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丁雅梔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歐盟委員會27日發表聲明稱,歐洲氫銀行將於12月3日進行第二輪可再生氫拍賣,為新計畫提供高達12億歐元的資金。這次,歐盟修改了氫計畫拍賣規則,增加一條限制在投標計畫中使用中國制氫電解槽產品及零部件的「彈性要求」。
據了解,電解槽是利用電能將水分解並生成氫氣的關鍵裝置。挪威睿咨得能源公司今年6月釋出的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氫國和氫氣消費國,預計今年底將安裝約2.5千百萬瓦的制氫用電解槽。有分析認為,中國氫能企業在技術、產能方面的積累已初具規模。
歐盟委員會聲稱,中國的電解槽生產能力已經超過全球產量的50%,而且中國的氫氣產量預計「遠超其國內2025年目標和可預見的全球需求」。「據評估,歐盟對原產於中國的進口電解槽的依賴存在增加且不可逆轉的重大風險,這可能威脅到歐盟的供應安全」,因此「有理由對這一新興產業采取特別措施」。歐盟委員會規定,投標者必須證明其申請計畫中,在中國組裝、生產或接受表面處理的電解槽產品采購不得超出整體的25%,計畫實施期間如果發現投標者沒有遵守指導方針,將會施以減少補貼或終止合約的懲罰。
為助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經濟轉型,去年3月,歐盟委員會釋出了名為「歐洲氫銀行」的戰略政策檔,計劃投資30億歐元在歐盟建立「未來氫能市場」,目標是到2030年將綠氫年產量提升至1000萬噸,並每年從域外國家進口1000萬噸綠氫。據路透社報道,今年4月,歐洲氫銀行在首輪拍賣後向7個氫能計畫提供7.2億歐元資金補貼。
路透社報道稱,歐洲央行前行長馬利奧·德拉吉在一份報告中警告,如果歐洲不制定更協調的產業政策,加快決策速度、增加投資,以跟上競爭對手美國和中國的步伐,歐洲的經濟將會下滑。
「歐洲方面目前處於矛盾的境地。如果純粹從經濟效益和市場原則出發,使用中國產品或將中國產業納入其能源轉型計劃將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然而,現在歐盟提出了一些所謂減少依賴和去風險的政策考量,進行自我設限,繞過了經濟上最可行的道路,而是選擇了它認為的‘平衡’,即產業發展、能源轉型和所謂‘經濟安全’之間的平衡。」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此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歐盟限制中國制氫裝置有何影響?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2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電解槽為代表的氫能裝置對降低制氫成本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與歐盟相比,目前中國的制氫成本更低。但與其他能源相比,制氫成本依然很高。氫能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比很小,其發展也主要依賴政府支持,目前仍處於技術攻關和降低成本的階段。「歐盟此舉對中國制氫技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潛在的市場份額上,而非當前。」林伯強說。
歐盟新聞網站「歐洲動態」今年5月曾報道稱,中國電解槽在歐洲尚未得到廣泛套用。「在歐洲氫銀行分配的132個申請歐盟資金的計畫中,只有20個計畫打算使用中國技術生產氫氣,而依賴德國電解槽的有24個計畫。」▲#百家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