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國產劇中就業③|職場劇中流過的滾滾時代

2023-12-30新聞

職場劇,一個前些年幾乎被汙名化了的電視劇型別,因為大量名為職場劇實為談戀愛的劇集「寒」了職場劇受眾的心。

但職場劇依然是中國內地電視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型別,甚至是最有當下性的型別。因為職場劇通常因其題材原因,能比其他型別劇集更快觸及到都市社會中重要、甚至至關重要的切面:職場。

如果將國產劇(僅限於中國內地)中的職場劇縱向做一個分析比較,我們從中看到的,不僅僅是內容創作的變化,更是都市社會的發展,中國人個體職業選擇的變遷。

「杜拉拉」們: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外企精英

1989年,電視劇【公關小姐】橫空出世,成為了當時的熱播電視劇。這部劇集算得上是改革開放後,首部以都市職場白領女性的故事為核心敘事的作品。而其中所展現的辦公樓裏摩肩接踵的人群,辦公室裏的電話電腦,高樓林立中穿梭的車河,也在呈現當時城鎮化行程的階段,和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

一個新的都市群體:職場白領,正式進入了當代現實題材的創作中。甚至其中女角色們的服裝,也成為了一代白領女性的代表性造型,直到幾十年後的【杜拉拉升職記】,「套裝+紅唇+高跟鞋」,依然是職場白領麗人的標誌性穿搭。

【公關小姐】劇照

在八九十年代,「白領」還是個新鮮詞兒,「白領」更是獨屬於大城市的特殊群體。在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批白領,是大型國企、新興的私人企業、剛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中的工作人員。其中,地位和收入最優越的,無疑是當時的外企員工。

當時,就職外企,意味著高收入、高眼界、高地位,以及迥然不同於中國傳統企事業單位的西方式工作環境:高度規章流程化,崇尚高效、專業、公私分明。電視劇【風吹半夏】中趙壘便是一位九十年代的外企高管,其風度、收入、眼界、學識都十分出眾,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某類典型人物。

【風吹半夏】劇照

記者采訪了大學同學的姑姑Monica,一位在80年代便從南方小城考入北京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一位在90年代就有了英文名的摩登阿姨。畢業後,Monica留在北京進了某體制內部門工作,卻意外發現,那些去了外企的同學,收入一個個比她高好幾倍。憑著流利的英文,Monica後來進了一家外企工作,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人生圖景在她眼前展開:出差都是五星級酒店,公司給她配備大哥大,去海外開會成了常態......

多年後,她已經退休,如今定居澳洲,和她做連線采訪時,記者問到她看不看職場劇,最喜歡的職場劇是什麽?她的答案是美劇【新聞編輯室】。記者問,這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職場劇呢?Monica灑脫表示:「我不懂算不算,但那種緊張高效的工作狀態,平等競爭的工作環境,我是很親切的。」

她抱怨很多國產劇對外企職場的塑造過於「dramatic」,「我那個年代的外企職場,可要比國企和體制內工作環境單純很多,沒有很復雜的人事關系,說話也不需要拐彎,就事論事。但那時候在體制內工作,跟領導說話那可是有很多講究的。」

從9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外企白領一直是「脫離體制、公平競爭」的某種理想藍圖,其變相體現的是在當時人們認知中,中國企事業單位工作環境不如外企「公平」。2010年的職場劇【杜拉拉升職記】就是以外企為主要故事展開場景,其中甚至還對比了民企白領與外企白領在工作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也有領導教女主人公公司嚴格的規範工作流程的橋段。

大體來說,「杜拉拉」的外企職場,是相對公平透明、努力便有報酬的,這種影視劇中對外企的褒揚態度,展現的是那個時代某種社會潮流。那時,重點高校畢業後入職外企依然是非常理想的職業選擇,「世界500強企業」就像前幾年的「互聯網大廠」一樣,是當時就業市場上的熱門詞匯。

【杜拉拉升職記】劇照

但又過了幾年,再看劇中對外企的仰視態度,就頗值得玩味。

2012年,歐洲多國仍深陷債務危機泥潭,美國經濟復蘇乏力。2012年2月28日,全球裁員潮來勢洶洶,跨國大企業相繼卷入外企裁員潮。2012年7月,諾基亞宣布關閉中國兩個區域銷售中心;8月,摩托羅拉宣布裁減4000名員工;2013年,匯豐宣布全球裁員3萬人。於是,外企的香餑餑地位在都市人群眼中明顯下降,這一「祛魅」過程也在影視劇中有所體現。

2012年的【浮沈】,與現實中2012年的外企裁員潮,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互文關系。不同於【杜拉拉升職記】中「越努力越幸運」的雞湯敘事,同樣是講外企,【浮沈】卻寫出了其中的「暗黑一面」。

【浮沈】劇照

何乘風、陸帆等外企高管,將小白女主作為棋子,與國企鬥法。其中對於外企白領的描寫,不再止步於「都市精英人上人」,而是有了對外國資本主義大公司的反思和審視,外企職場中的「自由、公平、規則」表象下,依然有爾虞我詐和利益交易。

其後,以2016年播出的【歡樂頌】為例,劇中對於外企員工的塑造也很有代表性:在上海就職外企的樊勝美和喬欣,也得住著合租房,精打細算過日子。到這裏,從第一代外企白領的「精英」,到當下外企白領的「平凡」,仰視回歸平視,得到了大量當下都市白領的共情,「這才是我們外企白領的日常」。

【歡樂頌】劇照

那麽,從外企中接過了職場劇「時代呈現」重擔的職場是什麽呢?互聯網。

高歌猛進:互聯網浪潮下的創業猛士與花式白領

如果說,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最有代表性的職場人物是「外企白領」,那麽,在21世紀初這十幾年,互聯網帶來的無數經濟和商業奇跡中,最有代表性的職場人物,絕對是「創業猛士」和「花式白領」。

【溫州一家人】(2012)【雞毛飛上天】(2017)【風吹半夏】(2022),國產劇並不缺乏精彩的創業劇。它們講述了上一代人抓住時代機遇,乘風而起的故事。比較有意思的是,前兩部主要對這種創業之路持完全贊賞的態度,而2022年的【風吹半夏】則對上一代人於社會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時代中,「鉆空子」「撈偏門」等行為並不諱言,甚至讓女主在成功之後,反思自己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這一對於上個時代「創業者」的塑造,是有明顯創新的。

【風吹半夏】劇照

但這些劇集,大多將主要年代放在了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年,而互聯網的二十年,缺乏屬於它的創業劇。阿裏、京東、百度,每一個互聯網大廠背後,都有一個「創業神話」。2014年9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更加成為了高頻詞。在那時候的北上廣深咖啡廳裏,你可能最常聽見的詞語是「眾籌」「共創」「天使輪」「A輪B輪」「融資」......2018年播出的【創業時代】,將主敘事放在了程式設計師的創業故事上,雖然該劇差評頗多,但黃軒、周一圍等塑造出的那種創業者的狂熱感,倒是與那個「全民創業」時代相呼應。

【創業時代】劇照

把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敘說得比較好的,是【在遠方】(2019),該劇將職場放在了在近三十年崛起的物流行業,主人公從一個與郵政「搶飯吃」的快遞小哥,成為了跨國物流大公司的老板,其背景是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和中國近二十年基建的大發展。

這段創業故事,蕩氣回腸,同時也能讓觀眾深有感觸,因為「快遞」「電商」這些新興職業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關的,【在遠方】作為職場劇和創業劇,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和生活的變化。

【在遠方】劇照

還有個比較特別的創業劇則是【幸福到萬家】(2022),女主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從搞有機蔬菜種植的小生意人、到進城打工的打工仔、再到回家做民宿和餐廳的老板,其創業之路的基礎依然是互聯網發展和農村基礎建設的完善,互聯網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限制,讓農民跳出地域局限,紮根家鄉卻能過上與城市白領相差無幾的生活,擁有都市白領式的工作方式。

【幸福到萬家】以新農村建設和農民創業為題材,反映的依然是互聯網時代中人們職業的選擇和變化。同樣和劇中人一樣經營鄉村民宿的小葉哥(化名),是雲南大理本地人,一位土生土長的白族青年。他坦言,經營民宿十幾年,互聯網平台帶來的無數便利,是他能將這份生意經營下去的基礎。這兩年,他還透過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給自家民宿攢了些粉絲,就開始幫當地鄉親們帶貨些土特產,「如果沒有互聯網,我肯定還是個農民嘛,哪裏能當起老板了。」

【幸福到萬家】劇照

互聯網時代的經濟浪潮,也在近二十年催生出很多新職業,也變相擴充了職場劇中的白領形象,「花式白領」們不再是一水兒的套裝精英範兒。

電視劇【輸贏】(2021)聚焦迅猛發展的互聯網行業,講述了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下,有著「南周銳,北駱伽」之稱的技術派銷售周銳與走心派銷售駱伽在職場中由競爭對手變為合作夥伴。男女主人公更加「都市雅痞」;

【二十不惑2】劇照

【二十不惑2】(2022)中梁爽成為電商主播,工作方式和狀態都與一般意義上的白領不同,但理應歸屬於都市新白領階層;

【歡樂頌3】(2022)中余初暉是「碼農」,何憫鴻是新媒體編輯;

【親愛的,熱愛的】(2019)中男主是電競選手,女主是互聯網上的「歌姬」,粉絲幾十萬、視訊點選量破百萬的「魷魚殿下」......這些劇中人物的職業產生都與互聯網大發展分不開關系。

更有【獵場】(2017)【安家】(2020)等作品,側面透過房地產銷售、獵頭等職業,展現了這個時代經濟的風雲變幻:房地產市場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悲與喜,各大企業在經濟浪潮中激烈的人才爭奪戰。

【安家】劇照

而互聯網浪潮下的經濟上揚不會是永恒的,三年疫情之後,經濟形勢改變了,人們的職場狀態和人生選擇也發生了巨變。

反內卷:新一代職場人的工作態度

隨著經濟周期的起起伏伏,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新一代職場人的生活被996、007擠占。「躺平」和「內卷」,大家都不陌生。前者是「工作夠難了幹脆隨便」,後者是「工作夠難了不卷不行」,選擇不同,心態相近:焦慮、壓抑、迷茫、隱忍。於是有越來越多的呼聲「反內卷」,關註個體的幸福感。相應的,這一時期的職場劇,其所描寫的職場氛圍、職業選擇、個體的工作狀態和目標,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比如【縣委大院】(2022),雖說是主旋律題材,但其講述的基層公務員生產和工作現狀,並未讓普通人更共情公務員的「難」,反而讓大批期待上岸的考公人「羨慕」上了,甚至將其中不少橋段當作是體制內工作的人際關系處理範本,進行學習。考公考編的職業大熱潮,側面反映的是應屆生就業問題。

同樣被不少年輕觀眾廣為學習的還有【理想之城】(2021),女主是在建築行業工作,但觀眾更愛看的是國企大集團內的人事鬥爭,企業與政府的關系建立中的「學問」。「有編制」「有保障」成了就業方向首先考慮的要素。

【縣委大院】劇照

【理想之城】劇照

【一路朝陽】(2023)這部劇則有著職場環境與職場人心態的縱向展現。律師女主在經濟上行期入行,十年光陰,見證了北京地產行業的大發展與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她自己也從昂揚向上的白領「杜拉拉」,完成了創業大時代中一位「創業人」的轉變,心態上,則反映了她作為職場人,從卷成都市精英,到疲憊反思自己職業生涯的意義的過程。

【一路朝陽】劇照

這類有對職場生涯進行反思的職場劇,近兩年還有姐妹篇【我在他鄉挺好的】和【故鄉,別來無恙】。前者將大城市北漂白領們的內卷心酸展露無遺,主人公們也一再拷問自己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意義。後者則將戲劇舞台挪回了家鄉,白領返鄉是繼續「卷」還是「躺」,是極具現實意義也有戲劇張力的選項。而二者對於「卷」還是「躺」的討論,擊中了當代都市職場人的人生議題。

B站的電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2022)則「躺」得漂亮,它講述了陰差陽錯來到殯儀館擔任化妝師的趙三悅,從新入行時對這份職業懷抱著未知,到感悟生死用心學習遺體化妝的故事。這部劇的職業選擇不但新奇,對女主人公的刻畫也更符合當下時代的年輕人畫像:躺平、自我、反PUA。

【三悅有了新工作】劇照

把反內卷表現到極致的,則有大爆劇【去有風的地方】(2023),一位都市女白領在經歷朋友去世、工作壓力巨大生病後,決定辭職去雲南。其中女主對內心的拷問,讓許多觀眾共鳴:在大城市裏工作多年,攢的錢依然買不起房;辛苦工作,富了老板,自己只有一身病;為「美好生活」卷成了螺絲釘,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暇「生活」。職場白領,不再是榮耀的身份、奮鬥的勛章、「宮鬥」的浪口,而是普通人的代言。

記者采訪了一位在杭州某大廠工作十年、2022年經歷裁員的朋友小吳(化名),他說被裁員後那一個月,他經常質問自己「到底為什麽而活」,後來,他拿著「n+1」補償,用了兩個月周遊全中國,心態發生了巨大改變。他作為一個從不看愛情劇的男性,卻對【去有風的地方】贊許有加:「許紅豆說出了我的心聲。大廠十年,最後卷出了肩周炎、高血脂、腱鞘炎,一朝被開了,人都不知道何去何從了。」他補充道,「可是現在,我至少明白了,想做的事趕緊去做,快樂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普通人在電視劇中的職場人身上,試圖找到共情和療愈。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

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裏,老一代的創業者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老一輩白領趕上了中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職業結構變化,讓他們占據先機,得到了體面的收入和體面的職業身份。

近十幾年的電視劇裏,職場劇展現了一個對互聯網技術依賴度高的時代,無數依托互聯網而生的職業和行業,表現了互聯網時代職場中人們的氣象與面貌。經歷疫情,職場人對於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好的電視劇創作,不能脫離時代,必須要反映和記錄時代,是時代的註腳。我們看電視劇,也試圖在劇中找到自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