在鼓嶺工作了30年、40年甚至50年,外國醫生開設診所,免費幫當地村民看病;老師教當地孩子讀書;鼓嶺本地人為他們提供各種肉類、蔬菜,在台風刮倒房屋後幫他們重建」。穆言靈說,「我們的祖輩後來離開了鼓嶺,但我們這代人再次回到這裏。我們還組建了一個團隊研究鼓嶺文化,從博物館、圖書館找到了數千件檔、照片、報紙和日記,探尋鼓嶺的歷史」。
「這是我第一次到中國,也是第一次聽到鼓嶺的故事。正是那代人培養了中美之間的友誼,我們現在才能這樣對話。」美國楊百翰大學大四學生哈莉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她的專業是城市規劃,她發現,中國人口多、城市大,高鐵等公共交通比美國發達。「我非常期待有機會在中國體驗高鐵,還計劃明年來中國讀碩士。如果有更多美國年輕人來中國學習,真的會促進交流和改變。」
卡拉:我聞到了茉莉花香
卡拉·卡納萊斯是一位歌劇演唱家,也是美國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高級顧問兼文化交流特使、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中心研究員。鼓嶺之旅,她不僅帶來精彩的歌劇表演,還邀請了幾名美國大學生和藝術家朋友同行。「我來到福州的第一天,就在歷史文化街區看到一個年輕女孩頭上戴著漂亮的鮮花。我覺得太美了,便攔住她合影;當我在這裏的劇院聽到【茉莉花】的時候,我似乎聞到了花香」。卡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親身經歷是很不一樣的體驗。「就像你之前讀了一本童話書,當你真的去了童話裏的地方,無法想象那種感覺有多特別。」
「人們常說,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但我不這樣看,人們的共同點其實是共同的感受,我們可以感受到愛、疼痛,音樂等藝術可以讓我們去理解共同之處,並團結在一起,更好地看待我們的不同,這就是為什麽我堅信藝術的力量。」卡拉說。
武當傑克:傳承武術文化
一襲道袍,身形高大,長發盤在頭頂,這個頗有仙風道骨的西方面孔在交流周活動中引人註目。每天早上,34歲的武當三豐派十六代武術傳人傑克·平尼克都會帶著中美青年一起學習太極拳、八段錦。傑克用流利的漢語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為尋找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學習中國武術,他2010年從美國來到武當山,參加了為期5年的傳統武術國際培訓班,2014年畢業後開始當教練。他在美國、加拿大收了不少徒弟,還在多個社交媒體上以「武當傑克」的網名開帳號,做線上教學和直播,吸粉無數。
「我最明顯的改變是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都有很大提升。中國武術能幫助很多人改善身體,釋放壓力,找到自己,我來交流周也是希望推廣武術文化」。談及未來計劃,傑克說,「我教了很多學生,但還沒有教出一個‘教練’,武當文化要傳到下一代,需要系統教學。我期待它能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