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經濟:迎「風」戰「雨」再出發

2024-10-12新聞

距離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籌備工作已經進入「沖刺階段」。來中國,赴一場「進博之約」,更赴一場共贏之約、未來之約。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放眼世界,自2023年以來,「去風險」成為了西方輿論場上的熱詞。「去風險」本是金融術語,原指終止或減弱與被認為是「高風險」客戶的聯系。西方部份政客將這一概念泛化濫用,揚言要透過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以達到「去風險」的目的。對此,亟須讀懂「去風險」這個新概念背後的舊邏輯,迎「風」戰「雨」再出發,開創國際合作共贏新格局。

一、從「脫鉤」到「去風險」:新概念背後的舊邏輯

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已經逐漸脫離了理性健康的正軌。自川普執政以來,美國政府就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對華戰略從接觸與防範兩手轉向以競爭與遏制為主導,特別是確定並實施了以「脫鉤」為基調的對華經濟戰略。然而,從實踐結果看,美國的「脫鉤」政策不僅沒有達到孤立遏制中國的戰略目的,相反導致自身和西方利益受到重大損失。在這一背景下,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丟擲「去風險」概念,強調歐盟的對華政策不應是非黑即白,「我們要專註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這一概念迅速得到西方國家的積極回應,拜登政府多位高官明確表示「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需要透過減少在關鍵供應鏈上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以實作「去風險」。

相比於「脫鉤」,「去風險」一詞顯得更加溫和、理性。但事實上,「去風險」與「脫鉤」沒有本質區別,是西方以維護安全為名削弱中國經濟優勢、擾亂全球供應鏈的霸權行徑。一方面,「去風險」是西方遏制中國經濟崛起的最新版本。如果說「脫鉤」是要全面中斷其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去風險」則是要實施有選擇的、更加精準的脫鉤。當前,美國政府在恢復和保持中美一般性經貿往來的同時糾集盟友繼續拉長涉華實體清單、強推「在岸生產」「友岸外包」,組建芯片四方聯盟,構築「印太經濟框架」,在供應鏈轉移和高科技封殺上更加變本加厲。另一方面,「去風險」具有迷惑性和欺騙性。西方以「風險」影射中國,大搞有罪推定和抹黑構陷,引導國際社會強化「中國=風險」的認知。在這一敘事邏輯下,誰要和中國走近,誰就會增加風險;誰要減少與中國的經濟聯系,誰就會更加安全。西方期望借助「去風險」的術語賦予其防範風險、維護安全的道義形象,進而為排除中國參與全球分工、阻止中國產業升級找到借口。

二、西方對華「去風險」等同於「去機遇」

從「脫鉤」到「去風險」,西方對華話語和戰略變化的背後,維護霸權、打壓異己的戰略目的沒有變,零和賽局、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沒有變,推動經貿問題政治化、相互依賴武器化的戰略取向沒有變。

第一,「去風險」找錯了問題方向。「去風險」的前提是準確把握風險源頭,如果問題方向選擇錯誤,「去風險」必然加劇已有的風險或帶來新的風險。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真正的風險來自於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的不斷加劇,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帶來的破壞性影響;來自於一些國家打著「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幌子,大搞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嚴重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來自於個別國家固守「冷戰」思維、迷戀單極霸權,肆意幹涉他國內政,不斷挑動地緣爭端,加劇了世界的動蕩與混亂。西方以「去風險」的名義孤立打壓中國,找錯了方向、開錯了藥方,不過是其奉行霸道霸淩行徑的幌子。

第二,「去風險」擾亂了國際秩序。西方透過炮製「去風險」的話語陷阱,將經貿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對正常的經貿活動進行人為設限和政治幹預,強行改變由市場驅動和國際分工而形成的全球產業布局,嚴重沖擊既有的國際經貿秩序。美國作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理應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肩負起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大國責任。然而,事實卻是美國自認為不再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受益者,不再滿足於「彈性積累體制」和「離岸外包」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試圖構築封閉性的「小圈子」「小集團」以打造平行世界經濟體系,進而達到孤立中國、分裂世界的戰略目的。這將不僅損害各國的企業利益和人民福祉,而且必將加劇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困境,給本已脆弱的世界經濟帶來巨大風險。更為重要的是,西方「去風險」所帶來的大國賽局絕不僅限於經貿領域,必將延伸至全球治理的方方面面,從而影響到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所必須的信任與合作。

第三,「去風險」高估了自身實力。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國企業基於市場原則在全球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的自然結果。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地位作用的凸顯,也是國際分工和產業轉移不斷深化的規律使然。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妄圖切斷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聯結,以打造排他性經濟「俱樂部」的方式來擺脫所謂「山繆森陷阱」註定難以成功。眾所周知,近年來,美國政府將其制造業轉移和產業空心化歸罪於全球化,聲稱自由貿易傷害了美國的制造業及廣大的藍領工人,透過產業政策、科技打壓、政治威脅等多種手段鼓勵外資撤出中國,推動海外制造業回流。然而,這種基於政治和安全邏輯的產業政策既沒有達到重振自身制造業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影響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態勢。特別是新冠疫情結束後,跨國企業紛紛到訪中國,對中國經濟前景和開放戰略充滿信心,堅持繼續擴大對華再投資。

第四,「去風險」誤解了中國角色。面對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的增多,中國是世界和平的穩定器、全球發展的動力源。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站在歷史正確和人類進步一邊,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並踐行全球安全倡議,主張透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積極參與熱點問題的斡旋,在實作沙烏地伊朗和解、緩解烏克蘭危機和巴以沖突、解決伊核朝核問題、推進阿富汗和解行程等方面展現大國擔當。中國是全球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些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超過了西方七大工業國組織的貢獻總和;積極應對國際性的經濟金融危機,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等關鍵時刻果斷決策、從容應對、施以援手,為世界盡快走出危機、恢復常態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促成3000多個合作計畫,為共建國家創造超過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可見,中國不是世界的「風險源」,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確定性力量、建設性因素。

三、以中國「新機遇」消解西方「去風險」

當前,國際社會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當務之急不是高高在上、有罪推定的「去風險」,而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分歧和對抗的強合作。中國始終是建設美好世界的參與者、貢獻者,將以自身「新機遇」對沖西方「去風險」,開創國際合作共贏新格局。

第一,堅定不移加強國際話語權建設。西方憑借長期形成的國際話語優勢對中國大搞輿論圍剿、「認知戰爭」,對華「去風險」,就是其精心編織的話術陷阱。對此,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制度性話語權建設。積極參與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治理機構改革,推動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完善,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規則制定、國際組織執行、國際秩序維護等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輿論性話語權建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是世界經濟平穩執行的重要基礎設施,不能任由少數國家憑借自身喜好定義「風險」、搞「脫鉤斷鏈」。我們要透過外交、媒體、民間交流等渠道主動設定議題、揭露虛偽本質,引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看待中國發展,同國際社會一同唱響世界經濟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第二,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面對西方「去風險」引發的逆全球化,中國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迴圈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品質和水平。」一方面,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戰略,強化憂患意識與底線思維,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高端不斷攀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消費提質升級,將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轉化為國際經濟合作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高品質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涉外法治工作,對標對表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促進中國和世界經濟對接融合的同時依法維護中國企業和個體的正當權益。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培育打造新的利益交匯點,保持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深度聯接。

第三,堅定不移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互相支持、團結合作才是全球「去風險」的唯一正確選擇。對此,一方面,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趨勢,堅決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加強同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大國之間的溝通協調,避免宏觀政策的負面效應外溢,合作提供公共產品以破解「集體行動難題」,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平衡健康執行。另一方面,要透過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共建「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平台,支持新興市場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建設普惠包容的新型全球化。(作者劉世強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永林釔系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