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撤銷原武裝部隊總司令紮盧日內的職務,換上原陸軍總司令西爾斯基,這件事引發的爭議還在繼續;但澤連斯基的目標顯然不是紮盧日內一個人,而是整個烏軍的領導層。
在紮盧日內之後,澤連斯基隨後又撤銷了總參謀長沙普塔拉的職務,換上了國土防禦部隊的負責人巴吉列維奇。不管是西爾斯基還是巴吉列維奇,他們最大的優點,可能不是軍事能力,而是「絕對的忠誠」。
現在已經有人開始在網上鼓吹西爾斯基的能力,甚至還搬出了兩個「經典戰例」:基輔防禦戰和卡爾可夫反擊戰,主打一個「只要西爾斯基上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如果光靠一兩個戰例就能證明西爾斯基能夠力挽狂瀾,那麽其他的戰例,就能證明他是一個「貨物200將軍」:不管是2015年的傑巴利采沃圍殲戰,還是後來巴哈穆特攻防戰,都能「證明」他在讓士兵去送死這方面的能力很強。
所謂「貨物200」,是俄烏雙方都使用的代號,指代「陣亡的士兵」,而「貨物200將軍」據說就是西爾斯基在基層烏軍中的綽號。
至於巴吉列維奇的能力,也有觀察人士建議參考一下「馬利烏波爾防禦戰」,當時巴吉列維奇是主要指揮官之一。
有觀察人士認為,相比於軍事能力,西爾斯基和巴吉列維奇更加優秀的是他們的「絕對忠誠」,這個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紮盧日內反對烏軍在巴哈穆特進行血腥的消耗戰,為接下來的反攻節約人力和資源,但澤連斯基則希望巴哈穆特堅持下去,成為烏克蘭爭取西方援助的「精神堡壘」,而西爾斯基而忠誠地執行了澤連斯基地命令,將大量軍隊無情地投入到這個血肉磨盤中。
所以,澤連斯基改組軍隊的指揮層,首先看重的大機率是忠誠,而不是能否真的有傑出的軍事能力。事實上,現在烏軍需要的,可能也不是傑出的將軍,因為他們的人員、裝備和資源,已經匱乏到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程度,不管是紮盧日內還是西爾斯基,都無法改變俄烏沖突的勝負天平,正在向俄羅斯傾斜的事實。
烏軍在阿夫迪夫卡的形勢相當被動,用烏軍官員的話說,「俄羅斯人正從四面八方包圍這個地方」;不少觀察人士認為,這個地方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巴哈穆特」,與此同時,烏軍在前線的人力資源正在枯竭。
有西方媒體披露,烏軍部署在前線的營,普遍都缺乏足夠的作戰人員,有的營只有滿編的35%,甚至有的營只有40余人,一名烏軍指揮官告訴西方記者,「他們缺乏足夠的人手,很可能會面臨2022年俄軍在卡爾可夫時的局面」。
當然,如果依舊有人堅信「只要西爾斯基上任,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們也沒有辦法。俄烏沖突打到今天這個地步,幾乎沒有人相信烏克蘭還能給西方帶來更多的利益;紐約時報甚至呼籲烏克蘭在反攻失利後的最佳選擇,就是與俄羅斯談判,利用手裏還有一些作戰能力的籌碼,與俄羅斯討價還價。
然而,不是所有的西方勢力都相信停戰是烏克蘭的最佳選擇,他們堅持要烏克蘭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這大概是澤連斯基必須建立一個「絕對忠誠」的烏軍指揮層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