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座談會上提出「要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在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提到要「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並將其作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推進生態產品價值的實作,為更加精準辨識區域生態要素、高品質保護自然環境、轉變發展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自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的意見】以來,各地因地制宜開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形成了形式多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模式,呈現出景村共生、城鄉共富的新圖景。與此同時,實踐中還存在地方生態產品目錄不全面、經營開發的產業化手段不成熟、生態產品溢價效應等問題。對地方而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作機制,拓寬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路徑,就是要「大開腦洞」,突破原有經濟學視角下的操作模式,創新找出符合生態系獨有特點的轉化路徑。
第一,進一步厘清區域範圍內的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作,首先還是要摸清「生態家底」,才能進一步篩選生態產品,挖掘其中蘊含的生態價值。從調查監測到價值評價,從經營開發到保障機制,生態產品價值的實作,一方面是對原有生態經營模式進行再歸納,另一方面鼓勵各地辨識之前忽視的、科技手段暫時無法明確的生態產品,形成地方的目錄清單。國家發改委和統計局目前出台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範】,主要是針對「森林、草地、農田、濕地、荒漠、城市、海洋」等實物量和價值量明確了核算方法。但自然界中的生態系形態豐富、功能多樣,按型別可分為水域的淡水生態系、河口生態系、海洋生態系等,陸地的沙漠生態系、草甸生態系、森林生態系等,僅從學術研究層面來看就達上百種。因地制宜地梳理和分析所在地區的生態系型別,是實作生態產品價值的基礎。例如大興安嶺地區編制了全國第一個開放式寒溫帶陸域生態系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對「凍土」「冰雪」等特有的自然生態進行了核算。由於生態系與人類活動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厘清區域內的生態系型別,有利於分析生態系的復合價值,例如北京門頭溝、浙江湖州安吉等地選取特定區域開展價值開發模式,圍繞農業農村、水利設施、交通設施、生態林業、綠色能源、工業生產、生態旅遊、生態修復等計畫型別,綜合評估特定地域單元的生態效益。
第二,生態產品價值的實作存在先後順序。根據國家對生態產品的分類,主要分為物質供給、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其中,調節服務主要反映自然生態系的自身恢復、生態調節能力,包括水源涵養、土壤保持、洪水調蓄、固碳釋氧等,是表征生態系功能最為根本的要求。物質供給、文化服務等價值實作,均是在生態系發展良好的基礎上衍生的,如果說調節服務是生態系的保值部份,物質供給和文化服務則是增值部份。如大興安嶺廣袤的山體和浩瀚的森林,是抵禦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風的重要屏障,維護了東北和華北的生態安全,這種維護地區安全的價值便是生態調節服務的直接體現。再如,江西贛州上猶縣的森林覆蓋率超過80%,為最佳化當地的空氣品質、地表水凈化、濕地養護提供了重要支撐,加之擁有多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促使當地形成了茶園、油茶林、毛竹林等資源家底,形成了物質供給的資源基礎,茂密的森林催生了「森系」主題旅遊產品,形成了登峰覽勝賞野趣的文化服務價值。
第三,生態產品價值實作,需要在行政區域內尋找多元化的套用場景。從目前自然資源部相繼釋出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典型案例來看,許多套用場景集中在生態稟賦豐富的郊區或農村,不論是林下經濟、農產品開發還是旅遊經濟,這類生態價值實作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市經濟對鄉村經濟的帶動。即使常見的流域橫向生態補償,也是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針對行政區域內人類活動集中的城市區域,如何更廣泛地釋放其生態產品價值?目前,這樣的案例還相對較少。從江西、浙江、安徽、內蒙古等地的實踐案例來看,城市化地區的生態產品價值實作,很多是從當地歷史文化中尋找靈感。如黃山、建德、淳安等地,就以流經皖浙兩省的新安江、千島湖為載體,開發出「全域生態」「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的生態品牌,將新安江千年文化傳承的瑰寶與地方山水深度結合,城市中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新安理學、竹馬茶道等隨處可見,再加上流經城市的江湖山色美景,讓每一個泛舟新安江上的人,都深感青綠滿目、山嵐點翠、綺麗靜謐。這種自然風光和文化底蘊帶來的美感拓寬了生態產品的價值釋放路徑,也是生態產品最有獲得感的體現。
第四,尋求生態產品價值與金融工具的對接。編制自然產品目錄、探索核算方法、建立統計報表制度,都是試圖用現實世界中執行成熟的市場定價工具,來量化生態產品的價值。當前,一些地區透過劃定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分析其市場價值,核算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生態產品合理化利用的成本以及相關生態產業經營開發未來可預期市場收益,作為經營開發、擔保信貸、權益交易的依據。以計畫為載體評估資源開發後的收益權價值,實作金融機構的擔保信貸,這便是透過金融市場的認證反映生態產品的價值。例如,安徽黃山的祁門紅茶產業鏈開發,銀行評估其生態價值和收益權,形成全國首單VEP綠色金融貸款計畫,並已投放1.83億元。再如,福建三明市推出林業資源資產票證化,透過評估森林資源資產價值,轉化為具有收益權的資產票據,實作林票可流通、可交易、可變現;同時,將林木的生長增量換算為碳減排量,進一步開發了林業碳票,帶動碳匯交易近3000萬元。
當然,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作的方式不僅僅停留在發掘存量,更要探索那些原有經濟市場無法解釋的新經濟模式。對外部性價值進行更加精確的測量,使增量的價值發現模式成為生態產品獨有的價值體系,是新時代綠色發展最值得深入改革的方向。
(作者:劉瀚斌 陳詩一,分別為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來源:上觀新聞