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這場宣介會上,他們向200多名外賓講述東北振興故事

2024-10-15新聞
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東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 黑龍江日報 圖
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遼寧省委、吉林省委、黑龍江省委共同主辦的「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東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
此次宣介會以「奮力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為主題,透過新時代東北三省一區的發展故事,展現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和積極成效。來自5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政黨領導人、部份外國駐華使節和外國在華工商界代表等出席會議。
在故事分享環節,來自三省一區不同行業的普通黨員和基層民眾代表從科技創新、糧食生產、能源轉型、生態保護和國際合作等角度講述了東北全面振興的生動故事。
「把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
1953年6月9日,毛澤東主席簽發【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從此「一汽」被稱為「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從1953年奠基,到1956年建廠,中國一汽制造出了新中國第一台卡車、第一台轎車、第一台高級轎車,也誕生了民族汽車品牌——紅旗、解放。
周時瑩是中國一汽研發總院紅旗·九章智慧平台CEO,參與了紅旗國悅汽車的設計。她與一汽的淵源頗深。周時瑩的父親退休前也是一汽工程師。在她的記憶中,父親總是將一張張藍色的大圖紙,鋪在寫字台上,在深夜俯身畫圖。那時的中國汽車工業就是這樣學習著、追趕著。
2009年,周時瑩電腦專業博士畢業。當時電腦產業方興未艾,眾多待遇不菲的知名高校和IT企業都向她伸出橄欖枝。在這時,周時瑩的父親對她說:「培養一個博士不容易,希望你將所學的軟體知識用於推動汽車智慧化,讓中國汽車在這個領域搶占先機。」在父親的影響下,她選擇來到中國一汽,全身心投入到國內第一個輔助駕駛系統的開發中。
「那時,許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裏,我們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熬了無數個夜晚,才終於打破了技術壟斷。」周時瑩說,在這一過程中,一汽始終與全國各優秀企業攜手合作,與富賽電子開發智慧輔助系統硬體,與吉林大學完成智慧網聯產品評價準則,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攻克了制造新能源汽車的一個個技術難題。
從傳統燃油車時期跟隨別人的腳步,到現在成長為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領跑者,一汽不斷突破、創新、研發。據周時瑩介紹,一汽品牌建設也在不斷完善,紅旗H7是國內第一款全自主研發的C級乘用車,在它成功量產後,又將它的技術賦能給解放品牌,使其創造了中重卡銷量全球「五連冠」、重卡銷量全球「六連冠」的驕人業績。如今的中國一汽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129位,累計產銷汽車超6000萬輛。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一汽時,囑咐我們要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裏,要把我們的民族汽車品牌搞上去。經過不懈努力,現在我們在虛擬現實仿真測試等領域達到了全球行業領先!」周時瑩自豪地說道。
周時瑩還介紹,除了科技創新之外,中國一汽也在社會公益方面不懈努力,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提供就業崗位。中國一汽作為老牌制造企業不僅打贏了自己的轉型翻身仗,也給其他傳統制造業提供了樣板、提振了信心,未來也將持續為東北振興註入蓬勃動力。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東北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也是中國的糧倉,被稱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東北的耕地面積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糧食產量占四分之一。東北糧食產量之高離不開‘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的功勞。黑土地肥沃但易退化流失,保護黑土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宣介會上,王貴滿這樣說道。
王貴滿是吉林省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作為一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他一直面朝黑土背朝天,埋頭耕耘。為了研究怎麽治理黑土地流失的問題,站裏率先建立了500畝試驗田,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省裏的專家陸續聚集在梨樹,一起打響這場黑土保衛科技大會戰。經過十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解決黑土地退化方案,【農民日報】稱為「梨樹模式」。
據王貴滿介紹,「梨樹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用稭稈給黑土地蓋上一床「大被」,這樣黑土地風刮不走了,水沖不走了。同時,土裏的水又保住了,稭稈腐爛後,黑土層又能增厚,這樣一來黑土地會變得越來越黑。
但是「梨樹模式」的推廣並不如想象中順利,許多村民並不相信王貴滿,還是選擇沿用原來的焚燒稭稈的方式。為了說服他們,王貴滿和村民們算了一筆賬:「第一,不燒稭稈,環保健康;第二,稭稈還田,土質變好,單畝地增產8%,一畝地就多賺200塊錢。」
王貴滿和研發團隊一邊抓緊做示範基地,一邊和農民交流,讓他們認識、認同、套用梨樹模式。同時,還針對平原地區、半山區、風沙鹽堿土區等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開發了適合各種土壤的保護模式。如今,梨樹模式的經驗不僅推廣到東北三省一區,還推廣到了全國。
東北的黑土地很好地發揮了產糧大區應有的作用,王貴滿對持續保障全國糧食安全充滿信心。他也向大家分享了一個好訊息:「今年又將會是大豐收年,吉林省糧食產量將再創歷史新高。」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貴滿也願意把保護土地的辦法分享給世界各國人民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保護土地,讓全世界人民都能填飽肚子,吃好飯!」
「厚植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底色」
王哲明是中廣核內蒙古分公司核碩風電場場長,他每天工作的地方就在內蒙古大草原。
內蒙古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西跨度2400多千米。提到內蒙古,大家會有兩個突出的印象,一個是無邊的草原,一個是廣袤的沙漠。實際上內蒙古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內蒙古的經濟發展也曾依賴於煤炭產業,雖然能讓老百姓錢包快速鼓起來,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持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東北振興要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綠色能源。王哲明所在的中廣核總部在深圳,在推動東北振興的浪潮中,內蒙古的能源轉型吸引了他們的目光。黨中央有號召和政策支持,內蒙古有資源和政策優惠,企業有技術和資金優勢,三者合一,就有了這個「南鷺北飛」的計畫。
「我們跨越六千裏河山,以內蒙古為起點布局風力發電計畫。」當時,當地的牧民對於風力發電這件新鮮事並不了解。如何獲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當地的路況不怎麽好。尤其在雨雪天氣,牧民基本上就出不去了。風電場進駐後,路修好了,牧民交易的時間和成本都降低了一半以上。」王哲明說。
同時,修建風電場也能夠改善當地的通訊訊號,促進當地的就業。透過這些方式,牧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修建風電場的好處。王哲明說:「現在大風車立起來了,我們和牧民的關系越來越好了。」
據王哲明介紹,隨著計畫的成功,新疆的金風科技、遼寧的大金重工、山東的青島天能和四川的東方電氣等裝備制造商也來到了興安盟,為當地創造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如今,我們的計畫已經從內蒙古的風電基地,拓展到了遼寧的核電廠、吉林的光熱電站、黑龍江的光伏電站……一座座綠色能源基地正在落地生根連點成片,持續向全國輸送高效、清潔的能源。」作為中廣核的員工,王哲明自豪地說,他們為東北的振興做出了貢獻,未來還將繼續為東北振興註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張鑫是哈爾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副教授,除此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冰雪藝術設計師。1985年,張鑫與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一同出生,一起成長,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東北是中國最早進入冬季的地方,每年平均有5個月的氣溫在零度以下,冰雪資源豐富,「一般來說,再過幾天啊,我居住城市的哈爾濱就要下雪了。每當瑞雪初下,也意味著我最忙碌的工作就要開始了。」
以前一到冬天,東北的老百姓就躲進室裏「貓冬」。冰天雪地半年閑,冰和雪成了經濟發展的「阻礙」。直到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
「總書記的高瞻遠矚讓我們對傳統發展的阻礙有了新的思考。放眼全球同緯度地區,就像歐洲的艾爾卑斯山脈,這些地方天氣越冷,反而冰雪旅遊、冰雪經濟越熱。它們點雪成金的發展模式也為東北發展提供了有利借鑒。」張鑫說,2022年北京冬奧會,總書記提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在全國掀起了廣泛的冰雪運動熱潮,把冰天雪地變得熱火朝天。東北人民乘勢而上,搶抓後冬奧時代機遇,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遊,切實把「冷資源」轉化為「熱經濟」。
作為冰雪大世界的建設者之一,張鑫目睹過寒冬裏松花江上采冰人的艱辛,也體驗過夜以繼日趕制冰景的勞碌,更見證了僅用 17天建成一座冰雪世界的奇跡。張鑫介紹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中,科技創新無處不在,目前已獲得26項國家專利。40多米高的主塔,是當今世界最高的冰建築水平,智慧化燈光控制系統實作炫彩燈光全園聯動,冰面振動波傳感技術可與遊客在互動中變化圖案色彩。
以冰雪大世界為龍頭的冰雪旅遊,帶火了整個東北的冰雪經濟。如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冬季旅遊聯動發展,不斷拉長東北的旅遊季,實作了從「一季紅」到「四季火」。
張鑫說,黑龍江在上一個冬季,旅遊人次就超過4300萬,旅遊收入達到109億元,較2019年增長超過1.5倍。這正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我是‘一帶一路’上的健康使者」
鐘淑敏來自東軟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中心。東北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近年來,依托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科技人才數量優勢,逐步發展出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醫藥醫療產業集群, 東軟醫療就是其中之一。
東軟醫療創新的起點是解決難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只能高價購買國外的CT裝置,不只是買不起,還常常買不到。
鐘淑敏說:「作為科研工作者,有知識,有技術,更有強烈的願望,哪怕從零開始,我們也要去解決這個難題。」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在東軟這個簡陋的車間裏,誕生了中國第一台CT機。鐘淑敏自豪地說,伴隨著國內技術研發、產業鏈配套工藝的整體提升,東軟醫療裝置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出口到全球110多個國家,成為中國制造品質好、可負擔的最佳代表之一。
鐘淑敏始終記得,當年飽受醫療資源匱乏的苦,所以,東軟醫療不想再走高價壟斷的路,想讓更多的人買得起,用得起高端醫療裝置,「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台高端影像裝置,都是來自我們東軟醫療。我們帶動國際同類產品降價30%,維護費用也下降了50%。」
「我們一直在努力,幫助開發中國家培養高端醫療裝置套用人才。」鐘淑敏說,上個月,東軟醫療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功舉辦了「一帶一路」放射學培訓班。來自14個國家的52位學員順利結業,到目前,已經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養了數百名放射學人才。
「我們一直在努力,要讓看病這件事變得容易,哪怕是在偏遠落後地區,也能共享好的醫療資源。」鐘淑敏介紹稱,2013年,東軟醫療參與了中國政府發起的「一帶一路示範計畫」,為肯亞37個郡配備高端CT、影像雲等醫療裝置,讓當地民眾實作了「小病不出郡」。
幫助大家解決問題,解決難題,是鐘淑敏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讓科技帶來關愛、讓先進的醫療技術公平可及,這也是東北醫療企業不斷科技創新的動力,「我期待,有更多的國際合作者加入我們,為各國民眾都能過上高品質的健康生活共同奮鬥,攜手前行!」
澎湃新聞記者 李文姬 實習生 劉翊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