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19日在黎巴嫩貝魯特拍攝的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發表講話的電視畫面。圖/新華社
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遭以軍襲擊身亡後,真主黨的親密盟友伊朗日前作出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9月28日晚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釋出聲明表示,以色列沒有從他們在加薩長達一年的罪惡戰爭中吸取教訓,中東地區的所有抵抗力量都與真主黨站在一起。哈梅內伊還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稱,黎巴嫩將讓侵略的敵人後悔。
另據報道,伊朗總統府「支持巴勒史坦伊斯蘭革命委員會」主席穆罕默德·哈桑·阿赫塔裏表示,伊朗方面已經啟動了派遣軍隊的征兵登記。他表示,「透過公開登記,政府會批準向黎巴嫩和戈倫高地部署軍隊。我們可以派遣軍隊前往黎巴嫩與以色列作戰,就像我們在1981年所做的那樣。」
這是截至目前,伊朗對於納斯魯拉身亡事件作出的最強有力的表態。伊朗向黎巴嫩派兵,是否意味著將與以色列全面開戰?
不得不作出強硬回應
7月31日,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遇刺身亡後,外界一度認為伊朗將采取報復行動。然而,伊朗最終保持了克制態度。
不僅如此,在9月23日、24日赴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期間,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還屢屢表示,「戰爭沒有贏家」「我們願意放下武器,只要以色列也願意這樣做」。伊朗甚至計劃在聯合國大會召開期間就與2015年伊核協定各參與方對話,以盡早讓伊核問題明朗化。佩澤希齊揚的這些表態,基本消除了伊朗近期與以色列爆發沖突的猜測。
然而,9月28日納斯魯拉之死讓佩澤希齊揚準備推行的溫和路線嚴重受挫。納斯魯拉既是黎巴嫩真主黨的代表人物,同時也被以色列視作以伊朗為中心的「抵抗勢力」的關鍵人物。納斯魯拉之死以及真主黨中高層被以色列一掃而空,令伊朗的地緣戰略遭遇重創。
此外,與納斯魯拉一道遭以色列空襲身亡的,還包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副總指揮尼爾福魯尚等多名伊朗軍方高級官員。
因而,無論從維護伊朗地緣戰略利益、自身尊嚴,還是從「抵抗勢力」的凝聚力出發,伊朗都必須一改過去兩個月的克制態度,展現出強硬姿態。
交戰條件尚不成熟
同時也要看到,雖然伊朗官員宣布已經啟動了派遣軍隊的征兵登記,但何時向黎巴嫩派兵,能派出多大規模的軍隊,能否達到戰鬥目的等都是未知數。
毫無疑問,以色列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對手,在黎巴嫩真主黨已嚴重受損的情況下,伊朗即使能向黎巴嫩派出誌願軍,也未必能夠對抗以色列的軍事和情報優勢。
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毫不掩飾地表明了以色列的優勢,聲稱在伊朗、甚至整個中東地區,「沒有任何地方是以色列的長臂無法觸及的。」
另一方面,伊朗如果真的要在黎巴嫩實施軍事行動,需要彌合內部份歧。長期以來,伊朗內部在對待美國、以色列的問題上一直存在明顯分歧。佩澤希齊揚就是溫和派。他能否與強硬派達成共識,尚不明確。
實際上,1981年伊朗在黎巴嫩的軍事行動雖然促成了1982年黎巴嫩真主黨的建立,但其行動結果也是有限的。當時,伊朗在黎巴嫩取得的成功有兩個條件。
一是,1981年初,雷根上台後,伊朗迅速釋放了被扣押的美國人質,及時消除了人質危機,減少了美國的敵意。
二是,1982年,以色列占領黎巴嫩南部,導致大批什葉派民眾逃離,為真主黨的建立提供了人力資源。
而現在,伊朗內部是否達成了對以色列以牙還牙的共識尚不可知,伊朗與美國的關系也沒有改善的跡象,加之伊朗對以色列情報滲透的反擊還需加強。因此,其在黎巴嫩與以色列直接對抗的條件似不成熟。
以色列一味展現實力得不到安全
自去年本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大展拳腳,表現出了超越地區對手的強大實力,甚至迫使「抵抗勢力」進退兩難,風頭一時無兩,引發了廣泛關註。
但必須指出,一味展現「實力原則」固然顯得強大,但獲得不了安全。
這一周,以色列對黎巴嫩的連續空襲,讓黎巴嫩遭遇了自1975-1990年內戰以來最致命的暴力浪潮,但這只會增加更多仇恨,不會讓黎以邊境安寧下來。
據中東媒體報道,目前以色列已在黎以邊境集中了兩個旅,以軍可能在對黎巴嫩實施連續轟炸之後展開地面軍事行動。或許1982年黎以戰爭的那一幕又會重演。
1982年以色列曾占領黎巴嫩南部,但促成了黎巴嫩真主黨成立。如果歷史如此迴圈,誰都不會成為贏家。
撰稿 / 徐立凡(專欄作家)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