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在回歸祖國25年來,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釋出後,與內地聯系日益緊密,在多方面取得顯著發展。近日,三位澳門人士向我們講述了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的工作、科研、創業經歷。
有著15年教齡的婦聯學校副校長呂綺穎,見證了澳門教育資源的不斷投入和愛國愛澳教育的紮實推進,以及與內地學校交流的日益增多;畢業於同濟大學的澳門科大85後青年學者陳悅,則致力於將內地成熟經驗引入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同時感受著澳門國際化、開放性且受雙重支持的學術科研環境;澳門第一個互聯網企業「澳覓APP」創始人江海濤,自大學以來就一直紮根澳門,從銀行跨界到互聯網創業,歷經諸多挑戰,在澳門開創行動網際網路事業。
他們的人生故事,如同一幅多彩畫卷,生動呈現出澳門在時代浪潮中的發展軌跡,為澳門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與深刻思考,也為我們深入了解澳門提供了珍貴的視窗。
「澳門90%是私立學校,但都用了統一的語文、歷史、公民等教材」
對話人:澳門婦聯總會副理事長,婦聯學校副校長呂綺穎,15年教齡
觀察者網:呂老師好,我註意到20日當天您也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現場,聆聽了習主席的講話,有什麽感受?
呂綺穎:20日當天在現場聆聽了習主席的講話,深感振奮。習主席在前半部份提及五年來澳門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這充分展現了對澳門發展的肯定,也高度認可了 「一國兩制」 這一制度的優越性。對於澳門居民而言,這無疑是極大的鼓舞,彰顯出習主席對澳門發展的殷切關懷以及對澳門長遠布局的深謀遠慮。
講話後半部份對澳門未來發展提出四點要求,其中兩點令我印象尤為深刻。
呂綺穎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就職典禮現場 本人供圖
首先,強調以人民為中心,這是對特區政府的勉勵,要求切實解決居民最迫切、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要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深刻體現習主席的為民情懷。盡管澳門人口規模相較於內地較小,但澳門居民的生活福祉始終被中央領導人惦記於心。回顧五年前,習主席親臨澳門政府綜合服務中心,深入了解電子政務及民生服務狀況,可見澳門市民生活在其心中的重要地位,這讓普通澳門居民倍感溫暖。
其次,因為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並在澳門承擔青年工作,對講話中關於青年的部份感觸頗深。習主席指出澳門青年是澳門的未來,是建設澳門和國家的新生力量。他與不同青年的接觸,了解澳門青年在各個領域的出色表現,這不僅體現出中央及習主席對澳門青年寄予的深切期望與關心,還特別提到澳門青年可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自我。這正是澳門 「一國兩制」 優勢的有力彰顯,澳門青年能夠參與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國際活動,發出澳門特區青年的聲音,在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中擔當起重要使命。這也讓我們對澳門未來青年發展滿懷希望與信心,進一步堅定了教育工作者做好愛國愛澳傳承工作的決心,增強了使命感與責任感。
觀察者網:從您的教育工作經歷來看,您覺得澳門這幾年的教育事業有哪些發展變化?
呂綺穎:
我小學在廣東就讀,中學起在澳門學習生活,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現在已經15年了,期間,先是在我的母校濠江中學當了9年英語老師,之後轉到婦聯學校。其實我之前就在婦聯參與一些義務的社會活動,後來因為婦聯學校建了新校舍,學生人數也快速上升,教學行政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婦聯就邀請我加入這個學校,那麽我現在負責對外聯系,包括統籌每年學校向教育部門申請的教育發展基金計劃。
澳門以前是個小漁村,經濟狀況不佳,教育資源投入有限,而且當時澳葡政府對教育不夠重視,尤其輕視華人教育,辦學資源多傾向葡國人子弟。澳門回歸後,在中央關懷支持下,特區政府大力投入教育資源,確立「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理念。
一方面,教育資源投入顯著增加,得以聘請優秀教師,改善教學設施裝置與校園環境,全面提升教育品質。另一方面,澳門教育界多元自主,私立學校居多,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特點、考試內容,也沒有統一的高考、中考。但是各個學校在愛國愛澳教育方面,具有高度一致的價值觀念,透過升國旗、唱國歌以及在課堂融入愛國理念元素,並積極組織學生與內地學校交流,愛國愛澳教育紮實推進。
此外,特區政府著力完善教材,比如統一出版了語文、歷史、公民等教材,其中全套【品德與公民】及初中【歷史】教材的使用及參考使用率達100%,高中【歷史】教材達95.7%,更推出葡文及英文版的【歷史】教材供國際學校使用。近一兩年還補充完善了維護國家安全等內容,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育系統。
澳門小學中學的【品德與公民】課程教材 澳門教青局網站
像我們雖然是私立學校,但我們全部的教育經費都來自於政府。澳門有67所學校,90%都是私立學校,大部份的私立學校都加入了免費教育網路,15年制免費。因此接受政府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監督。
澳門的學校基本實行三文四語教學,從幼稚園起就用普通話授課並學習漢語拼音,語文課全普通話教學,英語課全英教學,還開設葡語課以配合澳門 「一平台」(即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發展戰略,學生每周有兩節葡語課,日常交流用語就用粵語。
觀察者網:你們和內地的學校有哪些交流?據您觀察,內地和澳門在教育方面有哪些差異?
呂綺穎:
我們學校與內地不同省份、尤其是大灣區的16所小學和幼稚園締結姊妹學校關系。每年會定期組織師生互訪交流活動。因為象棋也是我們的教學特色,這幾年也把象棋納入了我們的正規課程,所以我們也去過杭州棋院開展特色課程交流培訓。再比如還前往青島等地參加當地學校的科技節,以觀摩等形式促進教學交流。
我們在今年7月還組織去了安徽馬鞍山與當地學校建聯,參加了他們的李白詩歌誦讀活動,透過實地走訪交流,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知體驗與情感共鳴。
今年6月,婦聯學校學生受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邀請,到北京國家大劇院參加六一國際兒童節表演 呂綺穎供圖
我們也邀請國內地姊妹學校師生來校開展同課異構教學活動,兩地師生同上一節課,借此對比學習兩地教學風格與特點。我們發現內地教師課堂功底紮實,即便面對陌生班級學生,也能出色呈現教學目標與課堂結構;而澳門教師教學風格相對活潑,教學設計多元化,雙方各有千秋。
透過與內地交流,我們也感覺到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包括學科知識與社會知識等方面,未來需大力加強自主學習與閱讀推廣。前幾年,因受疫情影響,社會家庭面臨挑戰,學生心理健康與抗壓能力等方面出現變化,後續需在課堂教育、知識儲備提升、閱讀習慣培養以及學生心理健康關註等方面持續完善與最佳化,以更好地推動澳門教育高品質發展,助力澳門青年成長成才,為澳門與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在升學方面,國家給予澳門學生保送機制支持,學生可透過保送去內地讀大學,包括眾多名牌大學,且有多次選擇機會。如今,澳門學生前往內地讀大學的比例在選擇澳門本地大學、海外或港台地區大學中居首,且交流增多後,學生赴內地高校的選擇範圍更廣,不再局限於北上廣這些地區高校,對西北、東北等地高校也有更多了解與選擇。
觀察者網:您也是澳門婦聯總會副理事長,那麽澳門婦聯在服務社會、促進和內地交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呂綺穎:
澳門婦聯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建立了,明年是婦聯成立75周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台,澳門婦聯積極對接發展戰略,率先與大灣區內地的9個城市的婦女組織簽訂友好協定,開展兩地婦聯走訪參觀活動。近年來,我們也把婦聯在澳門的服務復制到橫琴,在橫琴設立廣東辦事處,開辦琴澳親子活動中心三年,並於今年10月開設橫琴澳門「新街坊」家庭社群服務中心,為橫琴居住的澳門與內地居民提供家庭服務、親子教育等免費服務。
澳門婦聯的「新街坊」家庭社群服務計畫 呂綺穎供圖
婦聯這方面工作得到了澳門社工局大力支持,在橫琴的工作中,也接受了合作區方面的指導,舉辦社群嘉年華等基層服務活動,關註居民訴求並及時反饋政府部門,還開展家事調解工作並與珠海婦聯建立聯動機制,成功調解在珠海居住的澳門居民家庭糾紛,在澳門本地也承擔著相應工作職能,在基層服務交流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承擔類似內地居委會部份角色與職能。
「澳門工業文化、民俗文化不容忽視,建議納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
對話人:陳悅,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高級工程師,註冊規劃師,85後
觀察者網:陳老師您好!聽說您是去年剛加盟澳門科技大學,是什麽原因或者契機讓您選擇到澳門發展呢?
陳悅:
我本人是江蘇蘇州人,博士畢業於同濟大學的城鄉規劃專業,在讀博以前我還曾在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過多年,之前的生活軌跡基本上集中在長三角。去年9月才來澳門,應該來說是個新澳門人。我選擇來澳門科技大學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
其一,澳門是一座極具魅力的城市。我在2009年曾到澳門進行考察,當時就對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盡管澳門地域面積狹小,但卻是非常多元和包容,既有酒店的金碧輝煌,又有獨特的文化韻味和濃厚的生活氣息,還有不為人所知的自然環境和生態景觀,從繁華的澳門半島開車10多分鐘就能到達路環海邊,這種能迅速親近自然的體驗非常奇妙。
其二,澳門科技大學是個非常年輕、有潛力的大學。學校2000年於成立,發展速度驚人。我所在的人文藝術學院於2021年成立了澳門世界遺產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這與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所以我就前來應聘並順利入職了。應聘競爭非常激烈,我此前的工作經驗在應聘中成為了優勢。
觀察者網:您的研究方向是城鄉文化的遺產保護,那您到澳門之後,在這方面有開展哪些新的研究嗎?
陳悅: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鄉文化遺產保護,我導師的導師是被譽為「古城保護神」的阮儀三先生,他是中國城鄉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在同濟學習和工作期間,跟隨我的導師邵甬教授參與了各類規劃設計、保護實踐、課題研究等工作,足跡遍布全國,如山西省平遙縣、浙江省寧波市、雲南省大理市、安徽省皖南地區等。我博士期間開展的課題是從傳統產業的視角來研究江南水鄉古鎮的特征與價值,並且重新思考未來保護與發展的方向。
來到澳門後,我期望能夠將內地已較為成熟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引入這裏。不過,由於來的時間比較短,目前暫時還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更多的是在進行思考和探索。現階段,我正努力去深入感受和全面了解澳門這座城市。過去講到澳門的文化遺產,我們往往只關註目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包括22座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的文物古跡點,或叫Monument,比如大三巴牌坊、教堂、媽閣廟、鄭家大屋等。
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混合東方風格的巴洛克式建築。圖為大三巴局部 澳門旅遊局網站
但據我一年多來的觀察了解,澳門其實有著更加豐富、多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實遠遠超出了目前的遺產範疇。比如,澳門的傳統手工業文化相當豐富,曾經有神香、爆竹、火柴這三大傳統手工業,有著近百年的歷史。雖然近年來也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和活化工作,如將氹仔益隆炮竹廠活化改建成公園,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處品質不錯的休閑場所,我認為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並更好地運用到保護活化工作中去。
再者,澳門的工業文化也不容忽視。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澳門的工業實力強勁,承接了許多從歐美國家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當時興建了大量的現代工業大樓,這些工業建築同樣也是澳門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然而,如今這些工業遺產卻很少被人關註到,甚至連許多澳門本地人都對這段歷史了解甚少,因此,急需展開研究並加以保護。
此外,澳門的傳統民俗文化也非常多元且特色鮮明。走在澳門街頭,能看到眾多的土地廟、佛寺、道觀等,並且仍在日常使用,這些文化景觀都是澳門獨特文化魅力的重要組成部份。我認為,我們需要以更廣闊、更全面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澳門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價值,致力於構建一個更加完善、更具整體性的文化遺產體系,將那些未被充分重視但同樣重要的文化元素納入其中。
觀察者網:到澳門一年多,您感覺澳門這邊的學術科研環境怎麽樣?另外,看您之前研究過荷蘭的安多芬,有沒有考慮過在未來與葡語國家開展相關合作呢?
陳悅:
目前我還沒有在與葡語國家合作方面開展具體工作。之前我去荷蘭是因為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參與了聯合培養交流計劃。澳門作為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流地,其與內地、國外的交流往來十分頻繁,在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中,「一平台」就是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這無疑為未來與葡語國家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基礎。
說到澳門的學術科研環境,我認為它具有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具有高度的國際化和開放性特點。以我們澳門科技大學的建築學課程為例,雖然該課程成立的時間不長,但在對外交流方面表現得十分活躍,交流的頻次和品質都很高。
我們積極加入了世界城市遺產保護高校聯盟,與香港大學共建文化遺產保護港珠澳工作站,每年都與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舉辦城市設計聯合工作坊,與東南大學舉辦博士論壇,最近還與義大利的杜林理工大學舉辦設計工作坊,進一步加強了與國際高校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我們經常會邀請院士、大師以及海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基本上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到兩場極具分量的學術活動。這些活動對於拓寬同學們的學術視野、加深他們對學科的理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二,澳門的學術科研可以享受國家和澳門的雙重支持。我們可以像內地高校一樣申請國家以及各個省份的基金計畫,與此同時,我們還能夠申請澳門政府、澳門基金會以及學校基金會設立的各類科研基金計畫。這充分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優勢,使得我們澳門的青年學者能夠在一個政策友好的環境中開展學術研究工作。
例如,我目前就申請了一個湖南省的基金計畫,研究物件是長沙銅官古鎮。長沙窯在唐代就已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體系,其生產的陶器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出口海外,遠至南亞、東南亞甚至歐洲,盡管後來其發展有所起伏,但產業火種一直延續至今。其產業與城鎮空間的關系研究與我之前在江南水鄉古鎮的研究主題相契合,是我博士研究的一個延續。我也鼓勵我的學生參與該課題的研究中,在假期帶領他們過去考察、學習,加深他們對中國鄉村社會真實情況的了解。
觀察者網:在與內地共同發展方面,特別是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行程中,您覺得目前還存在哪些可以改進和提升的地方呢?包括學術領域以及您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方面。
陳悅:
澳門在大灣區建設中有著明確且精準的定位,這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同時也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生活、學習、工作等諸多方面的切身利益,是一個較為寬泛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我想從個人的感受出發,談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大灣區建設有著宏偉的規劃定位,目標是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同時還涵蓋了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以及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等多個方面,可謂是全方位、綜合性的發展規劃。對於澳門而言,其定位包括「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這些定位充分結合了澳門自身的特色,具有較強的可實作性。
首先,由於澳門保留著非常深厚的中西文化傳統,澳門歷史城區是世界遺產,已經是重要的國際旅遊目的地,有著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因此,只要繼續完善旅遊設施,提升旅遊體驗,澳門定能夠發展成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
其次,澳門從明代起就長期扮演著中外交流視窗的重要角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尤其在與葡語國家的貿易合作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無疑有助於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最後,由於澳門背靠祖國,聯系大灣區的獨特區位優勢,有條件建成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原本以博彩業為支柱產業,為了促進其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國家專門設立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為澳門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能夠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合作。
澳門媽閣廟,Macau一詞就來自媽閣廟 澳門世界遺產網站
從我的專業角度來看,澳門在文化挖掘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
大灣區無論從自然地理還是歷史文化都是一個整體,我期盼能夠由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一個長效機制或合作平台,從區域整體的視角出發,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文化和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構建一套完整的區域歷史文化資源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和開發。就像我之前在同濟大學參與研究了安徽皖南地區一樣,當時我們對皖南地區進行了系統研究,梳理了其文化聯系和差異,建立了系統性的歷史文化資源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細化落實了各地的保護措施。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也非常有必要開展類似的規劃研究工作,以更科學合理地保護區域內的歷史文化資源。
另外,中國內地自1982年起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體系,例如江蘇的興化剛剛被公布為第14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我認為澳門其實也具備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若能納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將有助於按照相關的工作邏輯和方法對澳門的文化遺產進行更加全面、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不過,這可能還有待下一步對其可能性和可行性進行更加仔細的研究和探討。
「我們這代人最大的機會,就是把內地成功的商業模式搬到港澳,再推向國際市場」
對話人:江海濤,澳門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澳覓APP」創始人
觀察者網:江總,您好!我註意到您是江蘇鹽城人,2003年到澳門科技大學讀書,後來在2016年成立了澳覓公司,這也是澳門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想請您分享一下,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印象比較深刻的故事。
江海濤:
我首先介紹下我們公司,澳覓是一個一站式本地生活服務平台,主要有外賣、團購、新零售三個核心業務板塊,其中外賣是最大的業務。目前我們在澳門的外賣市場交易規模平均每月1億(澳門元)左右,一年大概12億(澳門元)多。平均每天平台產生的訂單量在3.5萬到4萬單,約5%的澳門人每天透過我們平台下單。
但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從事行動網際網路行業,我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銀行工作,做了一年管培生後,又做了三年私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開始涉足房貸等業務,也因此積累了一些原始資本。2011年底我離職創業,當時還沒有明確方向。2012年微信公眾平台推出後,機緣巧合下,我們成為了騰訊微生活澳門區域代理商,就這樣進入了行動網際網路行業。2014 年騰訊業務調整,自己不做電商板塊了,開始投資京東、大眾點評等,所以我們開始和大眾點評有了接觸,2015年4月成為大眾點評澳門官方代理商,進入本地生活領域。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眾點評在澳門市場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這個APP只能用人民幣支付,所以內地遊客能使用,本地居民反而享受不到這些優惠。於是我們就想,能不能做一個澳門版的大眾點評。在2015年底我就反復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後就快速組建了一個小團隊,2016年6月1日,澳覓APP正式上線。這就是我們從0到1的過程。
澳門街頭的外賣小哥 央視新聞視訊截圖
在之後的業務開展中確實遇到了很多挑戰。對於一家行動網際網路的創業公司來講,最重要的是行業基礎設施,我們是澳門第一家行動網際網路公司,當時就感覺澳門在兩個方面的基礎設施不太具備,移動支付和地圖。
在移動支付方面,2016年澳門還沒有移動支付,我們找了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透過Visa旗下的支付閘道器服務解決了線上支付問題,但成本還是比較高。我記得內地當時的支付成本僅0.3%—0.6%,我們接入的Visa支付閘道器綜合成本接近4.8%,而我們收商家每一筆才收6%,所以再刨去其他營運成本的話,我們基本上做一單虧一單。但至少是解決了這個問題,最終成本總歸是能夠最佳化。
在地圖方面,2016年11月上線外賣時,發現所有行動網際網路地圖在澳門都不準確,因為澳門人開車不用導航,地圖公司獲取資訊困難。我們找了百度地圖公司,帶他們拜訪了澳門旅遊局、地圖測繪局等機構,後來他們開放許可權讓我們建立POI,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觀察者網:聽說公司在2019年遇到了重大挫折,差點倒閉,能講講當時的情況嗎?
江海濤:
是的,當時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2016—2018 年業務發展很快,但團隊發展跟不上。我們對商戶承諾月結,但當時業務規模大,合作商家超過1000個,結算完全靠人工對賬,澳門當時的銀行基礎設施也相對落後,無法跨行即時結算,每個月要寫幾百張支票。而且我們對現金流管理和業務管理都不完善,沒有重視後台結算系統的數位化建設。這些問題導致結算周期延長,於是市場上傳言澳覓要倒閉,老板要跑路。好在關鍵時候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對我們比較支持,沒有停止支付收單,不然業務立刻就終止了。
這事之後,我們痛定思痛,決定先穩健再增長,放慢業務發展速度,投入資源搭建支付結算平台,目標是實作月度正向現金流。經過努力,2019年9月我們實作了單月度盈利。這次調整也為應對疫情沖擊打下了基礎,疫情期間我們的業務規模比疫情前翻了兩倍。
觀察者網:那澳門的勞動力情況怎麽樣?能滿足業務需求嗎?另外勞工的薪資、福利保障怎麽樣?
江海濤:
目前我們的配送團隊接近2200人,相對充足。但在疫情前勞動力短缺很嚴重,因為送外賣比較辛苦,澳門人可以選擇去賭場工作,收入也不錯。我們為了吸引人才,車手薪資開得比較高。但疫情期間賭場關門,很多人出來重新就業,選擇了送外賣,勞動力短缺問題得到了緩解。而且送外賣相對賭場工作更靈活自由,很多人疫情後就不願再回賭場了。
目前全職車手的薪資水平在2.8-3萬左右。社保方面,澳門政府承擔了比較多的費用,這對企業來說壓力就小很多。我們公司每個月給每個同事承擔的社保是定額的,60元/人,同事個人承擔30元,不管薪資多少都是這個標準。
前不久,一名澳門外賣小哥在央視短片中透露自己的薪資水平 央視新聞視訊截圖
觀察者網:您覺得大灣區政策對公司的發展帶來哪些便利?
江海濤:
因為澳門本地沒有行動網際網路相關人才,我們只能到內地找。珠海離澳門很近,方便交流,而且內地人力資源豐富,營運成本低,所以我們早在2016年就在珠海成立了研發公司,目前後台支持和行政崗位也都在珠海。在南京設立研發中心也是出於類似的考慮,希望能充分利用內地的人才資源。日常業務交流還算順暢,珠海這邊的團隊在香洲區,大家溝通起來比較方便。
大灣區政策對我們這種跨區域創業公司來說有很多利好。它促進了內地與港澳之間在人力資源、人才、物流和資金流方面的交流,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很多內地同事可以透過商務簽證來澳門為我們提供支持,這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發展業務。
觀察者網:您在澳門創業多年,您覺得澳門的創業環境和互聯網環境怎麽樣?政府有哪些支持政策?
江海濤:
澳門特區政府很鼓勵創新創業,特別是青年創業和科技創業,投入了不少資源,也有很多政策導向。國家對澳門的定位也帶來了一些創業機會,比如與葡語系國家的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還有遊客服務業務也有很大潛力,畢竟澳門遊客眾多,疫情前每年有4000萬,疫情後也恢復到了3000萬左右,且大多是中高收入人群。
但澳門本地市場小、人才結構不完善,如果只做本地業務,行業發展會有天花板。所以要立足澳門,利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優勢,結合外部市場資源來發展。
觀察者網:公司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有業務拓展計劃嗎?
江海濤:
目前我們主要業務在香港和澳門。2022 年我在香港成立了公司,是澳覓的子公司,主要做企業團餐平台服務,目前香港團隊有五六十人。我們會根據香港市場特點進行在地化調整。我們這代人最大的機會就是把內地成功的商業模式搬到港澳,再推向國際市場。未來我們會繼續探索在大灣區及國際市場的發展機會,希望能把澳覓做得更好,為使用者提供更優質服務。
觀察者網:非常感謝江總今天分享的這麽多寶貴經驗,讓我們對澳覓的發展、澳門的創業氛圍、營商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江海濤:
不客氣,希望這些經驗能對其他創業者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