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全球金融市場上演了一場「大戲」。美國財政部釋出的報告顯示,10月份,外國投資者大幅減持美債,甚至連「鐵桿盟友」英國都加入了拋售的隊伍。
一時間,各種解讀紛至沓來。為什麽連曾經「最愛美債」的中國和日本都開始「棄船」?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國際賽局?
12月19日,美國財政部釋出了一份頗為敏感的檔——10月份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這份報告一經披露,立即引發了全球關註,因為數據實在過於「紮眼」。
根據報告,美國的前十大美債持有國中,有7個國家在10月份選擇了減持,其中動作最大的要數日本、中國和英國。
日本 作為美國最大債主,日本10月份減持了206億美元的美債,創下了近年來的新高。
中國 排名第二的中國減持了119億美元,持有量降至7601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
英國 即便是美國的盟友英國,也毫不客氣地減持了184億美元。
至此,美債持有量的下滑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從今年夏天開始,日本和中國接連減持美債,且振幅一次比一次大。對於美國來說,這無疑是個糟糕的訊號:曾經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美債,似乎越來越不受歡迎了。
讓我們把視野拉得更遠一點,看看整個「減持潮」的大背景。其實,這不僅僅是幾個月的數據波動,而是全球經濟格局悄然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
長久以來,美債被認為是全球金融體系的「壓艙石」,持有美債不僅意味著資金安全,還能為國家儲備提供穩定的收益。然而,隨著「去美元化」浪潮的興起,這種「信仰」開始動搖。
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對美元的過度依賴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美債規模現已高達36萬億美元,加之1.83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許多投資者開始懷疑,美國還能否長期維持它的「可靠性」?信心一旦崩塌,減持也就成了必然。
美國的債務問題早已不是秘密,數據顯示美國的財政赤字已經接近歷史高位,僅次於疫情期間的峰值。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聯準雖在2023年內連續降息三次,但經濟刺激效果有限,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的信心並不強。就在降息訊息公布的當晚,美股的大幅下跌無疑是一記警鐘。
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減持美債不僅僅是為了規避經濟風險,更是為了分散投資。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黃金儲備的投入,試圖構建更為多元化的外匯儲備結構。這一動作與減持美債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去美元化」的戰略布局。
中國減持美債的原因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
美債雖收益穩定,但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需求增加,減少對單一資產的依賴逐漸成為共識。尤其是在中美關系緊張的背景下,美債資產的「安全性」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國際社會對美元的信任度降低,給了人民幣國際化一個絕佳的機會。透過減持美債、增加黃金儲備和擴大人民幣結算範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使用。
中美之間的政治賽局已經從貿易戰、科技戰蔓延到了金融領域。中國減持美債的動作被解讀為一種「防禦性」策略——減少對潛在「敵對方」金融工具的依賴,避免在賽局中處於被動地位。
日本:匯率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與中國不同,日本減持美債的背後更多是出於國內經濟的「自救」需要。
2023年,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波動劇烈。為了遏制日元貶值,日本央行不得不拋售美元資產(包括美債),回流日元以穩定匯率。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個月中反復出現,也讓日本的美債持有量一降再降。
日本央行的這一操作並非「階段性策略」,只要匯率問題得不到解決,日本可能會繼續減持美債。可以說,這是一場難以避免的「硬著陸」。
面對外國投資者的集體「用腳投票」,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理。12月中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一次公開采訪中明確提到,中美應該在更多領域展開合作,而這番「溫和」的表態背後,卻藏著一些不那麽友好的資訊。
耶倫甚至直接威脅稱,「不排除對中國某些銀行實施制裁的可能性。」她的理由十分直白:希望中國減少與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並重新增持美債。
這一表態迅速引發了外界熱議。有人認為,美國此舉是「明示」中國:如果不按照我們的規則行事,就可能面臨經濟制裁。但從中國的回應來看,耶倫的威脅顯然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中俄經貿合作完全合法,且不會因外界壓力而改變。中國對美國的制裁威脅表示強烈反對,並強調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訛詐。
隨著美債減持潮的持續發酵,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歷深刻變化。
如果中國、日本這些主要持有國繼續減持,其他國家很可能也會效仿。這將對美債市場的流動性和收益率構成巨大挑戰。
從中國到俄羅斯,再到印度和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正在探索去美元化路徑。這一趨勢的加速,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
對於美國來說,一味依靠施壓和威脅顯然無法解決問題。如何改善自身經濟狀況、控制債務規模,才是重建全球信任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