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年輕人開始與人工智慧談戀愛?

2024-07-25新聞
文 | 林晶珂
近日,ChatGPT的DAN(Do Anything Now)模式在社交媒體掀起討論熱潮,「與人工智慧戀愛」的相關話題累計播放量超8000萬。除了探討AI男/女友永遠線上的陪伴,更加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對於「Z世代」,數位親密關系意味著什麽?
和DAN的對話界面,圖源網路
如今,數位技術正將我們帶入哲學家莫裏斯·梅洛-龐蒂所描述的「具身性」時代。快速叠代的人工智慧套用、層出不窮的可穿戴裝置打破了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延伸了視覺、聽覺、觸覺與知覺,也在重新塑造「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年輕人)對於親密關系的理解。
據媒體報道,「Z世代」的網戀接受度達9成以上,異地戀接受程度超過70%。透過電話、網路聊天維系的線上親密關系越來越普遍,不少人甚至樂於擁有純粹數位化的親密體驗。
事實上,數位親密關系並沒有脫離傳統親密關系的「熟悉」範疇,仍然表現為兩個人或群體內使用的相似話語符號。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闡釋的,「時間裏、多方面、經常的接觸」「無數次的小摩擦裏陶煉出來的結果」。現在,一個人要告訴另一個人一件事,他們之間的關系越親密,溝透過程越簡略,透過60秒的語音、幾個表情包,甚至只需要「拍一拍」「戳一戳」等暗示,很多事都可以心領神會。
與之不同的是,數位技術延伸了傳統親密關系的距離,將身體在場轉換為聊天室、視訊、直播、遊戲的互動「在場」,打造出一種更純粹的情感關系。研究發現,「Z世代」的數位社交同時兼具親密性與輕量化特征。
一方面,他們更容易對線上陌生人給予信任、快速破冰,組建各種「搭子」,相互吐露個人煩惱,甚至作出寄禮物、點外賣等實際關懷行為。哪怕與朋友、家人、愛人相隔甚遠,遠到三次元與人工智慧「紙片人」的距離,仍可以共享一個很近的心靈世界。
社交媒體APP的「找搭子」功能
另一方面,數位親密互動快捷、反饋及時、碎片化、低成本,不需要參與者投入整塊的時間,不需要遵循嚴格的社交禮儀,不需要摻雜過多的工具理性。相隔千裏的人一起看視訊、聽音樂、養寵物、玩遊戲,僅僅因為快樂,能夠給予彼此情感支持。
在部份「Z世代」參與的亞文化社群中,不少親密伴侶保持著比傳統親密關系更強的邊界感,從不交換年齡、職業、學歷等私密資訊。有學者將之形容為一種「相互自我剖白」的實踐,一種負累更少的「互訴衷腸」。這種既純粹又輕量的親密關系打造了一個輕易跨過社交界限的「安全空間」,大大減少溝通的時間、經濟、精力成本,對於「I人」群體格外友好。
此外,在瞬息萬變的數位社會,「Z世代」還需要透過數位親密關系的實踐來「錨定」自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Z世代」成長的二十余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增長顯著,城鄉流動占比進一步上升,省際人口分布的馬太效應更加明顯。也就是說,「Z世代」求學、工作、成家的生活軌跡不再局限於出生地。無論是短途旅行還是長期更換居住地點,「流動」以及隨之而來的人際關系「變動」都成為常態。
這種流動帶來了日常生活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使得僅僅依托於血緣、親緣與地緣的傳統親密關系容易變得乏味、脆弱,甚至走向消逝。某種程度上,虛擬的數位親密關系填補了這種情感空白。無論是與異地的朋友線上連麥,還是「雲」養一只寵物,或者尋找親近的「陌生人」,數位親密得以讓他們進入自在的話語體系、松弛的社交空間,並實作情感流露。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位技術正從單點突破進入創新集群演變、擴散速度加快的爆發期。對和數位技術共成長的「Z世代」,數位親密關系的出現可能是人際關系媒介化的趨勢之一。
只是,高度參與的、持續投入的數位交往雖然可以塑造具備能動性的主體意識,但是數位親密關系仍將不可避免地對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產生沖擊,影響到日常生活中的更多獲得感。這恐怕也是我們在觀察數位親密關系時需要清楚認識到的。(作者是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